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是格鲁克歌剧改革方面最重要的代表作。

题目

作品()是格鲁克歌剧改革方面最重要的代表作。

  • A、《阿尔切斯特》
  • B、《奥尔菲斯与尤丽狄茜》
  • C、《阿尔米德》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B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体现了格鲁克歌剧改革主旨的代表作有()等。

  • A、《奥菲欧与尤丽迪茜》
  • B、《里那尔多》
  • C、《阿尔采斯特》
  • D、《伊菲姬尼在奥利德》
  • E、《弥赛亚》

正确答案:A,C,D

第2题:

作品()是格鲁克第一步歌剧改革作品。

  • A、《阿尔切斯特》
  • B、《奥菲欧与尤丽狄茜》
  • C、《阿尔米德》
  • D、《伊菲姬尼在陶里德》

正确答案:B

第3题:

简述格鲁克的歌剧改革。


参考答案:

1762年,格鲁克完成了改革歌剧《奥菲欧与尤丽迪茜》,1767年又写出《阿尔采斯特》,在后者的前言中,他指出“音乐为戏剧的情节和表现的诗意服务”。格鲁克使序曲、合唱、舞蹈和乐队的运用都和剧情密切联系起来;消除歌唱家炫耀技巧的花腔段落;减弱咏叹调与宣叙调之间的对比;取消割裂歌词的乐队间奏;避免不自然的返始咏叹调形式;创造了由宣叙调、咏叹调与合唱组成的复合场景;使序曲、舞蹈和合唱都成为戏剧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格鲁克克服了过去正歌剧中音乐与戏剧之间严重脱节的现象,把意大利、德国和法国歌剧中的优点加以很好的综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成熟的歌剧风格。


第4题:

格鲁克歌剧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体现其改革思想的主要歌剧作品有哪两部?


正确答案: 格鲁克歌剧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1)删去了咏叹调中那些华丽的技巧段落,避免使用返始咏叹调。
(2)使宣叙调和咏叹调在情节的关系上统一起来,克服了以前它们之间的脱节现象。
(3)歌剧的序曲有了新的含义,它成为整部歌剧中有机的组成部分。
体现其改革思想的两部歌剧是《奥菲欧与优丽狄茜》和《阿尔切斯特》。

第5题:

格鲁克歌剧改革表现那在哪些具体的方面?歌剧代表作有哪些?


正确答案: 格鲁克改革的主旨是:质朴和真实是一切艺术作品的美的伟大原则;歌剧中音乐的“真正使命”是“和诗配合,以便加强情感的表现”。
在他的歌剧中,宣叙调占有重要地位,并且加强了旋律性,使其具有细致的情感表现力。他精炼戏剧结构,删去咏叹调中华丽炫技的部分,追求朴实无华的真情流露。它的序曲不再是脱离歌剧整体而孤立存在的东西,而是预示剧情的有机部分;歌举重的合唱、舞蹈都随剧情需要而存在,不能任意加添;格鲁克还在记谱时废除了数字低音,而代之以具有明确的各声部的近代写法。
作品有:《奥非欧与优丽狄西》。

第6题:

试论述格鲁克对意大利正歌剧进行改革的原因、改革的原则及改革的具体方面。


正确答案: 改革的原因:
[1]意大利正歌剧存在弊端;
[2]受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情势的影响。
改革的原则:要求音乐服从于诗歌。
改革的方面:主要是题材、序曲、合唱、咏叹调、宣叙调、乐队、舞蹈以及舞台布景等。

第7题:

简述格鲁克歌剧改革。


正确答案: 他是德国剧作曲家。面对日益僵化衰退的正歌剧,于18世纪中叶警醒割据改革。
古典主义(18----19世纪)音乐的特征是:
A.强调情绪的对比和矛盾冲突,在一个乐章、甚至一个主题内都有不同性质的因素;
B.节奏灵活多变:意外的停顿、拍子的改换、人为地改变节奏重音等手法,使音乐富有推动力和戏剧性;
C.以主调织体为主,但织体常常改变造成丰富的层次变化;
D.旋律流畅朴素,带有民间风格,结构平衡对称,句法清晰;
E.力度的幅度变大了,渐强渐弱造成微妙的情绪变化,极强极弱的突然出现也是常用的手段;
F.取消了数字低音记谱法;
G.管弦乐队标准化,形成四个大组;
H.交响曲、协奏曲、弦乐四重奏形式确立,奏鸣曲式广泛应用。

第8题:

格鲁克格局改革之前歌剧所存在的弊端是什么?


正确答案: (1)当时,意大利歌剧中最主要的部分是咏叹词,咏叹调分为“三段体咏叹调”和“华丽咏叹调”两种。前者在唱完中间部分后,又返回到开头部分,由于必须重复第一段,因此给剧情发展造成一种松散的感觉;后者是专门为歌唱者而写的,因此,在创作中乱用一些与剧情不相干的高难度乐向,脱离了音乐本质。
(2)意大利歌剧过分追求华丽的装饰,更有甚者,不管与剧情有没有关系,为了吸引观众,乱用机械装置,使得剧情本身没有完整的统一性,这完全是宫廷的美学趣味。
(3)不注重以对话般的吟唱来展开剧情的宣叙调,不注重合唱和管弦乐队。

第9题:

简述格鲁克和他的歌剧改革?


正确答案: 格鲁克(ChristophWillibaldvonGluck,1714-1787),德国作曲家,对意大利正歌剧的成功改革确立了他在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他的代表作品有:歌剧《阿尔西斯特》(Alceste,1767)、《伊菲姬尼在奥利德》(IphigénieenAulide,1774)、《奥菲欧与优丽狄茜》(OrfeoedEuridice,1762)等。18世纪中期,佩格莱西(GiovanniBattistaPergolesi,1710—1736)的作品《女仆做夫人》(LaServapadronA.在巴黎上演,引起了音乐史上著名的“喜歌剧之争”,即意大利音乐与法国音乐到底孰优孰劣的争论。由此,对意大利正歌剧进行改革的呼声日趋强烈。歌剧应该怎样改革?是继续走正歌剧的路,不放弃返始咏叹调,还是来一次革命?当时有很多理论家对此进行了阐述,而既能从理论上提出批评观,又能在歌剧创作中实施自己的改革方案的人,当属德国的格鲁克。他改变了意大利正歌剧发展的状况,对歌剧发展,尤其对德国后世歌剧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格鲁克的改革强调,戏剧内容与音乐表达之间要达到一个更为合理的状态,他的观点适应了18世纪以来启蒙运动所追求的审美情趣。其改革主张主要体现在《伊菲姬尼在奥利德》和《奥菲欧与优丽狄茜》两部歌剧中,具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音乐服从诗和剧情的需要,戏剧内容的阐释是第一要素。
2、放弃返始咏叹调的表达,删除一些不必要的花腔段落,并用有伴奏的宣叙调代替“清唱宣叙调”,咏叹调与宣叙调差别不大。
3、歌剧序曲成为歌剧的一部分,参与表达歌剧的内涵。
4、管弦乐在歌剧中根据内容的需要烘托剧情的发展,而不仅仅处于伴奏的地位。
5、减少独唱部分,加强乐队及合唱团的作用,舞蹈中也去掉了与歌剧内容不符的哗众取宠的片断。

第10题:

格鲁克歌剧改革


正确答案: 歌剧自诞生后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意大利正歌剧逐渐异变为一种夸张造作的形式,成了虚饰浮华的时尚。题材依旧是神话和历史故事,形式结构与角色配备完全程式化,崇尚阉人歌手,炫耀技巧的咏叹调,华丽的服装,精美的舞台装置更是不可缺少,到18世纪初,这些明显的弊端而遭到人们普遍的反感。要求音乐服从于诗歌,是格鲁克歌剧创作原则,歌剧中的一切表现手段,都不能脱离戏剧的整体需要而存在。格鲁克“追求一种质朴的美”,“努力避免为炫耀技巧而牺牲音乐的清晰”,依据这个基本原则,格鲁克在对乐队部分,歌唱部分,舞蹈与布景等各环节的处理上都加以改革。改革内容:题材还是古希腊故事,但是加入当代社会对艺术和人的新的理解;具有道德和责任感,理性与伦理的价值,体现当代社会对艺术和人的新的理解。格鲁克歌剧序曲应该使听众预先知道在他们眼前即将展现的剧情性质;宣叙调与人物的动作,心绪联系密切;咏叹调追求人物情感的真切表达,最著名的《我失去了尤丽迪茜》极其朴素并对激情加以克制。基本回避装饰性的花腔和大跳的音程,体现一种简洁、自然的古典风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