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毛泽东关于报纸批评的“三字方针”

题目

如何理解毛泽东关于报纸批评的“三字方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20世纪50年代,为了搞好新闻媒介的批评报道,毛泽东提出报纸上的批评得三字方针:()、()、管。
开、好

第2题:

对“报纸应当绝对放弃政治”这一提法进行尖锐批评的革命导师是()。

  • A、恩格斯
  • B、马克思
  • C、列宁
  • D、毛泽东

正确答案:A

第3题:

如何理解安全生产方针是什么?


参考答案:安全生产管理最根本的目的是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是对企业设计的最根本要求;是保护社会生产力,使之能正常生产,保护生产关系,使股东的合法利益不受侵犯,同时长期稳定的安全生产关系着社会稳定、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的发展,也影响着企业员工的个人生活。

第4题:

如何理解审美批评?


正确答案: 审美批评往往着眼于文学作品的美的构造及其审美价值,着重强调作品的“畅神”“移情”效果和娱乐、愉悦作用,把文学作品看作是在真善基础上又超越了真善因而是“超功利”的一种审美对象。认定美是文学的本质定性之一。审美批评在西方流派众多,很难找到比较共同的术语,而在中国比较有影响的审美批评说是“滋味”、“妙悟”、“空灵”、“神韵”之类。
审美批评作为一种批评模式,其特点大体可以归纳为三点:第一,审美批评首先是一种情感性评价,它着眼于作品以什么样的情感并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成功的表现和引起了读者的心灵震荡与情感激动。这是因为文学作品是“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产物,是“哀乐之心感,歌吟之声发”的结果。一方面正如康德所说的:“纵使审美判断(像一切判断那样)也含有悟性”,但它却“只是联系于主体(它的情感)”,“依照着这表象对主体的关系和主体的情绪来把握和评价。第二,审美批评又是一种体验与超越矛盾统一的批评,这种批评往往具有“超功利”的性质。这是因为文学作品并不是直接的现实,它不过是一个虚构的想象世界。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一方面要联系社会生活和自身实践加以领会,另一方面也要保持一种静观状态和适当的距离去感受和评价它,暂时排除知解和行为倾向,超越一般的功利欲望。康德早就在《判断力批判》中表述过文学的基本特性就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第三,审美批评还常常是一种形式或者形象的直觉批评,这是因为文学作品是一种特殊的形式表现或形象构成,能直接作用于人们的五官感觉,因而审美批评意味着形式的直觉判断,即形式是否和谐、完美,形象是否鲜明、独特。

第5题:

如何理解文学的批评方式?


正确答案: 正确的批评方式能够产生好的批评作品;反之,不正确的批评方式将导致不合格或伪劣的批评作品。一般而言,批评方式有三个特点:审美体验、理性分析、价值判断。

第6题:

对于报纸批评,毛泽东曾提出()。

  • A、开、好、管三字方针
  • B、稳、准、狠三字方针
  • C、稳、好、管三字方针
  • D、放、好、管三字方针

正确答案:A

第7题:

发展党员工作的方针是什么?如何正确理解这个方针?


正确答案: 发展党员工作应当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要求。
(1)坚持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
(2)坚持慎重发展、均衡发展,有领导、有计划地进行;
(3)坚持入党自愿原则和个别吸收原则,成熟一个,发展一个;
(4)禁止突击发展,反对“关门主义”。

第8题:

为吸引广大群众对党和政府实行舆论监督,中共中央1950年4月专门作出了()

A.《关于改进报纸批评的决定》
B.《关于开展舆论监督的决定》
C.《关于在报纸上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
D.《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

答案:D
解析:

第9题:

如何理解社会历史批评?


正确答案: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社会历史批评几乎伴随着文学批评的整个发展进程。从中国早期从文学评价活动中自发的探讨文学和社会的关系,到西方社会学影响下产生的社会学批评,19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的文学批评,社会历史批评经历了多种形态。其理论特征主要体现是强调文学对社会生活的依赖关系。认为文学不是凭空创造的,而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这种观点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到歌德,再到丹纳的“三因素”说,社会历史批评一直强调文学的盛衰和发展的根源存在于社会历史之中,是社会诸要素推动或者妨害了文学的发展。同时文学和生活的关系也是相互的,文学来源于生活,同时也可以对生活施加影响,可以介入生活,并在特定时期担负其起启蒙和匡正时弊的任务。
社会历史批评有其自身的评价尺度,它们是:真实性、倾向性和社会效果。由于社会历史批评坚持文学是生活的反映,努力在“作品”和“现实”之间寻找对应关系,因此文学是否真实的反映了社会生活就成了社会历史批评评判作品的首要尺度。所谓真实性是指文学作品所展示的社会生活画面,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它是作家的真实感情、读者的真实感受与艺术形象的真实的统一。在社会历史批评的操作中,真实性是判断作品价值的必要条件。在社会历史批评看来,文学的真实性与倾向性是联系在一起的,文学从来不是一种无倾向、纯客观的文本,必须有作家主体性加入。只有深刻的揭示特定历史时期现实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展示社会生活发展趋势的作品,才具有真实性。文学的社会效果是社会历史批评的又一重要标准,这与社会历史批评对文学社会功能的强调分不开。文学来源于社会生活,文学也对社会生活发挥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甚至可以创造生活。
社会历史批评在具体操作时往往要求运用一定的历史发展观和社会价值标准,以作品的题材、语言、形象塑造等为切入点,深入洞察隐含其中的社会历史内容,揭示作品的思想意义。与此同时社会历史批评也注意考察作家与时代、环境的关系。通过对作家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生活、创作及其社会思想、思想观念等方面的研究,从而可以更好的理解作品。而考察文学的社会作用历来是历史批评不可或缺的方面,这一点与社会历史批评看中文学的思想性有关,也是社会历史批评的特色之一。

第10题:

如何理解伦理道德批评?


正确答案: 按照批评标准的审美、思想二分法,道德批评属于思想批评的范畴,思想批评分为政治思想批评、伦理思想批评、社会思想批评、哲学思想批评、宗教思想批评等若干方面,其中政治思想批评是最重要的方面,但是伦理思想批评也占极为重要的地位,道德批评也即伦理思想批评,它是对文学作品渗透出来的伦理立场的研究和批判,看它体现了进步的伦理意识还是落后的伦理意识,这个伦理意识是有利于人类的自由解放还是阻碍了人类的自由解放。
伦理道德批评本身不仅是作为标准,而且是作为一种方法存在于文学批评之中的,它是对作品进行价值判断的一种方式。但是古往今来,人们对伦理道德批评的认识并没有得到统一。有人就因为认为作品是审美的,是超功利的,因此和伦理道德实用价值是对立的。例如康德就提出了文学作品的无目的的和目的性。但是康德在看到文学作品的无目的的同时也看到了其深层次的和目的性。他在本质上不是真正将道德驱除出审美的领域,而是认为审美现象和生活现象是不同的,它并不遵循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律,它遵循的是超越日常生活中善与恶二元对立的超越性道德,例如康德就认为审美在终极意义上和道德是相同的,二者在最高的终极理想的层次才是统一的。因此伦理道德批评在理论上依然有它的合法性问题。
而伦理道德批评在实践时应该看到伦理道德在文学作品中存在形态的差异。首先应该看到有的伦理道德内容实际上是一直隐含地存在并主宰着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命运,事件的发生、发展的趋势的,它并不能代表作家的伦理道德理念。第二个层次是要分清叙述人的道德理念。这在中国古典小说中非常常见,需要注意的是在这里我们仍然不能将这种伦理道德评价等同与作者的道德评价。第三个层面才是作者的道德观念。一般说来,作者的观念大体和叙述人的观念接近,尤其是中国古典小说中这种作者和叙述人统一的情况比较多见,浪漫主义小说、现实主义小说中也大体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