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当怎么样对道友观清净心?这是基于什么理论?请引用教证加以说

题目

我们应当怎么样对道友观清净心?这是基于什么理论?请引用教证加以说明。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具备正念有什么功德?请引用教证进行说明。


正确答案: 《宝髻经》中说:“正念能阻止一切烦恼,正念能制止一切魔业,正念可使我们不入歧途和恶道,正念犹如一扇门,能隔绝心和心所的所有烦恼不让其进来。”佛陀在《华严经》中也说:“又若燃法灯,正念坚固器,慈爱无垢光,净除三毒暗。”

第2题:

我们为什么要精进?请以教证、公案、进行说明。


正确答案: 1)教证: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说:“功德皆随精进行,福慧二种资粮因。”《摄集经》中说:“精进不灭百法德,获得无边佛慧藏。”无著菩萨也说:“成就菩萨功德法的唯一因,就是精进。”
2)公案:为海比丘七日成就阿罗汉果的故事。

第3题:

什么是不欲临苦?请引用《窍诀宝藏论》的教证详加说明。了知这个道理后,你应当如何发愿?


正确答案: (一)定义:在现实生活中,希望自己受苦受难的人,这个世界上一个也没有。然而,即便不愿意受苦,痛苦也会自然而然降临,这就是不欲临苦。
(二)教证:《窍诀宝藏论》中云:“家人亲友虽欲恒不离,相依相伴然却定别离。”亲朋好友相依相伴、难分难舍,希望能天长地久永不分离,但在无常的袭击下,到了一定时候,也会死的死、散的散,只有随业力各奔东西,最后留下来的,徒有思念而已。
“美妙住宅虽欲恒不离,长久居住然却定离去。”对修行人而言,最执著的寺院、茅棚或学院,自己希望恒时不离开,永远都住在这里,但也是不现实的。无论是由于共业还是别业,因缘散了的话,不要说永远,就算呆一刹那的机会也没有。世间人也是一样,买了一幢房子,就认为永远是自己的,这也不一定,无常一旦到来,即使你再不想离开,也不得不接受无情的事实。
“幸福受用虽欲恒不离,长久享受然却定舍弃。”幸福的生活、丰足的受用,虽想永远拥有,稍许也不愿离开,但无常来临之际,这些也必定要舍弃。
“暇满人身虽欲恒不离,长久留世然却定死亡。”有了暇满人身,就有了修行的机会,尽管我们很想长久留住,可是人生短暂、无常迅速,真正能闻思修的时间也不过几年。
“贤善上师虽欲恒不离,听受正法然却定别离。”对慈悲贤善、唯有利他心的具相上师,很多弟子都想永远不离开,但这也是不可能的。有时候上师会圆寂,有时候是弟子圆寂,有时候师徒虽都未圆寂,但也会以各种因缘而分开。
“善良道友虽欲恒不离,和睦相处然却定分离。”具有出离心、慈悲心、菩提心的善良道友十分难得,虽然希望永远不要分离,与他在菩提道中恒时相伴、和睦相处,但这也是做不到的。
(三)发愿:最后,无垢光尊者说:“今起该披精进之铠甲,诣至无离大乐之宝洲。于诸生深厌离道友前,无有正法乞人我劝勉。”了知这些无常的道理后,我们要立下坚定誓言:从现在开始,应披上精进的铠甲修持正法,以趋至永不分离的大乐宝洲——佛果。无垢光尊者还谦虚地说:“于轮回深生厌离的诸道友面前,我虽是没有修成正法的乞丐,但也真诚地以此教言进行劝勉。”

第4题:

为什么说嗔心及其引发的罪业,都是因缘而生?请用教证、理证加以说明。


正确答案: 1)教证:《俱舍论》中说,不悦意的对境、非理作意、相续中的习气未断,具足这三种因缘时,自然而然会生嗔恨心。如果因缘不具足,怎么挤也挤不出来。
2)理证:不悦意对境、非理作意、相续中的习气未断这三种因缘具足(有法),一定会引发嗔恨心(立宗),因为因缘具足,果定会无障碍产生(因),如同水、肥、阳光聚合时种子必定发芽(比喻)。

第5题:

请以教证、理证说明:众生对我们成佛非常重要。


正确答案: 1)教证:《华严经》中说:“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龙树菩萨也说过:“众生菩提因,若欲成佛果,于众敬如师。”
2)理证:如果没有众生,发心便无由可起;再者学道积资粮的过程,需要修习六度四摄等菩萨行,如果不依靠众生,布施、忍辱、四摄等等,也就无从下手;最后要获得圆满果位时,还是不能离开众生,否则成佛的事业无法圆满。因此,众生对我们成佛非常重要。

第6题:

修行时如何才能做到松紧适度?请引用公案、教证加以说明。这与世间的做法是否相违?对此你有哪些体会?


正确答案: 《前行》中有个有关昼辛吉尊者的公案:从前,阿难尊者教诫昼辛吉修法时,昼辛吉有时紧张过度,有时异常松懈,而未能生起任何修法的境界。于是他便前去请教世尊。世尊问:“昼辛吉,你在家时擅长弹琵琶吗?”他回答:“极为擅长。”世尊又接着问:“那你弹奏时所出的妙音,是在琴弦极度绷紧时发出,还是在琴弦十分松弛时发出呢?”昼辛吉呈白道:“这两种情况都不是。只有琴弦松紧适度时,才能发出美妙动听的声音。”
世尊教诲说:“那么,你修心也与之相同。”
这与世间的做法也不相违。世人也提倡有松有紧、劳逸结合,如《礼记》云:“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张,指拉紧弓弦;弛,指放松弓弦。意思是宽严相结合,是文王、武王治理国家的良方。
做任何事都要有一种窍诀。比如企业管理或寺院管理,管理人员如果太严格,什么都按照规矩办事,条条框框理得非常清楚,那可能太紧了,大家都呆不住,全部跑光;如果太松了,什么规矩都没有,整个组织无头无尾,谁也不愿意呆在那里。所以,无论是修行还是作管理人员时应该掌握分寸。

第7题:

修世俗菩提心时,首先需要修什么?应该怎么样修?请以教证进行说明。


正确答案: 首先要集中精力修自他平等心。若未修好自他平等,则自他相换等其他境界无法现前。只有懂得自他是平等的,才可以修出菩提心,如《学集论》云:“自他平等熟习已,能生坚固菩提心。”应该自己想怎么样,众生也想怎么样。仲巴司那坚问单巴桑吉尊者:“请开示一句可概括所有佛教要点的教言。”尊者对他教诫道:“你自己希望怎样,其他众生也希望那样,就这样修推己及人吧!”所以应该尽量爱护所有的众生,依靠窍诀修持大乘菩提心。

第8题:

请引用教证说明,佛经中对轮回有哪些比喻?请解释其中任一比喻的意义。


正确答案:佛陀在《杂阿含经》中云:“一人一劫中,积聚其身骨,常积不腐坏,如毗富罗山。”一人即使在一劫中,如果能把每世死亡时的身骨积聚在一起,而且常积不腐坏,那这样积聚起来会超过毗富罗山。

第9题:

请引用教证说明:皈依的利益非常大。


正确答案: 《日藏经》云:“有情谁人皈依佛,俱胝魔众不能害。”《无垢经》云:“皈依之福德,若其具色相,遍满虚空界,彼将胜虚空。”

第10题:

听闻佛法的时候,应当怎么样观清净心?请一一阐述不同的明观方法。你会用哪一种?


正确答案: 按照有些上师的观点,其明观的方法是:
要么,把传法之处观想成印度鹿野苑,传法上师观为本师释迦牟尼佛,闻法眷属观为五比丘与八万天子,闻法时间观为佛陀成道四十九天后,所传之法是第一转法轮——四谛法门。
要么,把传法之处观想成印度灵鹫山,传法上师观为本师释迦牟尼佛,闻法眷属观为舍利子目犍连等五千比丘、众生主母等五百比丘尼、给孤独施主等优婆塞、萨嘎玛等优婆夷及其他无量众生,闻法时间观为佛陀说法十二年中,所传之法是第二转法轮——般若法门。
要么,把传法之处观想成广严城、王舍城、人间天界等不定的地方,传法上师观为要师释迦牟尼佛,闻法眷属观为共同和不共的天龙夜叉等无量众生,闻法时间观为佛陀说法三十二年中,所传之法是第转法轮——分别法门。
或者可按密宗所说,把传法之处观想为远离一切戏论、无法用语言描述、诸法自性清净的密严法界宫;传法上师观为一刹那于自现获得证悟的法身普贤王如来;闻法眷属观为如来密意传、持明表示传的勇士勇母及男女本尊之自性。
要么,把传法之处观想为铜色吉祥山莲花光宫殿,传法上师明观为莲花生大士;闻法眷属观成八大持明、君臣二十五尊及勇士空行的自性。
要么,把传法之处观想为东方现喜刹土;传法上师观为报身金刚萨埵;闻法眷属观成金刚部尊众——勇士勇母、男女本尊的自性。
要么,把传法之处观想为西方极乐世界;传法上师观成无量光如来;闻法眷属观想成莲花部尊众的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