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证到四果的阿罗汉在入涅槃时,没有业识与种子的问题呢?

题目

为什么说证到四果的阿罗汉在入涅槃时,没有业识与种子的问题呢?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证到三果的人还有意思食和识食吗?


正确答案: 证到三果的人,因为自我、我慢的结缚还尚未突破,意思食和识食都还存在,也都一定有,不要以为证了三果,就没有这两种食了。你觉得没有,是因为你的心不够细微,没有回来认真的反观、反照、反省。

第2题:

闻云观世音菩萨是阿弥陀佛的候补佛,是等待阿弥陀佛入涅槃后接续其佛位的。因弟子愚昧不明其理。回家思维了好久,佛已是证得不生不死,永不退转的极果位了。为何还要入涅槃?是退席之意否?又未知在西方入涅槃是何状况?


正确答案:佛有三身,弥陀岂独例外,甲、‘自性身’即法身,无始无终,无生灭之相。乙、‘受用身’,此分为二,一自受用即报身,亦无生灭相,二他受用,即胜应身。丙、‘变化身’,即劣应身,皆系随缘现隐。言弥陀入涅槃者,乃指他受用之胜应身。

第3题:

为什么有人说《凤凰涅槃》是民族觉醒的诗的宣言?


正确答案:这是因为本诗借凤凰“集香木自焚,再从死灰中更生”的古老传说,表现了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诗人通过凤凰这两个壮美而崇高的意象,大胆否定黑暗现实的一切,扬弃因袭的自我,严厉斥责浅薄猥琐的群丑,热烈向往新鲜、净朗、华美、芬芳的新世界,体现了追求解放民族的精神和战斗的乐观主义的气概,充分表达了作者积极破坏旧事物创造现世光明的进步的社会理想。主体形象凤凰,不仅是年青诗人的化身,也是民族和祖国的象征。所以有人说,《凤凰涅槃》是民族觉醒的诗的宣言。

第4题:

为什么体证到无常、无我,而做不到无我呢?


正确答案: 体证到和做到是两回事,理可顿悟,事必渐修。人的习气很难改,要在日常生活历缘对境中反复磨炼,才能渐渐的做到无我。

第5题:

有证初果的证量,何时能证到四果?


正确答案: 时间可能长,也可能短,因人而异。只要用生命在修行,闻、思、修、证每一步扎扎实实,证四果是“不待时节因缘”。

第6题:

证三果的人为什么还没办法超越色界、无色界呢?


正确答案: 证到三果的人,自我还没有死,一定是在三界里打滚。很多人修行都是停留在色界与无色界里,没有办法超越这两个世界,还会以禅修、禅定、禅相为喜、为乐、为迷执,后面的“五上分结”,是三果到四果要破除的。要破除这些,要看到它的“味”,然后再看到它的“患”,这样才能够“离”。如果你没有经过四禅八定,不知道它的“味”、“患”,你就没有办法“离”。虽然证到三果还是没办法超越色界、无色界,停留在那里不易突破。

第7题:

论中说舍弃菩提心必定会堕入恶趣,那么舍利子尊者因地时舍弃了菩提心,为什么没有堕落,反而获得了阿罗汉果?请引用各大论师的观点具体分析。


正确答案: 这是特殊的因果业报现象,不是我们一般人所能思议,只有一切智智的佛陀才可现量知道。这并不是推诿,因为佛陀宣说过:众生的业力不可思议。一般众生造某种因,定会有某种果报,但是有些特殊业力关系,不一定会如此,这是极为微妙、深密的道理,并非一般人所能了知。《入中论》也说:“由说诸法依缘生,非诸分别能观察”,“无善恶慧得解脱,亦遮思维诸业果”。佛陀超离一切善恶分别的究竟智慧,方能观察微妙的因果缘起,其他有情去观察,只能是盲人摸象,根本得不出完整、正确的答案。
对此,各大论师亦有不同的解释,《普明论》和《释论》中说:“某人舍弃了菩提心,后来也能得以解脱,这说明业力不是凡人可思维的,唯一是佛陀才能了知的行境。”《入菩萨行论广释》中说:“舍利子虽然舍弃了菩提心,但他没有舍弃出离心,所以没有堕落。”善天论师回答说:“虽然舍弃了方便的菩提心,但他后来再三地受持,所以没有破菩萨戒。”布布达论师则认为:“舍利子舍弃了世俗菩提心,但没有舍弃胜义菩提心——无我的空性智慧,所以他没有堕落。”对布布达论师的观点,无著菩萨在《善说海》中也是非常赞同。但上师如意宝说:“不管怎么说,这些只能是一种代表个人的想法而已,真正的微细因果只有佛智才可了达!”

第8题:

为什么说修四念处成就快呢?


正确答案: 因为二六时中都在用功,清醒明觉的活在每一个当下,而且工作、生活、修行三不误。工作时,把注意力放在明显的动作上;走路时,觉察左右脚的变换;休息时,修十分钟出入息念。一切时、一切处都在修行中。

第9题:

证四果阿罗汉,就得六神通,其中神足通是去天堂下地狱及到他方国土来去自由飞行自在,不知是神识去,抑或此凡夫身所能去?


正确答案:两者皆能自在来去无碍也。

第10题:

有人问,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有阿罗汉能现种种神通。现今有阿罗汉否?假若证四果阿罗汉临终后神识到何处去?


正确答案:我辈凡夫,不识圣者,不敢言现世有无。若至圆证四果,是已断分段生死,任运自在,不能言神识到何处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