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危机决策工具创新不足的表现主要有()

题目

目前中国危机决策工具创新不足的表现主要有()

  • A、决策者不能有效利用各种先进的决策技术和方法
  • B、危机决策者缺乏善用“外脑”的能力
  • C、决策者法制意识不强
  • D、政策干预手段单一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目前中国企业信息检索工具主要有()等。

A、索引

B、文摘

C、目录

D、报纸


参考答案:ABC

第2题:

转变我国公共危机决策的改进措施,主要有一是转变公共决策观念、二是优化公共决策组织结构、三是提高决策系统的创新能力、四是()。

A.决策目标的统一性

B.决策人数的制约性

C.决策部门的合理性优化决策环境

D.优化决策环境


参考答案:D

第3题:

转变决策者危机决策观念的方法不包括()。

A、转变决策观念

B、提高交流沟通意识

C、创新思维

D、提高预测能力


正确答案:D

第4题:

()是指导和规范这些主体的危机决策行为的一系列法律制度。

  • A、危机决策预警
  • B、危机决策主体
  • C、危机决策制度
  • D、危机决策实行

正确答案:C

第5题:

目前,中国人民银行采用的利率工具主要有哪些?


正确答案: 中国人民银行采用的利率工具主要有:
(1).调整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包括再贷款利率、再贴现利率、存款准备金利率、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
(2).调整金融机构法定存贷款利率;
(3).制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
(4).制定相关政策对各类利率结构和档次进行调整等。

第6题:

我国会展业目前处于规模不大、档次不高的粗放型经营阶段的主要表现是创新不足。()


正确答案:对

第7题:

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人民银行推出了新工具SLF、MLF等货币政策创新工具,试分析这些创新货币政策工具与传统货币政策工具的区别。央行推出这些货币政策创新工具的原因及对其效果进行评价。


答案:
解析:
(1)传统货币政策工具 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认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是三大传统货币政策工具。而在我国,中国人民银行主要采取的传统货币政策工具除了这三大工具,还包括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再贷款政策等具有中国国情的货币政策工具。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指由法律规定商业银行必须保有一定比率的存款准备金,以应对潜在风险的一种法律法规,由于它具有影响货币乘数的功能,因此为一项强有力的货币政策工具。由于法定存款金率改变的是乘数,因此对货币投放的改变作用十分巨大,效果显著,同时也导致了其不能微调,在面对货币供应量微小的变化时,其无法精细调节的缺点。 公开市场操作指央行在公开的债券市场上,通过与一级交易商进行债券的买断卖断、回购等交易,通过影响央行资产负债报的规模,以达到基础货币的投放与收回的效果,改变货币供应量的行为。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定量调整,精细调整,缺点在于若传导机制不通畅,则可能效果减弱。 再贴现政策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再贴现利率的方法,改变银行获取资金的成本,以达到调整货币供应量的行为。由于再贴现政策实行中,中央银行处于被动的地位,因此更多是告示性效应。 存货款基准利率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由于我国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仍然存在指导性质的存贷款基准利率,在一定程度上指导银行存货款利率。但是由于我国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这一工具已经很久没有使用过了。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央行的再贴现、再货款政策则主要通过扩大再贴现的对象和范围、创设支农再货款和支小再货款,引导资金和信货流向县域、“三农”和小做企业,支持相关国民经济薄弱环节。其使用的频率相对较低。 (2)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及其出现的原因 进入次货危机后,我国银行体系短期流动性供求的波动性有所加大,尤其是当多个因素相互叠加或市场预期发生变化时,极易出现市场短期资金供求缺口,这不仅加大了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的难度,也不利于中央银行调节流动性总量。为提高货币调控效果,増强对货币市场利率的调控效力,中国人民银行进一步创新和完善流动性供给及调节的工具,不断提高应对短期流动性波动的能力。下面介绍近年来我国央行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创新。 ①短期流动性调节(SLO) 为应对近年来银行体系短期流动性供求的波动性加大以及由此带来的市场短期资金缺口问题,中国人民银行于2013年年初创设了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和常备借货便利,在银行体系流动性出现临时性波动时相机运用。 短期流动性调节是公开市场常规操作的补充工具,原则上在公开市场常规操作的间歇期使用,以7天期内短期回购为主,遇节假日可适当延长操作期限,采用市场化利率招标方式开展操作。中国人民银行根据货币调控需要,综合考虑银行体系流动性供求状况、货币市场利率水平等因素,灵活决定该工具的操作时机、操作规模及期限品种等。该工具的操作对象为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中具有系统重要性影响、资产状况良好、政策传导能力强的部分金融机构。从实际操作来看,可以认为SLO是一种超短期的逆回购。到目前为止,绝大部分SLO操作的方向都是投放流动性的。 ②常备借货便利(SLF) 常备借贷便利的主要功能是满足金融机构的大额流动性需求,期限比短期流动性调节长,最长为3个月,以1-3个月期操作为主;利率水平根据货币调控需要、发放方式等综合确定。常备借货便利主要以抵押方式发放,合格抵押品包括高信用评级的债券类资产及优质信贷资产等。常备借贷便利的初期使用对象为政策性银行和全国性商业银行,2015年初已扩展到相当一部分的中小金融机构,在操作上由金融机构根据自身流动性需求主动发起对常备借贷便利的申请。常备借贷便利的操作主要解决节假日等影响资金面波动较大的问题:另外,对比全面降准的政策,后者因其投放大量长期限资金,将使得资金流入融资平台、产能过剩领域,不利于经济长远发展。此外,由于该政策工具需要金融机构提供高质量的抵押品且由金融机构主动发起,亦有学者将其视作一类特殊的再货款形式。 ③中期借货便利(MLF) 中期借货便利创设于2014年9月,是中央银行提供中期基础货币的货币政策工具,对象为符合宏观审慎管理要求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可通过招标方式开展。中期借贷便利采取质押方式发放,金融机构提供国備、央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高等级信用债等优质债券作为合格质押品。中期借贷便利期限为3或6个月,其利率发挥中期政策利率的作用,通过调节向金融机构中期融资的成本,引导金融机构降低贷款利率,支持实体经济増长。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和“三农”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中期借贷便利与常备借贷便利的相比区别不大,只不过前者期限更长一些,作为中期流动性管理工具,更能稳定市场的预期。它的出现既可以满足稳定利率的要求,又能够不直接向市场投放基础货币,在外汇占款渠道投放基础货币出现阶段性放缓的情况下,起到了主动补充流动性缺口的作用。 ④抵押补充贷款(PSL) 抵押补充贷款是中央银行长期基础货币的投放工具,于2014年4月创设,其初衷是为开发性金融(国家开发银行)支持“棚户区改造”重点项目提供长期稳定、成本适当的资金来源。抵押补充贷款采取质押方式发放,合格抵押品包括高等级债券资产和优质信贷资产。实际操作中,国家开发银行获得抵押补充货款时的抵押物为棚改项目贷款,期限为3年,贷款利率低于同期市场利率,还款来源是国开行未来在银行间债市发行的住宅金融专项债券。此外央行还对其他若干家股份制银行和大型城商行投放抵押补充货款,旨在为支持国民经济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社会事业发展而对金融机构提供期限较长的大额融资。 ⑤定向降准 定向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主要从2014年开始使用,定向降准即为对部分满足政策要求的金融机构实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货币政策。定向降准的目的在于引导流动性向县域、“三农”、小微企业、消费领域扩张。 (3)新型货币政策工具与传统工具的区别 ①SLF、MLF与再贷款再贴现的区别 目前来看,传统的再贴现、再贷款政策逐步淡出,但衍生出常备借贷便利、中期借贷便利、抵押补充贷款和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等“新型”再贷款政策。与传统的再贷款政策相比,这些“新型”再贷款政策的主要特点在于央行要求商业银行提供合格抵押品,包括高信用级别的债券(国债、央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券)、商业银行持有的优质信货资产、地方政府债券等,而传统的再贷款是一种单纯的信用贷款,使央行面临潜在的信用风险:此外,“新型”再贷款政策在期限上也更灵活一些。 ②“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凸显 2008金融危机后,“结构性”的货币政策工具被更多地使用。例如,存款准备金率政策中的“定向降准”,甚至是MLF、PSL中规定对“三农”以及国民经济重点环节的支持等等,都属于对实体经济中某些具体领域的结构性、针对性的调整。这是因为,在通过一系列较强的刺激政策使经济从回落中复苏以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的任务变得更加突出,“结构性”的货币政策能够实现更加精准的发力,对实体经济的导向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4)效果评价 ①弥补市场短期流动性缺口,对冲外汇占款下降的影响。 自2014年双顺差结束,外汇占款逐渐进入下降通道,货币供应量出现下降趋势。创新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推出,拓宽了基础货币投放果道,对冲了外汇占款下降的影响。由于跨境资本流动和流动性格局已经出现了根本性变化,仅靠短期公开市场操作(天期逆回购)和SLF无法完全弥补外汇占款下降所导致的基础货币缺口。2015年以来,除公开市场操作外,人民银行通过常态化开展MLF、PSL操作,向市场提供中长期流动性支持,以弥补基础货币投放缺口。2016年末,我国创新性货币政策工具余额较上年末增加3.9万亿元,而同期外汇占款余额减少2.9万亿元,创新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滚动续作有效对冲了外汇占款下降的不利影响。 ②引导和优化社会资金流向,加强对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 创设创新性货币政策工具之后,人民银行将流动性供给与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相联系,通过激励相容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国民经济重点領域、薄弱环节和社会事业的信贷投放,发挥货币政策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方面的积极作用。在三种创新性货币政策工具中,SLF、MLF对资金流向的引导相对间接,PSL的引导作用更为明显。人民银行借助PSL向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提供长期稳定、成本适当的资金来源,定向支持棚户区改造、重大水利工程、人民币“走出去”项目、地下综合管廊建设。2017年初,人民银行进一步将信贷支持领域放宽至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由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自主决定运用PSL资金发放贷款的适用范围。随着PSL操作的常态化及适用范围的拓展,PSL余额从2015年末的10811.89亿元,增加到2016年末的20526.0亿元,2017年6月末进一步增加至2411.0亿元。 ③SLF构建利率走廊上限,减小货币市场利率波动。 SLF显著降低了市场利率的波动,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利率走廊上限的作用。2013年6月,我国货币市场受多种因素叠加影响出现较大的波动,导致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隔夜利率( Shibor隔夜利率)上升,在20天内由平时的3%左右迅速上升至13%以上。在此期间,人民银行除了在公开市场开展逆回购外,对部分金融机构有针对性地进行规模较大的SLF操作,弥补短期流动性缺口,促使 Shibor隔夜利率迅速恢复至3%左右的正常水平。此外,我国正在探索以SLF利率为上限、超额准备金利率为下限的利率走廊机制。从近两年变化情况来看,作为短端货币市场利率的代表,隔夜和7天期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隔夜和7天期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利率大体均在利率走廊上下限之间波动,SLF利率较好地发挥了利率走廊上限的作用 本题考点在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四本参考书中没有阐述,但是已经“热”了多年,知识点在袁志刚的《宏观经济学》中出现,难度适中,拿到中等分数比较容易,但是答得完美相当困难。本题答案给的相当详细,把其中涉及到的可考点均陈述了一遍,旨在为备考学生提供一个相对详实的参考答案,将涉及到的知识点,可以回答的点都给出来,实际做卷子时不需要,也不可能做到如此详细,尤其是效果评价这里含有相当多的实际数据,考生几乎不可能全了解。 实际上,本题框架上应分为4个部分,第一介绍传统的三大法宝,加我国特有的存贷款基准利率以及再货款政策,第二介绍SLF和MLF以及其他的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并抓住要点介绍。第三部分,介绍SLF、MLF与再货款的区别,以及其他工具的政策“结构性引导”的特点。第四部分介绍效果,这里要结合全球宏观背景,如我国外汇占款下降,国外QE政策,SLF的利率走廊构建等等。抓住要点回答,不需要记忆得非常细致。

第8题:

目前中国危机决策可预测性较差主要表现在:()

A.政策制定不及时

B.政策执行效果不佳

C.政策评估不及时

D.政策改进不及时


正确答案:B

第9题:

危机决策机制主要由()这两个方面构成。

  • A、危机决策预警
  • B、危机决策主体
  • C、危机决策制度
  • D、危机决策实行

正确答案:B,C

第10题:

金融危机爆发时的表现主要有()


正确答案:股票市场暴跌、资本外逃、银行本付体系混乱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