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诗经。

题目

简述诗经。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问答题
简述孔子与《诗经》的关系。

正确答案: 第一,孔子诗第一个将《诗经》选作教学内容的教师,又是第一位研究《诗经》的大师。他精辟地提出:“《诗》三百,一言以敝之,曰‘思无邪’。”“《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之名”“不学诗,无以言”——《论语》,竟有14处言及《诗》。
第二,孔子真正领会了《诗》的精髓,他从中领会到周人端庄方正的理性精神,从《诗》中悟出了中和之美的本质特征,更从《诗》中提炼出美刺的讽喻意识,他已完全突破了文学的藩篱,而是立体的,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俯视与研究《诗经》。
第三,《诗经》的成书诗一个漫长的过程,从鲁隐公初年到战国末年,《诗经》作为一部典籍,始终处于一个不断更新、补充、删节、完善的过程,孔子是参与了这一活动的重要学者。
第四,研究了孔子对《诗经》的认识和评价,尤其诗研究孔子从《诗经》中汲取精华,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意识形态理论—-儒学的过程,对于我们研究古代哲学、宗教、责骂化、思想的发展与流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解析: 暂无解析

第2题:

问答题
简述《诗经》“赋”、“比”、“兴”的基本涵义。

正确答案: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1)赋是《诗经》运用最多的表现方式。它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
A.直接叙事的如:《七月》
B.直接刻画描写如:《溱洧》以春日为背景,继而特写一对恋人相约游玩的对话,最后又转向青年男女踏春游戏热闹场面的描写。
C.直言其志和直抒胸臆,社会政治诗、情爱诗都是如此。
(2)比,一般说就是比喻。
A.修辞意义的手法,诗经中最常见的一种情形,如《卫风•硕人》中连用六个比喻描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丽。
B.另一种情形是整首诗用比,如《魏风•硕鼠》等。
(3)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兴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一般会起到烘托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起到起韵的作用。
A.兴与诗歌情思相关,如《关雎》的起兴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此起彼伏的水鸟和和鸣,比喻青年男女的求偶。
B.兴与诗歌情思不相关的,如《唐风•山有枢》
解析: 暂无解析

第3题:

问答题
简述诗经。

正确答案: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是春秋末年产生的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现存305篇,简称“诗三百”,收集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末期共500多年间的各类诗歌作品。这些作品都具有可诵、可奏、可歌、可舞的音乐性质。风,共有160篇,包括15国的民歌,这些民歌流行于北方各地,民歌内容丰富多彩,曲式结构变化多样,表演形式独到新颖,是《诗经》中的精华,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雅,共105篇,大多是贵族文人的作品,分大雅和小雅,多是反映尖锐的社会矛盾和同情人民的作品。颂,共有40篇,作品词语晦涩难懂,多为祭祀宗庙祖先的乐舞。
解析: 暂无解析

第4题:

问答题
简述《诗经》的流传。

正确答案: 秦始皇灭六国后,开始推行“燔灭文章,以愚黔首”的文化专制政策,《诗经》同其他经典一样,遭到了毁灭。西汉初年除挟书之禁,民间流传的书籍逐渐被发现。当时流传的《诗经》共有四家,其中鲁人申培所传的《鲁诗》、齐人辕固所传的《齐诗》和燕人韩婴所传的《韩诗》,是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成,叫“今文诗”,在西汉被立为学官,风行一时。另外一家《毛诗》,相传创始于鲁人毛亨,毛亨作《毛诗姑训传》30卷,授给赵人毛苌,其传本经文是用先秦古文字写成,叫“古文诗”。《毛诗》在西汉时未立于学官,但盛于东汉。后来鲁、齐、韩三家诗组建亡佚,唯有《毛诗》独传于世。
解析: 暂无解析

第5题:

问答题
简述《诗经》对后代文学的影响。

正确答案: 《诗经》对后代文学的影响非常深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是它开创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其“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创作精神,启发和推动了后世作家密切关注现实、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
其次,它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为后世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成功的艺术借鉴。形成了我国文学韵味悠长、含蓄蕴藉的民族特色。
再次,它确立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诗经》中的诗歌绝大部分是民歌,朴素清新,生动活泼,和谐自然,给后世文人学习民间文学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从文学史发展看,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常常是先从民间孕育,然后由文人予以加工发展。历代一些有成就的作家,也多是通过向民间文学学习,丰富自己的创作。向民间文学学习,这是我国文学发展历史的优良传统。
解析: 暂无解析

第6题:

简述《诗经》韵例的特色。


正确答案:(1)从韵在句中的位置看,句尾韵是最常见的形式
(2)从一章中韵数看,可以分为一韵到底和换韵两类
(3)从韵脚相互距离看,有句句押韵、隔句押韵和交韵

第7题:

简述《诗经》和《楚辞》。


正确答案:《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是春秋末年产生的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现存305篇,简称“诗三百”,收集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末期共500多年间的各类音乐作品,《墨子·公孟篇》云:“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概括出《诗经》可诵、可奏、可歌、可舞的音乐性质。
风——共160篇,包括15国的民歌,这些民歌流行于北方各地(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湖北的北部、四川的东部)。《风》中的民歌充满了真挚、纯洁、浓郁、丰富的感情色彩。曲式结构(分节歌、主副歌、换头等十余种)变化多,表演形式(独唱、对唱、帮腔等)新颖。是《诗经》中的精华,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如:《关雎》、《伐檀》等作品。
雅——大多是贵族文人的作品。共105篇,分大雅和小雅,多是朝会宴飨、个人抒情之作。其中多为反映尖锐的社会矛盾和同情人民的作品。
颂——共40篇,作品词语晦涩难懂,多为祭把宗庙祖先的乐舞。
《楚辞》是一部总集,其中收集了以公元前4世纪(战国)时的伟大诗人屈原为主的辞赋。(“楚辞”是战国时期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歌曲体裁。“楚辞”又被称作一种文体,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历史风俗、音乐来进行创作,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艺术作品,故名“楚辞”。)屈原的《九歌》、《离骚》、《天问》、《招魂》等作品被收入其中。它们大部分是可以歌唱的。《九歌》是伟大诗入屈原的不朽之作,它原是楚国民间在祭祀时所唱的一套歌曲,屈原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加工。《九歌》中充满着浪漫主义气息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具有神奇的幻想、挚热的感情。
《九歌》属于组曲形式,共有十一首:
东皇太一(叙述祭天神的排场)
云中君(祭女性的云神的歌)
湘君(祭湘水男神的歌)
湘夫人(祭油水女神的歌)
大司命(祭主寿命的男神的歌)
少司命(祭主寿命的女神的歌)
东君(祭太阳神的歌)
河伯(祭男性的河神的歌)
山鬼(祭女性的山神的歌)
国殇(祭颂阵亡烈士的歌)
礼魂(祭幅结束时所唱的歌)
《诗经》、《楚辞》以其极出色的篇章成为传世之经典,再现了春秋战国时期音乐文化的高度成就。

第8题:

简述《诗经》的诗教与思想风格


参考答案:温柔敦厚;乐而不淫、哀而不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