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我国小学阶段的培养目标

题目

论述我国小学阶段的培养目标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论述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在小学阶段应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正确答案:
【答案要点】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规定在小学阶段应达到的目标是:
第一,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诚实、勇敢等良好品德和个性品质,养成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初步具有自我管理以及分析是非的能力。
第二,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划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初步具有观察、思维、动手操作和自学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三,初步养成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身体。
第四,初步学会生活自理,会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第2题:

小学阶段的培养目标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任务和小学生的______提出来的。


正确答案:
年龄特征

第3题:

试述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正确答案:
(1)德育方面:使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上义和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初步具有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诚实、勤俭、不怕困难等良好品德,以及初步分辨是非的能力,养成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
(2)智育方面:使学生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一些自然、社会和生活常识,培养观察、思维、动手操作和自学能力,以s.确-r泛的兴趣和爱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体育方面:培养学生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
(4)美育方面: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具有初步的审美能力。
(5)劳动技术教育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会使用几种简单的劳动工具,具有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任务和学龄初期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提出来的。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因此,在这个阶段为学生今后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打下了“初步”基础,是小学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特征。

第4题:

论述我国小学课程设计的原则。


答案:
解析:
(1)高度的科学性和高度的思想性的统一。小学课程的设计以及教科书的编写,要在建立完备的传授文化知识的体系上,以人类所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教育学生;要以通俗的、小学生能理解的形式,体现高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2)要以实现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为最终目的。要求在课程结构上体现时代精神。一方面要根据德、智、体、美、劳动教育等各育全面和谐的精神设置学科,另一方面则要将知识、能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注重儿童学会学习、学会适应社会生活需要的能力。
(3)要适合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这个原则要求课程要适合小学生的特点。课程对儿童身心特点的适应,既体现在它要适合儿童某一方面的身心特点的要求,又体现在适应儿童发展的整体要求,等等。
以上三条原则最重要,除此以外,还有贯彻幼儿、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衔接的原则, 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等。

第5题:

小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A.小学教育培养目标B.小学教育内容C.小学教育方法D.小学教育目的


正确答案:D

小学教育目的贯穿于小学教育的全过程,对小学教育具有指导意义。

第6题:

论述题试述我国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正确答案:
(1)直观性原则。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关于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2)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巩固性原则。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并长久地保存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
(4)循序渐进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5)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第7题:

简述我国小学的培养目标。


正确答案:
(1)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勤俭、勇敢正直、合群、活泼向上等良好品德和个性品质,养成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初步具有自我管理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
(2)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一些生活、自然和社会常识,初步具有基本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和自学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初步养成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身体,具有较广泛的兴趣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4)初步学会生活自理,会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第8题:

论述我国现阶段课程设计的特点。


参考答案:(1)在课程的设计取向上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具体表现为:1)增强课程的适应性,把课程结构的调整作为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采取有效措施,优化课程设置。2)体现基础性与探索。3)注重学生发展,贴近生活实际。4)加强课程的综合化。
(2)课程设计模式上表现出关注实践,集体审议的特点:1)建立在较充分的理论研究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2)构建了具有广泛参与性的课程开发共同体3)注意吸取多种课程设计模式的优长.

第9题:

我国“新课改”强调小学阶段应以综合课程为主(  )。


答案:对
解析:

第10题:

结合实际,论述在原型定向阶段教师应当怎样帮助小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答案:
解析:
在学生心智技能形成的原型定向阶段,教师帮助小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入手:
(1)要使学生了解活动的结构,即了解构成活动的各个动作要素及动作之间的执行顺序,并了解动作的执行方式。
(2)要使学生了解各个动作要素、动作执行顺序和动作执行方式的各种规定的必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3)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独立性。
(4)教师的示范要正确,讲解要确切,动作指令要明确。
总之,通过原型定向阶段的教学,学生建立起了关于活动的初步的自我调节机制,从而为进行实际操作提供了内部控制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