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观想’与‘回向’,是否即无明妄念?

题目

所谓‘观想’与‘回向’,是否即无明妄念?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将来的善根可以回向吗?什么样的回向才如法?


正确答案: 未来的善根也可以回向。《华严经》云:“众生一切善,过去现未来,回向普贤地,悉皆获妙善。”可见,未来将造的善根也可以回向。这种善根虽然还未造作,但可以用意愿回向。打个比喻:如同在银行透支,虽然你的帐户上还没有这笔钱,但以你的信用,银行可以先支付出来;同样,我们以自己始终如一之坚定誓言,回施未来之善根,众生亦可得益。喇拉曲智仁波切说,就如同有些人未来会获得一些财物,现在可以发愿与某人共享,这并不是不现实的事情,而是可以实现的,同样,回向未来的善根也是如此。
在回向的时候,不能将善根执为实有,而应以如梦如幻的智慧来摄持。《中般若经》云:“须菩提,当以诸法如梦如幻、善根亦如梦如幻之方式而作回向。”同时,不应回向获得人天有漏福报或声缘阿罗汉果位,而应为自他一切众生获得圆满正等觉而回向,这才是最究竟、最如法的回向。

第2题:

念佛或经完毕得将功德回向,回先亡眷属是否应将亡去眷属的名讳及称谓念出?


正确答案:念出固可,或以心想像,亦无不可。

第3题:

教师和幼儿是否建立良好关系,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正确地看待幼儿,即( )。

A.是否树立了正确的儿童观

B.是否树立了正确的师生观

C.是否树立了正确的教学理念

D.是否树立了正确的知识观


正确答案:A
正确的儿童观是决定师幼关系的关键。

第4题:

所谓阿罗汉还有变易生死,其相是否阿罗汉回向大乘,而入初地谓之生,再入二地谓之二地生初地死,直生死至十地?


正确答案:大意可云如是,惟菩萨次第,在地前尚有住、行、向,三十位,然亦莫不如是耳。

第5题:

没有得到传承能否修上师供仪?要将谁观想成上师?未接受过相应的灌顶,是否不能观想自己化成本尊?而只能观想本尊在自己前面?


正确答案: 严格来说,必须要有无上密灌顶才可以真正观修上师供,如果没有灌顶或者传承也可以念诵仪轨,在寺院中一般没有传承的人都直接观想宗喀巴大师就可以。观想的方位按照仪轨所要求,在面前或者顶上。

第6题:

妄念


正确答案: 指虚妄的心念,即无明或迷妄的执念。因凡夫之迷心不知一切法的真实义,遍计构画颠倒而产生错误的思考。据大乘起信论载,妄念能搅动平等之真如海,而现出万象差别之波浪,若能远离,则得入觉悟之境界。

第7题:

怎样对待禅修中的妄念和昏沉?


正确答案: 善待昏沉:用爱心和慈悲心对待昏沉,不要压抑和抗争。感觉昏沉和疲惫就休息一下,让身体得到恢复。
善待妄念:用爱心和慈悲心对待妄念。妄念产生不要责备,保持明觉,看到妄念,妄念就自然消失。心如虚空,妄念如白云,虚空不碍白云飞,让妄念穿流而过。如果责备妄念就变成头上安头,没完没了。对妄念不谴责也不随顺,不期待白云飞过,也不阻挡乌云飘来,保持明觉,觉察妄念的生、灭、变、异。妄念是一个动态,也是一个动作。如果清醒明觉当下的妄念,把妄念当作所缘的点,不迎不拒,这个妄念就不再是你的敌人。善于处理妄念,让心静下来,随时可以进入初禅境界。

第8题:

教师和幼儿是否建立良好关系,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正确地看待幼儿,即(  )。

A、是否树立了正确的儿童观
B、是否树立了正确的师生观
C、是否树立了正确的教学理念
D、是否树立了正确的知识观

答案:A
解析:
正确的儿童观是决定师幼关系的关键。

第9题:

读佛经有感应的缘故,有人谓:是佛的灵验,如各种感应录所言,有人谓是人在念经时,过分地抑制,或想降伏妄念或过分企求,自然会引起抵制作用的相反力量,一种生理现象。若照后说,佛教何必介绍观世音感应录,编印念佛见闻记,引起念佛的人妄念?若照前说,南怀瑾先生所著楞严经大义今释的解释岂非错误?二者孰是?孰非?


正确答案:前后二说,皆有其理,合观为是,偏执便非。譬如一物,须观七面,外有六方,内有核心。知一不知二,知外不知内,是谓一偏之见,自非真相。学佛之人,依法不依人,经载五眼六通,既有通,何无灵?此前说之无可疑者也。经谓一切唯心造,知此何事而非心用,若不降伏妄念,安有感应。此后说之不可否认者也。古德有喻,心如水,佛如月,月本印水,水若浊动,月不能现,水若清止月现分明。但此二说,须精佛理者言,方得其正,否则似是而非,毫厘千里矣。

第10题:

布施以三轮体空为贵,然则以功德回向菩提道及众生,是否落相?因回向必有我、功德、对方之三相故。


正确答案:佛氏门中,讲理不废事,说事不废理。三轮体空理也,回向事也,浅学浅解者,自以回向为方便,夙学入深者,自应契归体空为直实。我人功德是相,回向是著相,三轮体空亦是相,存念亦是著相,然则如之何而可?曰,不住无为,不尽有为,亦不回向,亦是念空,庶近之矣。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