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简述郑正秋对中国电影的贡献。

题目

请简述郑正秋对中国电影的贡献。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郑正秋是我国电影事业的先驱者,拓荒者,是一个以自己毕业精力贡献给中国电影事业的正直的艺术家。在中国电影史上,他有着特殊的地位。〈请为中国影戏留余地〉是他毕生呕心沥血为之奋斗的夙愿。在编戏上有三点艺术特长是旁人所不及的。
1、对人生的丰富体验;
2、对观众的深切同情;
3、对演员有精确的鉴别。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请简述郑杭生的社会运行论。


正确答案: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的具体社会科学。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社会运行情况的总结,也是将我国历史上的治乱兴衰传统经过改造和重新开发用于研究和解释当代中国的社会运行状况,并吸取了中外社会学届前辈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的合理因素,对当代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进行的较为系统的社会学研究。

第2题:

请谈谈郑正秋的剧作观。


正确答案:营业主义加上一点良心的主张。即抱定一个分三步走的宗旨,第一步不妨迎合社会心理,第二步适应社会心理,第三部才走到提高的路上去,也就是改良社会心理。

第3题:

请简述1940年夏秋国际形势的变化对中国抗战的影响。


正确答案: 1940年夏秋,德军继侵占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之后,在意军的协同下,入侵法国,迫使法国投降、英军退出欧洲大陆。德、意法西斯的胜利,助长了日本的南进野心。日本侵略者决定乘英、美无力东顾之机南进,夺取英、美、法、荷等国在东南亚和南太平洋上的殖民地。
7月23日,日军大本营和政府的联席会议决定了《伴随世界形势进展对时局处理纲要》,声称“为了应付变化着的世界形势”,”应迅速解决中国事变,并抓住有利时机解决南方问题”,建立所谓“大东亚共荣圈”。日军大本营陆军部遂开始研究南方作战计划,海军则进行对英、美的作战准备。与此同时,日本还通过德国压迫法国维希政府同意日军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北部。
9月23日,日军一部进占法属印支北部,27日,日本与德国、意大利结成三国军事同盟,从而加剧了与英、美的矛盾。由于中国抗战消耗和牵制了大量日军,在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而,英、美为利用中国抗战遏制日本南进,遂由推行牺牲中国利益的“东方慕尼黑”政策,转为采取积极支持中国抗战,以牵制日本的“远东策略”。10月,英国重开滇缅(甸)公路;接着,英、美向中国政府提供财政经济和军事援助。苏联为防止日本北进,避免两面作战,继续采取积极支援中国抗战的政策。而德、意为利用日本在亚洲钳制英、美,力促日本南进,并极力劝蒋介石对日妥协和加入德日意军事同盟。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直接影响着日本侵华的方针、政策和中国抗战的形势。

第4题:

下列不是中国电影萌芽时期的第一代导演的是()

  • A、郑正秋
  • B、洪深
  • C、欧阳予倩
  • D、沈西苓

正确答案:D

第5题:

郑正秋和张石川作为中国电影拓荒者对电影艺术的追求的异同


正确答案: 1、郑正秋:认为戏剧改良社会,教化民众,以艺术形式进行社会教育,“文以载道”;
2、张石川:更重视商业性。

第6题:

中国最早拍摄电影的人是()

  • A、张石川
  • B、郑正秋
  • C、任景丰
  • D、洪深

正确答案:C

第7题:

郑正秋在中国电影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正确答案: 郑正秋是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也是早期最主要的电影艺术家。他早年以“药风”为笔名从事戏剧评论,主张戏剧应是改良社会、教化民众的工具,对提倡新剧、改良旧剧做了不少工作。郑正秋坚持主张以艺术形式进行社会教化的方针,把他丰富的戏剧经验运用到电影创作中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1923年由他编剧、张石川导演拍摄了长故事片《孤儿救祖记》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艺术形式上,《孤》没有像当时大多数中国电影那样盲目模仿西方电影,而是从中国传统的叙事艺术和舞台戏剧学习了许多表现方法运用到影片拍摄之中。《孤》是中国电影成为一种有民族特色的、独立的艺术形式的一个开端。它的成功不仅在经济上拯救了“明星”公司和初兴的中国电影事业、促进了对电影的投资,而且在艺术上奠定了郑正秋在当时电影创作界的领导地位,推动了他的艺术主张的传播。这部影片的成功在使“影戏”风格在中国电影发展中占据主流地位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作为电影编导,郑正秋在艺术创作上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郑正秋作为中国电影的拓荒者,其主要的功绩并不是把某种电影语言的具体表现手段介绍到中国来了,除了在电影事业的开拓方面的功绩之外,最主要在于他开创了中国电影从现实社会生活和从戏剧舞台艺术方面吸取丰富的创作养料的优良传统,为中国电影艺术道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第8题:

请简述王洛宾对西部民歌的贡献


正确答案: 他对西部民歌的挖掘,整理与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被人们誉为“西部歌王”。
1、芦沟桥事变后,王洛宾离开北京,与肖军、塞克、朱南星等到西北进行抗战工作,先后在兰州、酒泉、西宁等地宣传,边收集,译配,改编了维族民歌《达板城》、《依拉拉》、《阿拉木汗》、《半个月亮爬上来》,哈萨克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玛依拉》《黄昏里的炊烟》、柯尔克孜民歌《哈森心里有句话》等。
2、重庆国立音乐院“山歌社”的师生不但在民歌演唱会上演唱,而且改变编成合唱曲,配上钢琴伴奏出版发行,赵渢在《洛宾歌曲集》序言中说:皖南事变逼迫我从重庆而缅甸而昆明的许多年,也是我经常演唱的一个民歌(指《达板城》)继《达板城》之后,《在那遥远的地方》也传到了大后方,在青年中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虽不能说家喻户晓,但可谓有口皆碑。
3、遗憾的是王洛宾一生坎坷,在自己编配的歌曲上没有署名,人们相传为新建民歌、青海民歌等,到80年代后,才知道是王洛宾收集、改编和译配的。同时也才知道五六十年代脍炙人口,广为传唱的《亚克西》《萨拉姆毛主席》等歌曲公开发表的大约有130多首,其中百分之八十的歌曲得到传唱。

第9题:

下列导演中不属于第一代的是()。

  • A、张石川
  • B、郑洞天
  • C、杨小仲
  • D、郑正秋

正确答案:B

第10题:

1913年,()拍摄了《庄子试妻》。

  • A、黎民伟
  • B、郑正秋
  • C、张石川
  • D、任彭年

正确答案:A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