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革命

题目

二次革命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1913年宋教仁遇刺后,蔡锷发动了反袁的“二次革命”。


参考答案:错

第2题:

中国革命分“两步走”,实质就是“二次革命论”。 (  )


答案:错
解析:
中国革命分“两步走”是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如何实现的问题提出的战略构想,阐明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而“二次革命论”是陈独秀提出的右倾机会主义的观点,它把中国的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看成是截然分开的,结果导致大革命失败。

第3题:

1913年,宋教仁遇刺,()发动反袁的二次革命


参考答案:孙中山

第4题:

提出“改革是第二次革命”的是()


正确答案:邓小平

第5题:

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被袁世凯派人刺杀,成为“二次革命”的导火线。(  )


答案:对
解析:
二次革命的导火线有两条:一为善欲借款;二为宋教仁案。

第6题:

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论述“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正确答案:

【参考解析】: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两对矛盾贯穿于一切社会发展过程中,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原有的生产关系就会和新的生产力出现一定程度的不适合,进而原有的上层建筑也会与新的生产力以及生产关系出现某种程度的不适合,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演化到一定程度,不改变旧的生产关系就不能使生产力有进一步发展的时候,就必须进行意义深远的改革和革命,以便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原有的经济运行体制是一种相对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地影响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在所有制关系、分配关系等领域都出现了严重的弊端:在所有制上追求“一大二公”,在分配中平均主义和“大锅饭”严重,不改变原有的生产关系,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就不能充分发挥它的潜力。
因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我国进行了一次意义深远的改革。通过改革建立起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需要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次改革,不是原有经济体制在细枝末梢的修改,而是我国经济运行体制的根本变动,是从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向市场经济体制。
因而这次改革是我国经济运行体制的根本变动,通过改革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全面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和我国的综合国力,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因此这次改革意义深远,可以称为自我国建国以来的“第二次革命”。

第7题:

为什么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答案:
解析:
(1)改革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相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2)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而言的。
(3)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改革的深刻性和广泛性而言的。从1978年以来的30多年间,我国社会生活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经济体制及其他相关体制的改革。这些改革调动了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整个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

第8题:

1913年至1917年间,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革命斗争有二次革命、()、()


参考答案:护国革命;第一次护法运动

第9题:

二次革命


答案:
解析:
二次革命是辛亥革命的延续,但是革命的效果却不理想,主要是因为武装力量的松散,而袁世凯手下的新建陆军具有较强的实力。考生应注意区别这个时期多个护法、护国、革命、起义运动之间不同的性质和内容,可能在选择题中出现。

第10题:

二次革命在一定意义上是辛亥革命的继续。


正确答案: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