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上海“孤岛”时期抗日新闻事业的斗争。

题目

谈谈上海“孤岛”时期抗日新闻事业的斗争。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1)1937年11月12日中国军队撤出上海到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前这段时期,上海租界尚未被日军占领,人们称其为“孤岛”时期。
(2)在这四年多的时间里,上海地区的进步新闻工作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利用“孤岛”的特殊条件和英美法等帝国主义同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借用外国商人的名义,创办了一批中文抗日报刊,如《译报》、《每日译报》、《文汇报》等。与此同时,一些爱国人士也以外商名义在上海租界出版抗日报刊,如《文汇报》、《华美早报》、《大美晚报》(中文版)等。
(3)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还利用“苏商”名义出版《时代》周刊,使日寇占领区的人民能够看到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的言论和抗日消息。
(4)上海沦陷后,上海的30多座民营广播电台不屈服日寇的压力,拒绝向日寇登记。他们利用“孤岛”的特殊情况,向租界警务处登记继续播音,其中有的民营台还做了一些抗日的广播宣传,播出了爱国进步的歌曲。
(5)苏联以苏商的名义在日本侵略军占领的上海建立的“苏联呼声”广播电台,还曾报道过国际反法西斯斗争的消息,并对二战做了真实的报道,从侧面支持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
(6)“孤岛”时期,上海爱国进步的新闻工作者所进行的宣传活动,他们的英勇斗争事迹,在中国的抗日斗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孤岛文学”指的是()。

A抗战时期上海租界的文学

B抗战时期的上海文学

C抗战时期的解放区文学

D国民党统治区的左翼文学


A

第2题:

在上海“孤岛”时期,爱国报人是怎样坚持斗争的?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上海尚未被日寇占领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被称为“孤岛”。爱国的中国新闻工作者利用英美法和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借用外国人的名义,创办了一批中文抗日报刊。这种挂出洋人旗号的做法被称做办“洋旗报”。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译报》(1937)《每日译报》(1938)《导报》(1938)《文汇报》(1938)。

第3题:

关于杂文"鲁迅风"的争论发生在抗战时期的上海"孤岛"。()


参考答案:正确

第4题:

评述上海“孤岛”时期抗日报刊与爱国报人的艰苦斗争。


正确答案: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到后来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上海那些尚未被日寇占领的租界被称为“孤岛”,这一段时期被称为孤岛时期当时的“孤岛”报刊不受日寇的控制。党和受党影响的新闻工作者,利用英美法和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借用外国人的名义创办了一批中文抗日报刊进行抗日宣传。影响较大的有《译报》、《每日译报》、《文汇报》等。另外,上海的许多民营电台也拒绝向日寇登记,有的还进行了抗日宣传。“苏联呼声”电台用俄、中、英、德等多种语言广播,真实报到了二次世界大战,从而侧面支持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第5题:

关于杂文“鲁迅风”的争议发生在()。

  • A、30年代上海
  • B、抗战时期上海“孤岛”
  • C、延安解放区
  • D、抗战时期重庆

正确答案:B

第6题:

“孤岛”时期,上海租界内有哪些重要的抗日报刊?它们的斗争情况如何?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从那时起上海尚未被日寇占领的公共租界形同“孤岛”,到1942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的五年间,史称上海孤岛时期。当时,爱国的新闻工作者利用英法美和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借用外国人的名义创办了一批中文抗日报刊。这些报刊聘请外国商人担任发行人,避免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新闻检查和租界当局的阻挠,继续进行抗日宣传。
这些挂出洋人旗号的报纸被称作“洋旗报”,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译报》、《每日译报》、《导报》和《文汇报》等。这些“洋旗报”在特殊的环境中生存,发挥了特殊的抗日宣传作用,为抗日活动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第7题:

上海“孤岛”时期影响最大的杂文期刊是()。


正确答案:《鲁迅风》

第8题:

”孤岛文学“指的是()

A.抗战时期的上海文学
B.抗战时期上海租界的文学
C.左联时期的上海左翼文学
D.抗战时期的解放区文学

答案:B
解析:

第9题:

试述上海“孤岛”时期抗日报刊及其抗日宣传和斗争。


正确答案: 1937年11月日军占领上海,英、美、法等西方国家控制的上海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因其四周均被日军侵占而形同"孤岛"。这一情形一直持续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占上海租界结束。因此,上海"孤岛"是指1937年11月至1941年12月间的上海租界地区。这一时期中外各种政治势力纷纷利用"孤岛"的特殊环境,在"孤岛"上创办报刊等新闻媒体,开展舆论宣传活动,其中以爱国人士主办的抗日报刊为主,著名的有《译报》、《文汇报》等。

第10题:

在孤岛时期的上海,表达了对现实不满的作家是()。

  • A、唐弢
  • B、茅盾
  • C、巴金
  • D、沈从文

正确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