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称邓肯为“现代舞之母”?

题目

为什么称邓肯为“现代舞之母”?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被认为现代舞之母的是舞蹈家( )

A.邓肯
B.丹尼斯
C.拉班
D.魏格曼

答案:A
解析:

第2题:

现代舞蹈之母是邓肯。


正确答案:正确

第3题:

为什么中国素有“世界园林之母”人美誉?


正确答案:100年前,一个年轻的英国园艺学者威尔逊(E.H.Wilson)踏上了中国的土地,开始了他为西方收集、引种花卉植物的长期而影响深远的工作。置身于“花的王国”中,他被深深地感动和陶醉。后来随着他对中国花卉了解的增多,他认识到中国花卉对世界各国的园林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1913年,他写下了《一个博物学家在华西》这一有影响的著作。此书在1929年重版时易名为《中国——园林之母》(China Mother of Gardens)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园林之母”这个提法,已为众多的植物学者和园艺学家所接受。

第4题:

美国著名舞蹈家()奠定了现代舞蹈的基础,被誉为“现代舞之母”。


正确答案:邓肯

第5题:

有人说失败是失败之母,也有人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你如何理解,为什么?


正确答案:面对失败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一定有不同的解释。
(1)有人说失败是失败之母,经历过失败的人贸然尝试失败是不可取的。每一次失败都会加重自己心目中失败者的形象。因为人的自我评价是建立在自己经历的基础之上的。失败必然削弱自信,没有成功更容易导致失败。从这个意义上说,失败是失败之母。
(2)有人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俗语我们都熟悉,古今中外的许多科学家、学者、知名人士正是经历过失败后转而取得成功的,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这句话的现实表现。同时,也明白了成功的前提之一就是要不断地吸取经验,在一次次失败的体验中成就成功的道路。
(3)对于这两种观点,需要我们正确地看待失败与成功之间的关系。失败人人都曾经历,关键是我们如何对待失败,怎样建立战胜失败的信心,只有正确看待失败所形成的原因,才能在下一次的工作中取得胜利。

第6题:

现代舞蹈之母是邓肯。

A

B



第7题:

现代舞之母


正确答案: 邓肯被称为现代舞之母,其提出的顺应自然的“自由舞蹈观”,身心合一的“表现舞蹈观”和超越历史文明的“未来舞蹈观”中所体现出的“人文精神”,突破了传统古典芭蕾的束缚,引发了舞蹈文化全面、真正的复兴——一种回归生命、高扬生命并表现生命的复兴。

第8题:

被称为现代舞之母的是:( )

A.洛伊·富勒
B.玛丽·魏格曼
C.依莎多拉·邓肯

答案:C
解析:

第9题:

为什么说中国是“世界园林之母”?


正确答案: 我国花卉资源十分丰富,奇花异草数不胜数。例如杜鹃花,世界上原种数约为800个,而我国则占了约650个。山茶花全世界约220种,而生长在我国的则有195种;在近500种报春花中,我国占了约390种。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地形、气候、土壤多种多样;特别是中生代和第三纪裸子植物发生及发展的时期,一直是温暖的气候;第四纪冰川时我国没有受到北方大陆冰盖的破坏,只受到山岳冰川和气候波动的影响,基本上保持了第三纪古热带比较稳定的气候。因为这些原因,使得我国的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是世界栽培植物八大起源中心中最大的中心。在已知的有花植物约27万种中,中国约有2万5千多种。在北半球其它地区早已灭绝的一些古老孑类群中,仍在中国保存至今的有银杏、银杉、水松、金线松、珙桐、连香树等等。
我国的花卉资源经过多种渠道流入世界各地,为丰富世界的园艺作出了很大的贡献。16世纪以后,我国大量的花卉资源传入国外,欧美自中国花卉引进后,很快改变了原来的面貌,因而,国外往往把到中国采集花卉资源称为挖金。英国曾从中国引走了数千种园林植物,在一些专类园或墙园、杜鹃园、蔷薇园、牡丹芍药园、岩石园等中扮演主要角色。在欧洲,曾经流传这样一句话:没有中国的花木,就称不上一个花园。 自1899年起,有一个名叫亨利·威尔逊的人先后5次来中国搜集栽培和野生花卉。在长达18年的时间里,他走遍川、鄂、滇、甘、陕、台诸省,共搜集乔灌木达1200种,采集蜡叶标本65000份。威尔逊在1929年在美国出版了他在中国采集的记事,书名就叫《中国,园林之母》,从此,中国就有了“世界园林之母”之称。
可以这么说,凡是引种植物的国家,都栽有中国的花卉。国外引去的花卉种质资源,一些直接应用于园林绿化,为世界各国的园林做出了巨大贡献;另一些用于作为花卉杂交育种的亲本,为从根本上改造原有的花卉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为有不少中国花卉种类和品种具有早花、四季开花、有芳香、特点优异、抗逆性强等特性。

第10题:

“现代舞之母”是指()。

  • A、乌兰诺娃
  • B、肖恩
  • C、邓肯
  • D、诺维尔

正确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