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承天提出了一种接近()的“新律”。
第1题:
“何承天的新律”是什么?
东晋时期,一种十二平均律早期阶段的律制,比朱载堉早1100年。消除了十二律黄钟不能还原,不能“旋宫转调”的缺憾。
第2题:
第3题:
A、相似律
B、接近律
C、连续律
D、闭合律
第4题:
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将坚持不懈地推进“两转两提”,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请回答“两转两提”的内容?
第5题:
第6题:
何承天和荀勖在乐律学方面做出了哪些贡献?
魏晋南北朝时期,律学研究开始探索和解决在实践中的旋官转调问题。对此作出突出贡献的有何承天和荀勖(xu)。南朝杰出律学家何承天(370一447)创立了十分接近十二平均律的“新律”,意在消除由三分损益算出的十二律“黄钟不能还原”、不能旋官转调的缺憾。其计算方法是:用黄钟本律之数(9寸)与仲吕所生黄钟之数(按三分损益法计算到11次所得8.8788寸)相减,其差数为0.1212寸,再将此差数平均分为十二等分,即0.1212÷12=0.0l01,然后将所得数依此递加在林钟以下各律上,即得“新律”各音之数。
西晋律学家荀勖(?一289)在乐律上的成就在于他发现了笛律中的“管口校正数”,荀勖运用“管口校正”制作出较精确的十二笛。每笛适吹一律,“管口校正数”是笛管的长度与笛管的气柱长度之间的差数。也可以说是黄钟律的长度与姑洗律的长度之间的差数。其它笛在制作时,它的“管口校正数”的计算是该笛所应之律的长度与该笛角音所应之律的长度的差数。
何承天和荀勖在乐律学上的探索和贡献,推动了律学研究的发展,在中国乐律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第7题:
第8题:
何承天提出了一种接近()的“新律”。
第9题:
CT.3.1新提拔干部考评管理办法中新提干部指()
第10题:
何承天新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