试论述亚里士多德的社会福利思想。

题目

试论述亚里士多德的社会福利思想。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试分析泰勒规则的基本政策思想,并论述对中国实施货币政策的借鉴意义。


答案:
解析:
泰勒规则是常用的简单货币政策规则之一,由斯坦福大学的约翰?泰勒于1993年根据美国货币政策的实际经验,而确定的一种短期利率调整的规则。泰勒认为,保持实际短期利率稳定和中性政策立场,当产出缺口为正(负)和通胀缺口超过(低于)目标值时,应提高(降低)名义利率。泰勒规则的公式为:i=i*+a(N-N*)-b(U-U*),有以下三个政策含义: (1)如果通货膨胀等于目标通货膨胀(N=N*),失业率等于自然率(U=U*),那么中央银行应该将名义利率i设为它的目标值i*。这样经济将保持稳定。 (2)如果通货膨胀高于目

第2题:

试从教育的作用、教育任务、教育内容和“苏格拉底教学法”几方面论述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答案:
解析:
(1)教育作用: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帮助人们自省,培养善的观念,成为正义社会的公民。(2)教育任务:他主张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教人怎样做人,具体来说就是形成美德。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政治家。在西方教育史上,他最早提出专家治国论。(3)教育内容:他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的主张,他认为一切知识、智慧和美德都存在于人的内心深处,都是善的属性,相互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一个人只有确切地知道什么是善才会去行善,人之行为的善恶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有相关的知识。因而,他提出了“德行可教”的主张。(4)“苏格拉底法”也称问答法、产婆术。在苏格拉底看来,教学的过程就像是助产婆把胎儿从母亲的肚里接生出来,即思想之接生过程,所以称为产婆术。产婆术的过程可分为四步:一、讽刺。即教师以无知的面目出现,通过巧妙的连续诘问,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原有观点的混乱和矛盾,承认自己的无知。苏格拉底认为这一步非常主要,因为只有当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时,才能学习知识;二、助产。教师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或答案;三、归纳。即学生能够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找到事物一般共性和本质;四、定义。即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苏格拉底法的特点是,不将现成的结论强加于对方,而是通过不断提问诱导对方认识并承认自己的错误,自然而然地达到正确的结论。问和答的对方是在平等的基础上讨论,受教的一方必须独立思考,不能生吞活剥地背诵别人的结论。但是,问答法不是万能的教学方法,它只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和适度的范围内运用。如受教者须有探索真理、追求知识的愿望和热情;受教者必须就所讨论的问题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事实和知识。这种方法不能机械地搬用于幼年儿童。

第3题:

首次对“国家主权”学说进行论述的思想家是()。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马基雅维利

D.让.布丹


参考答案:D

第4题:

试从《西厢记》中的崔莺莺的形象入手论述作品的思想价值。


正确答案: 崔莺莺——性格具有多面性、丰富性和真实性。情爱意志与道德理念的冲突酿成了崔莺莺的茅盾性格。崔莺莺是相国千金,高贵的出身和严格的传统教养给她烙上了封建思想的印痕,但老夫人的管束、客观环境的禁锢以及封建意识的自我禁忌,使她难以摆脱封建礼教的羁绊。崔莺莺对爱情的追求是炽热的、主动的,但她的追求并不坦然、堂皇。崔莺莺勇敢酬简是对封建礼教的叛逆。

第5题:

简述亚里士多德有关灵魂问题的论述。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他在《论灵魂》和《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将人的灵魂区分为两个部分:理性部分和非理性部分。非理性部分又分为两种部分。所以人的灵魂由三部分构成,即营养的灵魂、感觉的灵魂和理性的灵魂。这三部分相应于植物的灵魂、动物的灵魂和人的灵魂。在灵魂的三部分中,植物的灵魂与理性不相干,动物的灵魂即感觉的、欲望的灵魂,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理性。使灵魂的三个部分在理性的领导下和谐并存,人就成为人。他的灵魂论在教育理论上的意义在于:
(1)人也是动物,不能不正视这一点。
(2)人具有动物所不具有的理性,能够领导和控制欲望,若不能,则沦为动物。发展人的理性,使人成为真正的人这就是教育特别是德育的任务。
(3)灵魂的三个组成部分理论为教育必须包括德、智、体育提供了人性论上的依据。
灵魂论在教育上具有重要意义:
(1)它说明人也是动物,人的身上也有动物性的东西,它们与生俱来,不承认它是违反人的本性的,也是做不到的。
(2)人又不同于动物,人具有理性,高于动物。能否用理性领导欲望,使欲望服从理性,是人与动物区分的标志。人让欲望肆虐,不听从理性的指导,人就降低成为动物。用理性引导、限制、指导欲望,人就上升为人。发展人的理性,使人超越于动物的水平,上升为真正的人,这就是教育,特别是德育的任务。通过对灵魂的三个组成部分的阐述,亚里士多德为教育必须包括体育、德育、智育提供了人性论上的依据。他本人也在这方面作出示范,按照人的自然发展顺序,把人分为三个阶段,并把体育、智育和德育渗透其中。

第6题:

试论述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及其意义。


答案:
解析:
亚里士多德将人的灵魂区分为两个部分:理性的部分和非理性的部分。非理性部分又包括两种成分。所以人的灵魂由三部分构成,即营养的灵魂、感觉的灵魂和理性的灵魂。这三个部分相应于植物的灵魂、动物的灵魂和人的生命。在灵魂的三部分中,植物的灵魂与理性不相干,动物的灵魂即感觉的,欲望的灵魂在一定程度上有理性成分,但它天性中有某种反理性的倾向, 与理性相对抗、相搏斗,但又有可能有理性,特别是能自制的人更是如此。灵魂的三个部分在理性的领导下和谐共存,人就成为人。 灵魂论的提出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1) 灵魂论说明人也是动物,人的身上也有动物性的东西,它们与生俱来,采取不承认主义或企图消灭它,是违反人的本性,也是做不到的。 (2) 发展人的理性,使人超越于动物的水平,上升为真正的人,这就是教育——特别是德育的任务。人具有理性,人不同于动物,高于动物。能否用理性领导欲望,使欲望服从理性,是人与动物区分的标志。任凭欲望肆虐,不听从理性的领导,人就降低成为动物。用理性引导、限制、指导欲望,人就上升为人。 (3) 灵魂的三个组成部分的理论为教育必须包括体育、德育、智育提供了人性论上的依据。

第7题:

试分析论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答案:
解析: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陶行知曾赴美留学,师从杜威,深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和进步教育运动的影响,回国后针对中国的现实,他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集中反映了他在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主张,反映了陶行知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理论。(1)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受启发于裴斯泰洛齐和杜威教育思想直接影响。1927年在晓庄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其内涵为: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实际上,生活教育理论就包含三个意思: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①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第一,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主张人们积极投入到生活中,在生活的矛盾和斗争中向前、向上。第二,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其方法和内容都要根据生活的需要。第三,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教育的目的、原则、内容和方法都由生活决定。②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的具体化。第一,指“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或者说“以社会为学校”。因为到处是生活,所以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就像一个教育的场所。第二,指“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也就是说,学校通过与社会生活结合,一方面“运用社会的力量,使学校进步”,另一方面“动员学校的力量,帮助社会进步”,使学校真正成为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社会即学校扩大了学校教育的内涵和作用,对传统的学校观、教育观有所改变,使劳苦大众能够受到起码的教育,蕴含了普及民众教育的苦心。③教学做合一是生活,也就是教育法。第一,要求“在劳力上劳心”。这是针对传统教育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割裂这一弊端而提出。第二,“行是知之始”。行是知识的重要来源,教育必须从行动开始,以创造完成。第三,要求“有教先学”和“有学有教”。教人者先教自己,有学到知识就要去教别人。第四,是对注入式教学法的否定。即教育要与实践结合。这就是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归纳起来是民主的、大众的、科学的、创造的教育。(2)生活教育理论给我们的启示。首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是以“生活”为中心、为基础,以生活和教育的辩证关系为基本矛盾展开的。这种教育要培养的是一种实际动手能力强、自觉追求真理、喜欢探索的人。生活教育提醒我们将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将书本知识与社会活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行动能力。其次,生活教育论中强调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学生和教师之间以“做”为中介,达到教与学合一,师与生合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活动的展开而发生转换,这种师生观念,教学观念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生活教育论还提示我们,生活中随处存在可以学习的东西,要拓宽我们的课程资源。教科书不应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不能只会死读书本上的知识,而不把握生活中的学习机会。最后,生活教育论还启发我们,教学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空间和活动空间。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学习与活动的主人,探索个性的学习方法。虽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是特定时代提出来的,有一定的时代局限,发展也不是非常完善,但是以上诸点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尤其是针对当今应试教育的局面,重温生活教育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第8题:

论述出«济贫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


参考答案:
实施«济贫法»的目前主要是通过强迫劳动,解决贫民流浪问题,该法的内容一方面是强追劳动,另一方面是实行慈善救济,以强迫为主,兼顾救济。
«济贫法»一共由六个部分组成,其规定的救济对象有三种:一是有劳动能力的贫民;二是无劳动能力的贫民;三是无依无靠的孩儿。
其提出的主要救济措雄是:(1)建立地方行政和征税机构 ;(2) 资助老人、商人等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为他们建立收容场所;(3) 组织穷人和儿意学艺,建立贫民习艺所;(4)提倡父母对子女的社会责任;(5)从比较富裕的地区征税补贴贫困地区。
根据«济贫法»规定,全国普遍设立收容贫民的济贫院,对贫民实施救济是每个济贫院的责任,教区应在其所辖区内建立济贫院以教济那些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的穷人,为他们的孩子提供免费的技术培训;并有责任为强壮的穷人安排工作;治安法官负责征收济贫税,监督、
检查济贫法的执行情况;每个济贫区都要委任若干贫民救济官,其任务是为所有贫民和他们的家属安排不岗的情况分别采取不同的方法予以解决:一是健壮贫民,要求通过做工来实现自给;二是无工作能力的老弱残障者,以院内收容和院外救助两种方式救助;三是失依儿童,以孤儿院收养、家庭补助、家庭寄养等方式来抚养。
旧«济贫法»对社会福利思想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1)它以法律的形式将制度福利化,明确了政府在济贫事业中的主导作用,为各国社会福利的发展提供了参照的样本;
(2) 政府通过征税救济穷人,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财富的再分配,成为福利制度形成的标志;
(3) 强调穷人要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救济,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最后,规定了家庭和社区在救济穷人的责任,为后来的一些社会福利思想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启发。

第9题:

试对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与中国先秦法家的法治思想进行比较,分析其异同。


正确答案: 相同点:都认识到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实行法治的必要性;都旗帜鲜明地主张法治反对人治;所强调的法治都是在成文法的基础上实现的;都强调维护法律的权威;都主张法律本身应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不同点:
(1)亚里士多德之法律是公共之规范;法家之法律是君主之工具。在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说中,法律是公共利益的体现,是最高的社会权威,执政者应该“依法治国”,执政官的权力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而法家则高度认同君主专制,认为国家、权力等都是君主的私有财产,君主应该“以法治国”。对君主而言,法律只是工具而不是规范。
(2)亚里士多德之法治强调公民权利;法家之法治重视臣民义务。亚里士多德认为每一个公民都拥有不可侵夺的权利,法律必须体现公民意志、保护公民权利。法家不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当论及法律与民众的关系时,只是把民众作为制裁的对象。在法家的法治理论中,民众所能做的只能是知法守法,而能否做到这一点,也是判断民众好坏的唯一标准。
(3)亚里士多德之法治包含权力分立因素;法家之法治体现专制集权特点。亚里士多德注重法律与政体的关系,认为一切政体都有3个要素,即议事机能、行政机能、审判(司法)机能,并强调指出,一个优良的立法家在创制时,必须考虑到怎样才能使法律适合于其所构成的政体。亚里士多德主张的法治包含权力分立因素。法家所主张的法治是与君主专制的集权统治连为一体的。法家认为,国家不能存在二元的权力结构,国家的立法权与行政权必须集中在君主一人之手。法家主张的法治是以高度集中的君权为前提的。

第10题:

综合论述李世民的社会福利思想。


正确答案: 一、“民水君舟”的重民思想
①李世民把“重民”问题提到了“君道”的高度上来加以认识。
②李世民深入探讨了“君民”关系,提出了“君民相依”的理论。他说:君依于国,国依于民。李世民认为“君”与“民”以国为媒介,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从本质上看“君与“民”是一体的。既然君主只有与民想依存,才能保证其君位长久,那么君主就不能登高位后就忘乎所以,穷奢极欲,而应重民保民,与民休息,使民安居乐业。
二、“恤民养民”思想
实行“与民休息”、“恤民养民”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①恤鳏寡孤独。。
②减免赋役。
③建社仓(义仓)。
④恤刑慎罚、重视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