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板书或教师的提问,把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整理复

题目

由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板书或教师的提问,把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整理复述,让学生再一次明确本节课学了什么内容。这是课堂总结( )的体现。

  • A、图表法
  • B、呼应法
  • C、复述法
  • D、比较法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可以把一节课的知识要点、形成过程,直观、生动、便捷地展示在学生面前的方法是()。

A、多媒体课件演示

B、教具的演示

C、黑板上板书

D、教师的范读


正确答案:A

第2题: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活动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山石”沙画的视频,引导学生观看,并提问小画家利用沙画画出来的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山、石
教师继续提问:你们知道山石运用什么方法表现会更加有韵味?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并引出课题——《山石画法》。
活动二:直观感知
教师讲台示范运用水墨工具绘画山石,并展示完成的山石画,引导学生赏析,并思考运用水墨工具表现的山石有怎样特点?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有意味、生动、有体积感。
教师继续提问:教师在画石过程中为了表现体积,将山石分为了几面?并观察山石是怎样组合的?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分三面;大小相同、错落有致。
活动三:形式分析
1.教师展示四组不同形式的山石图片,引导学生赏析,并提问图片中山水画的技法有哪些?山石有怎样的不同?
学生赏析回答
教师总结:勾、皴、染、点;皴法不同
教师继续提问:什么是皴法?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皴法是画中国写意山水画时惯常用的一个步骤、一种技法。
2.教师基于学生对皴法的初步了解,继续讲解皴法的不同种类的画法。教师在讲台演示,学生练习实践。
(1)披麻皴:其状如麻披散而错落交搭,故曰披麻皴。
(2)折带皴:画出的墨线如折带,故以名之。
(3)斧劈皴:运笔多顿挫曲折,有如刀砍斧劈,故称为斧劈皴。
活动四:教师示范
教师深入示范山石画法,引导学生观察
(1)勾:用笔勾画轮廓及结构;
(2)皴:表现山石,树皮的体质、纹理的;
(3)点:合勾、皴擦、染形成皴法以及;
(4)染:对塑造物的骨构进行渲罩。
活动五:实践展评
1.教师引导学生绘制一幅山石画,要求进行自主练习,教师巡视,提示学生用笔用墨方面的注意事项。
2.练习完成后,教师进行自评、互评、师评。
活动六:小结作业
鼓励学生进行本节课总要内容的回顾总结,并引导学生课下搜集自己感兴趣的山石的代表作品,尝试临摹,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答辩题目解析】
1.说一说山石的构成分类?
2.如何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


答案:
解析:
1、山石是山水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的国画中山的外形可分为、丘、壑、峰、峦、岗、岭、巅等,又有坡度起伏连绵不绝的形势或因朝晖夕阴,风雨云雾变化流露出来的自然美,故画山之前必先远观其势,然后再近看其质。山石的构成大概分两类:一为以俊俏山石为主的,多用硬线条表现;二为以土或碎石为主的,多用柔线条表现。

2、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山石的基本画。难点是:山石不同皴法的运用。
所以在课堂中,教师讲台示范运用水墨工具绘画山石,并展示完成的山石画,引导学生赏析,并思考运用水墨工具表现的山石有怎样特点?师生共同总结:有意味、生动、有体积感。教师展示四组不同形式的山石图片,引导学生赏析,并提问图片中山水画的技法有哪些?山石有怎样的不同?师生总结:勾、皴、染、点。再通过教师深入示范山石画法,以此解决本节课的重点。
教师基于学生对皴法的初步了解,继续讲解皴法的不同种类的画法。教师在讲台演示,学生练习实践,以此解决本课难点。

第3题:

对于评课者而言,复盘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A、允许以评课者的回顾和描述代替教师的回顾和描述

B、以教师自己的回顾和描述来促进其进一步反思

C、适度补充引导教师更好地回顾和描述课堂中发生的事情

D、评课者必须尽量避免对教师进行价值判断


参考答案:BCD

第4题:

初中化学《如何从大豆中提取油脂》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多媒体展示多种植物油的图片,它们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学生回答】油脂。
【教师引导】厨房炒菜的时候经常会用到植物油,那么植物油是如何提取的呢?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植物油中的大豆油的提取过程。
(二)新课教学
1.提取原理
【教师提问】油脂普遍具有哪些性质呢?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学生回答】
①不溶于水;
②易溶于有机溶剂等。
【教师引导】利用有机溶剂可以把植物果实,如大豆、花生中的油脂提取出来。
2.提取过程
【多媒体展示】实验用具:大豆、己烷、研钵、过滤装置、烧杯、试管等。
【教师演示】用研钵把5克大豆研碎,放到试管中,加入10mL己烷,震荡后静置几分钟。
【教师提问】油脂已经溶在了己烷中,接下来应该如何去做?
【学生回答】进行固液分离,得到提取液。
【教师演示】过滤器过滤提取液。
【教师提问】那么己烷与油脂要如何分离呢?
【学会回答】利用两种物质沸点的不同,通过蒸发的方式把己烷蒸掉。
【教师演示】用热水浴蒸发掉己烷。
【学生实验】学生实际操作,用己烷提取大豆中的油脂,把油移入试管,向试管中加入10mL水,振荡静置后,观察得到的大豆油。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提出问题】得到的大豆油的颜色状态是怎样的?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学生回答】黄色油状液体。
【师生总结】这一实验中,利用了油脂易溶于有机溶剂的性质,用己烷提取了大豆中的油脂。再利用了己烷易挥发的性质,除去了己烷。
【提出问题】尝试总结从大豆中提取油脂的全过程。
【学生回答】研碎→加己烷→静置→过滤→蒸发己烷→加水震荡→静置。
(三)拓展提高
【多媒体展示】各种富含油脂的食物:肥肉、花生。
【教师讲解】油脂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说明需要合理饮食,均衡营养。
(四)小结作业
小结: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作业:课下查阅资料,油脂对人体的重要作用,写成一篇文章。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举例说出几种含有油脂的食物?

2.本节课你采用了什么导入方法?为什么采用这样的导入方法?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答案:
解析:
1、2.本节课你采用了什么导入方法?为什么采用这样的导入方法?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2、花生油、豆油、菜籽油、猪油、牛油等,常温下呈液态的叫做油,常温下呈固态的叫做脂。

第5题: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回顾生活场景,激发学习兴趣
上课之前,教师向同学们提出两个问题:
(1)大家早餐都吃什么呀?
(2)前几天的早餐是什么,评价一下彼此的早餐?
教师向学生传递早餐的重要性,布置任务制作一周食谱表。
(二)新课讲授-建立一周食谱
任务一:引导规划表格
教师提出问题“表格要做成几行几列的?”引导学生给出答案“8行4列的表格。”
任务二、插入表格示范、讲解
“表格”菜单中的“插入”——“表格”,在插入表格对话框中输入“列数”和“行数”,单击“确定”。教师在创建好的表格内输入内容:早餐、午餐、晚餐。
教师请学生自由操作创建表格。
任务三、增加一栏“我监督”
教师请同学们添加一列“我监督”。同桌2人为一小组,参考教材进行操作,并请学生给出操作的方法。
方法如下:
1.把光标移动到最右一列任意一格。
2.“表格”——“插入”——“列”。
3.填写“我来监督”。
任务四、调整列宽
如果午餐非常丰盛的,引导学生调整列宽。将鼠标停放在竖线上,按住左键出现“←‖→”标志时向左拖动。
(三)探索、实践
教师提出以下两个问题,请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任选其一进行操作。
1.调查本组同学的视力情况,用表格把这些信息整理出来。根据提示自己尝试绘制表格。
2.了解家人最爱吃的食物,制作如下图所示的表格,给大家一个合理的饮食建议。
(四)动手操作,互评自评
先由同学们在组内推荐优秀作业,然后教师请小组代表分享作品,然后全班同学对作品进行评价。
(五)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作业: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信息我们可以通过表格的形式整理呢?
【板书设计】



三、答辩题目及解析
1.Word调整表格大小的方法。
2.本节课的教学,你采用什么教学方法。


答案:
解析:
1、(1)拖动表格的形式进行调整,可以简单方便的进行调整,但是缺点是调整的并不精确。
(2)在表格属性中调整,相对适合大表格的形式。而且数值精确,并且整齐统一。

2、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我采用任务驱动法、小组讨论法,意在帮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动手,从实践中获得知识。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都是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为主,充分体现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原则。

第6题:

某学校组织新入职教师进行达标课教研活动,听课的人员有同组教师及学校教学管理人员。下表是某一位听课教师总结的观察叙述式记录表,请根据听课教师的记录表回答问题。



这位新教师的提问属于下列哪一种?()

A.知识水平提问
B.理解水平提问
C.分析水平提问
D.综合水平提问

答案:A
解析:
知识水平提问:用来确定学生是否已经记住先前所学知识,如定义、公式、定理、具体事实和概念等,它能训练学生的记忆力和表达力。教学中常用的检查性提问就属于这一水平的提问。它具体包括两种:第一种要求回答“是”与“否”的提问;第二种提问要求学生回忆已学过的知识(概念、事实等),回答时用的句子可以直接从教材中提取。理解水平提问:要求学生对已知信息进行内化处理之后,再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分析水平提问:要求学生识别条件与原因,或者找出条件之间、原因与结果之间关系的较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可用来分析知识的结构、因素,弄清楚事物之间的关系或事项的前因后果。综合水平提问:通过这类的提问,学生需要在脑海中迅速地检索与问题有关的知识,对这些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得出新的结论。这位教师问了一个课本上有答案的问题,学生用课本上的答案齐声回答,属于知识水平提问。

第7题:

初中化学《溶液》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教师提问】同学们可以回忆一下自己在喝雪碧、可乐时是什么味道?
【学生回答】雪碧、可乐喝起来都是甜的。
【教师追问】同学们能说一说这是什么原因吗?
【学生回答】因为雪碧、可乐属于混合物,溶解了很多糖、香精等添加剂。
【教师引导】没错,同学们说的都很正确,在生活中像可乐,雪碧这样的液体有很多,那像这样的液体在化学中我们把它叫做溶液,溶液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溶液世界里又有哪些奥秘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溶液的形成,揭开溶液世界的神秘面纱。
(二)探究新知
1.溶解现象
【教师提问】将食盐放入水中会有怎么样的现象发生?
【学生实验】食盐溶水。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教师提问】只有食盐这样吗?其他物质会不会?
【学生实验】利用高锰酸钾、蔗糖开始溶水实验。
【教师提问】将其他物质放入水中,发生了什么?
【学生回答】物质消失并进入了水中。
【教师讲解】我们把物质放入水中,物质消失并进入水中的这个过程称为物质的溶解。(板书书写)
【教师提问】物质溶解的本质是什么?(组织学生讨论,并参与讨论。)
【视频展示】播放溶解过程的动画,让学生更为直接的了解溶解过程。
【合作探究】溶解过程:将物质放入水中,构成这些物质的离子(如食盐中的钠离子)或分子(如蔗糖中的蔗糖分子)不断向水里扩散,最终均匀的分散到水中。
【教师提问】溶解后形成的体系又会有什么特点呢?
2.溶液
【学生回答】溶解后形成的体系,放置一段时间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教师总结】我们把溶解后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板书书写)
【教师讲解】溶液由两部分构成:溶质和溶剂。被分散的物质叫做溶质,如食盐,分散到它里面的物质称为溶剂。(板书书写)
【教师提问】溶剂一定是水吗?
【学生实验】将碘放入酒精中。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教师提问】将碘放入酒精中,有什么现象发生?
【学生回答】碘消失了,并且酒精由无色变成了红棕色。
【教师提问】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碘在酒精中发生了溶解,形成了溶液。
【教师讲解】在日常生活和科研工作中,水是最为常见的溶剂,有时我们还要使用到其他溶剂。所以,我们的溶剂不只是水,还有很多其他的溶剂,如酒精等。
(三)巩固提升



(四)小结作业
【学生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出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
【布置作业】课下通过家庭小实验探究溶质能否无限度的溶解在溶剂中。
四、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用汽油或加了洗涤剂的水都能除去衣服上的油污,二者的原理相同吗?
2.结合本节课说一说在教学过程中“小组讨论”应该注意什么?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答案:
解析:
1、汽油和洗涤剂清洗油污的原理不同。汽油能溶解衣服上的油污,从而具有去油污的作用,而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能使衣服上的油污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随水流走,从而具有去油污的作用。

2、设置“小组讨论”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讨论问题的时机,要设置合适的教学情境提出问题;其次,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思维水平和知识能力水平;再次,问题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能够协助学生理解本节课所学知识;最后,在小组讨论时,教师要巡视、指导、点拨疑难问题、适时给予指导。因此,我将小组讨论设置在本节的难点“溶液的微观过程”上,让学生在观看动画的基础上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把握物质溶解的微观过程,既符合学生思维和认知水平,又增强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时在学生讨论的过程,我及时的进行点拨和指导,达到最好的探究效果。

第8题:

在课堂上学生向你提出一个意想不到但很有价值的问题,你不能马上做出正确解答,这时你会( )。

A.先不理会学生的提问

B.让他别胡思乱想,好好听课

C.先肯定学生的提问。鼓励课后和教师讨论

D.告诉学生不要想与本节课无关的问题


正确答案:C
当学生向教师提出一个意想不到但很有价值的问题且不能马上作答时,教师应采取教育机智.既要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要使教学活动继续进行,最好的做法是先肯定学生的提问,鼓励其课后和教师讨论。答案为C项。

第9题: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请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美术字,介绍它们的特点。
提问:在我们的生活中,什么地方能看到创意字体?它给你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
教师小结,从而引导出本节课题——有创意的字
环节二:合作探究,讲授新课
教师展示生活中的创意字作品,引导学生赏析,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并请同学选出喜欢的创意文字,说明原因。
学生赏析并回答
教师总结:文字在使用时,不可能只是单个文字出现,那么组合文字的组合表现方式有:
弧线型编排方式、造型编排方式、形象化编排方式、透视编排方式、意象化编排方式、重叠编排方式
教师继续展示作品,引导学生赏析并提问变体美术字的艺术特点是什么?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总结:和谐、生动、形象、美观
环节三:示范操作,实践练习
(一)教师演示
以“花好月圆”四字,用连字编排形式展示创意美术字的变化方法与步骤。讲解要领:
1.根据需要可以在草稿纸上画好字体的创意设计稿。
2.用铅笔把已经设计好的字体写到素描纸上。
3.根据字体效果加以装饰。
(二)课堂练习
笔画创意(学生上台进行创意竞赛练习)根据上个环节学习的“文字组合表现”教学内容,选择一个新的组合方法为“革命”二字进行组合。(教师巡视指导过程中针对共同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及时纠正。表扬有创意的作品;对个别学生进行技法指导。)
环节四:交流评议,拓展提高
1.学生自愿分享自己的作品,并且介绍自己的绘画思路和方法。
2.学生互相展示作品,并从邻近色的搭配等方面交流评议。
3.教师总结评议。
环节五:小结作业,课后拓展
运用自己喜欢的文字或词汇,设计有创意的字。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简介变体字的书写步骤。
2.有创意的字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案:
解析:
1、以黑体字为例,主要分为如下几步:
(1)打格:根据应用场合的需要,确定字的大小和形状。
(2)布局:美术字的布局首先要了解字体的组织结构和基本笔画的特点。
(3)定骨架:用单线划出字形,用笔要轻,笔迹宜淡。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4)双勾字形:笔画要统一,按骨架的位置画出笔画。
(5)填色:按需选择颜色,填色一般先画轮 廓,再在中间填色。

2、(1)笔画的变化:改变笔画的统一规律,创造出新的符合文字内涵的笔画风格。
(2)结构的变化:连体字或图形替代等。
(3)装饰的变化:肌理、字内装饰、字外装饰(如光影的变化:明暗、倒影、投影)等。

第10题:

初中化学《离子》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提问】教师展示铁、水、食盐的三幅图片,请学生说出各个物质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



【学生回答】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形成离子。原子得电子形成阴离子,原子失电子形成阳离子。
【教师提问】像氯化钠这样由阴、阳离子结合而成的化合物还有很多,例:氯化镁、氯化钾等。请学生同桌间讨论由离子构成的物质具有怎样的共同特征?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学生回答】由离子构成的物质均由阴阳离子结合而构成,一般含有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是由阴阳离子结合而来的。
2.分子、原子、离子的转化
【教师提问】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有金属、金刚石、硅等;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氢气、氧气等;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有氯化钠、氯化钾等。
【教师引导】这些粒子之间不是完全独立的,他们之间可以实现转化。请学生小组讨论得出分子、原子、离子的转化关系。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讨论交流】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形成离子;离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原子。
【教师补充】教师用关系图的形式表示出来。



(四)小结作业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经过本节课的内容谈收获。
【学生回答】本节课学习了离子的形成过程和分子、原子、离子的相互转化。
【作业】阅读教材72页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从核外电子排布的角度思考离子的形成过程。
【板书设计】



2.本节课你如何直观的让学生认识到分子原子离子间的相互转化?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答案:
解析:


2、本节课主要通过图片、动画、举例子的方式,让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原子、离子及其分子之间的构成与转化关系。然后又通过老师问、学生答、学生举例的形式,说明有哪些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结合案例学生讨论得出分子,原子,离子的相互转化关系。以此让同学们化抽象为具体,更加形象直观认识分子,原子,离子的转化关系。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