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为希望成佛而学佛,是为贪得心,自私心,岂非妄念?

题目

如为希望成佛而学佛,是为贪得心,自私心,岂非妄念?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迷恋欲尘,方为之贪,学佛本去染改习,明心见性,是谓精修,成佛为普度众生,亦不得谓之私。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金刚经云,佛陀受七燃灯佛受记者未知七燃灯佛是前世众生开悟,成佛果否?


正确答案:凡佛皆是众生修成者,并无天生佛,自然佛之理,燃灯古佛,亦不外其例。所谓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也。

第2题:

十方佛国以外有无其他佛国?十方诸佛菩萨中其佛位有无高低,何佛成佛最早?及阿弥陀佛是否为十方诸佛中佛位最高者?又大悲咒每句中是否菩萨圣号?


正确答案:既曰十方,则横穷竖遍,安有其外。言佛则佛佛道同,言菩萨则有四十二级之别,兹以月喻,自初一至十四,皆喻菩萨,其光明各有不同。至十五则喻佛陀,正二三月乃至腊月之十五夜月,无不相同也,偈中称‘阿弥陀第一’,赞其愿也。大悲咒乃系真言,古例不许翻译。世间所流通之绘图注解本,区区学识浅短,未解梵文,对之总觉怀疑。如咒中‘娑婆诃’句甚多,而注者每一‘娑婆诃’,则各异其讲,何字同音同,竟有若干分别也。居士此问,恕不能答。

第3题:

印度国家,自释迦佛成佛后,成为全世界佛教发源圣地,然则释迦佛未成佛之前,其他国家有无佛教存在?


正确答案:佛法之运,大部分正像末灭四期。此世前际虽有佛法,但经过灭法之后,释迦世尊,方才降世。如此而言,释迦如来未降世前,各国可说并无佛教。

第4题:

维摩诘是否为佛弟子,不然是跟谁学的。其师父是谁。抑或如缘觉无师自悟的?


正确答案:其本古德曾云为金粟如来,其迹乃毗耶离之居士。经云‘有国名妙善,佛号无动,是维摩诘于彼国殁,而来生此’。据此其本之所学,非从释尊也。经又云,‘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据此其迹则教秉释尊,即是释尊弟子也。

第5题:

四宏誓愿中,佛道无上誓愿成。为要足够力量,以度众生,才发成佛之愿,既曰无上,是任何大愿所不能及,若然,地藏菩萨何不先发成佛之愿耶?


正确答案:佛者,觉行圆满,誓愿度尽众生,非发佛愿而何?菩萨早证佛果,亦如观音之倒驾慈航是,十力已备,力量自足。

第6题:

既然诸佛依法成佛,那么第一位佛依什么法成佛?


正确答案: 依法成佛,佛又说法,无法众生成不了佛,无佛众生也说不了法,佛从众生中出。
佛生于法,因此,将般若法称作“佛母”。
诸佛出世,第一大事是说法,因此,法生于佛。
“佛法”虽然是佛说,但不是某一个佛的发明创造,而是三世一切如来之法。
佛法从本质上说,是万法本具法性的揭露显现,因此在《金刚能断般若经》中说:“无论佛出世与否,万法的法性不变。”法性是终极真理,佛只是终极真理的发现者。
在佛号中称第一佛者,有文殊、普贤、时轮等,贤劫第一佛是灭世佛。但这些“第一佛”并非最初第一佛。文殊被称为第一佛是从智慧第一的角度说的,普贤被称为第一佛是从愿行第一的角度说的,时轮被称为第一佛是从持金刚本初佛的角度说的,灭世佛被称为第一佛是从贤劫千佛的首佛说的,但并非“最初第一佛”。
从逻辑上说,找不到第一佛,也就和找不到第一个人一样。佛生于法,法由佛说,若有第一佛,此第一佛之前有没有佛法呢?若无佛法,这“第一佛”无从生出,若有法,必有说法之佛,因此,这“第一佛”便不能成立。
其次,佛与众生是相对的存在,众生无始无终,因此,佛也无始无终。若众生有始,第一个众生将成为“无因”的众生,这在逻辑上也是说不通的。众生从总体而言是无始无终,流转不息,从众生的个体而言是“无始有终”,若个体的众生无有终,众生成佛的理论便无法成立。

第7题:

读佛经有感应的缘故,有人谓:是佛的灵验,如各种感应录所言,有人谓是人在念经时,过分地抑制,或想降伏妄念或过分企求,自然会引起抵制作用的相反力量,一种生理现象。若照后说,佛教何必介绍观世音感应录,编印念佛见闻记,引起念佛的人妄念?若照前说,南怀瑾先生所著楞严经大义今释的解释岂非错误?二者孰是?孰非?


正确答案:前后二说,皆有其理,合观为是,偏执便非。譬如一物,须观七面,外有六方,内有核心。知一不知二,知外不知内,是谓一偏之见,自非真相。学佛之人,依法不依人,经载五眼六通,既有通,何无灵?此前说之无可疑者也。经谓一切唯心造,知此何事而非心用,若不降伏妄念,安有感应。此后说之不可否认者也。古德有喻,心如水,佛如月,月本印水,水若浊动,月不能现,水若清止月现分明。但此二说,须精佛理者言,方得其正,否则似是而非,毫厘千里矣。

第8题:

从迦叶佛至释迦牟尼佛出世成佛,这段期间,为何人类再从原始时代重演,难道人类文明会因年代之久远而退化?


正确答案:佛来应世,并未定明从原始时代起,即以释迦如来而论,其在天竺降生,正是荣盛之世。而东方之中国,是为周朝,亦是文化灿烂之际,何以误为人类再从原始重演?再另一问题,‘难道人类文明,因年代之久远而退化’?要知文明,非限一种;如道德、政治、艺术、工业,等等皆是也,本属此进彼退,彼进此退,是乃事实,文明有时退化,有何希奇。试举以明之;我国古以商为四民之末,较轻视之,在五十年前,商民交易,只凭一言,既无契约,亦无收据,从无差错,更无丝毫抵赖,其他士农工较高者,更无论矣,此是道德文明,今日何如?三代初年,耕者让畔,行者让路,成康之世,囹圄皆空,此是政治文明,今日何如?左国班马之文,籀斯钟王之书,顾吴曹韩之画,后世仿之,谁得其骨,此是艺术文明,今日何如?今之文明者,不过工业一端耳,但有例外,繁暂不赘,何得见其一,忽其余。居士疑乎退化,予谓岂止退化,尚有毁灭在,有毁灭便有原始重演!

第9题:

什么支配心产生妄念?


正确答案: 受是心的支配者,受令心产生种种妄想。

第10题:

“学佛以心为本”的说法和“万法唯心”的说法,意思是否相同?


正确答案: “以心为本”和“万法唯心”含义完全不同。
学佛“以心为本”是佛教界各派的统一观点,而“万法唯心”只是唯识派一家的观点。
“以心为本”的观点,并不排除思想意识以外的一切的法,即客观世界的存在,但“万法唯心”的观点,排除了除思想意识以外的一切客观存在,即“境空识有”。因此,不能把这两种说法混为一谈。
佛教从本质上来说,是以“脱苦得乐”、“去染还净”为终极目标的一种意识形态体系。“苦”与“乐”是思想感受,“染”与“净”是心性的状态。因此说,学佛的根本是“心”。
又因生命流转的本质是苦,受苦的根源是烦恼和造业行为,而“烦恼”是受染心的心理活动表现,造业行为是受思想意识支配的身言活动,二者又离不开“心”。
学佛修行的根本是“修心”,因为,“心明”才能分辨是非善恶,“心善”才会弃恶扬善,“心诚”才能精进学修,“心慈”才能利乐众生。“入定”是散乱心的排除,“见性”是心智功能的质变,“神通”是定心的功能,成佛是两种“菩提心”的结果。事事处处离不开心,受心的影响,所以说,修佛以修心为本。
“以心为本”这句话只是点明了心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并没有否定“心法”以外的“色法”、“不相应法”和“无为法”的客观存在。但“万物唯心”指的是哲学上的一种见解。这种观点认为一切外境事物都是思想意识中的境识的显现,犹如梦中境物,心物无二。
正宗的唯识论,对境空识有、识境无二等有一套比较严密的思辨方法。不像当今的庸俗的识观说那样,公然否定客观事物的存在,把山河大地都说成是自己心识的显现。这种观点不但违背科学,就连佛教中的中观、经论派、毗婆沙派都不予承认。这种观点,经不起考查辩论,只能对那些无理性思辨能力的普通信徒故弄玄虚地说说而已,若略作考察,便见漏洞百出。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