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19世纪德国的高等教育发展状况。

题目

简述19世纪德国的高等教育发展状况。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现代德国刑法的发展变化。


正确答案: 1.废除了死刑
2.严格适用短期徒刑,代之以罚金
3.扩大了缓刑适用范围,只要对社会无危害的犯罪,都可以适用缓刑,由社会监督,以利于罪犯的改造
4.规定了“改善和保安”处分。

第2题:

评述印度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


正确答案: (1)印度虽然高等教育发展十分迅速,但是其发展规模和速度已经远远超过劳动力市场对高级人才的需求,大学毕业生失业现象提议严重,因此,有些印度学者称高等教育的发展为“无情的扩充”;
(2)此外,印度的“人才外流”现象也十分明显,所以有人评鉴印度是“一个向西方国家输出高级人才的净出口国”;
(3)而且,印度高等教育机构均接受政府的财政补助,私立高等教育机构也不例外,高等教育由国家包办已经成为印度高等教育的基本特点之一,这在高等教育经费严重短缺和成本分担理论日益为人们所接受的今天,已经显示出了它的不合理性,阻碍了其发展。

第3题:

本课程提到,()要建立“一个面向未来新世界的高等教育”,“构建21世纪公平、低成本、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

A、英国

B、美国

C、德国

D、印度


答案:D

第4题:

简述德国法的形成及发展。


正确答案: (1)分散的封建法(公元919—1871年)
①早期(13世纪前):以日耳曼习惯法为主要渊源;
②中期(13~18世纪):日耳曼习惯法汇编;罗马法复兴;
③晚期(18、19世纪):普鲁士法影响突出。
(2)德国资产阶级法律制度的建立与发展(1871~1933年)
①帝国时代(1871~1919年):全面立法,建立了六法体系;
②魏玛时代(1919~1933年):稳步发展,社会化加深。
(3)法西斯专政时期(1933~1945年)
①魏玛时代的民主法制全面颠覆;
②纳粹一党专政、希特勒个人独裁;
③种族主义的特别法。
(4)现代德国法的发展(1945~)
①战后德国法的重建;
②两德统一后法律的发展。

第5题:

()是二战后高等教育发展最快的国家。

  • A、日本  
  • B、美国  
  • C、德国  
  • D、英国

正确答案:B

第6题:

简述高等教育对市场调查及其行业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重大作用。


正确答案: 1)出思想。学校这座象牙塔历来是“思想库”,是出思想、出理论、出方法的神圣殿堂。
2)出信息。高校既是“思想库”又是“信息库”。
3)出人才。高校为社会经济各行各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这是毋庸置疑的。
4)出访员。高校为市场调查提供访员、督导已为业界各公司目睹和认可,在校大学生是市场调查的一支生机勃勃的力量,这应该说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5)出教材。人员的培训需要有合适的教材,中国的高校可以为教学、培训撰写理论联系实际的系列教材,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第7题:

简述《罗宾斯报告》对英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


正确答案: 1963年以罗宾斯为主席的英国高等教育委员会发表了题为《高等教育》的报告,提出发展高等教育的原则是所有具备入学能力和资格并希望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都应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并建议大力扩充高等教育机构。该报告的发表正式揭开了20世纪60年代英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序幕。英国政府接受了该报告的很多建议:通过新建和升格高级技术学院为大学的方式扩充了高等教育机构;成立全国学位授予委员会以满足非大学高教机构急剧增加对统一的高层次学位文凭的需求,并以此保证高等教育的质量。

第8题:

简述蔡元培的高等教育实践对我国现代大学发展的意义。


答案:
解析:
(1)大学应当以研究学问为第一要义。大学不是灌输知识的场所,教师和学生都应当热爱学问,培养自己的学者风范。 (2)大学以引领社会、服务社会为职责,应当担当起带领社会风气的责任,作为高级知识分子聚集的地方,大学代表着一个社会最高层次群体的精神面貌,也是一个国家精神面貌的标志,应当有强烈的责任心来维持这种良好的精神状态。 (3)大学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非制器。教育要以养成学生的健全人格为宗旨。教育要帮助学生发展能力、完善人格,在人类文化上尽一份责任的同时也兼顾学生的技能和道德的教育。 (4)大学的管理者、办学者,应当好好审视大学的意义、角色,做好正确的定位,只有把握好大学应有的特点、应做的事,才能真正把教育办好,把学校办活。

第9题:

德国教育的特点不包括()。

  • A、教育联邦主义  
  • B、职业教育发达  
  • C、高等教育分类发展  
  • D、中等教育双轨制

正确答案:D

第10题:

简评德国魏玛共和国时期(1919—1933)各级教育发展状况。


正确答案: 初等教育:废除了双轨学制,实施了4年制的初等教育。之后,又实施了8年制的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一是取消了中学的预备阶段,使中学能够建立在统一的基础学校之上;
二是新建立了两种学校:德意志中学和上层建筑学校。
高等教育:
一是坚持大学自治、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原则;
二是提出高等教育面向大众的思想。师范教育:提出小学教师由高等师范学院培养。
评价:该时期德国教育较快发展,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有了一定的衔接,一些新型的高等技术教育院校成为德国发展科技的阵地。但也出现了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的倾向,为德国法西斯主义教育的产生埋下了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