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HBV的生活史,并阐述用核酶阻断其复制的机理

题目

简述HBV的生活史,并阐述用核酶阻断其复制的机理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依据乙型肝炎血清学检查结果诊断为“小三阳”的患者,其体内

A.HBV已经被清除

B.HBV已经被抑制

C.HBV不活跃,无传染性

D.HBV复制减少,传染性小

E.HBV复制活跃,有传染性


正确答案:D

第2题:

简述一种复殖吸虫的生活史,并根据其生活史提出合适的防治方法。


正确答案: 以异形吸虫为例,其生活史和防治方法如下:
(1)生活史:成虫(鸟或哺乳类消化道)→卵(小塔螺吞食)→毛蚴→胞蚴→两代雷蚴→(出螺入水,侵入鲻科鱼类肌肉)尾蚴→(鸟或哺乳类食病鱼)囊蚴→成虫
(2)防治方法:
1)驱鸟,以鱼投喂哺乳类时要煮熟;
2)以0.7ppm硫酸铜杀灭椎实螺;
3)以水草扎成把子诱捕椎实螺并将其杀灭。

第3题:

休克的正确补液原则是什么?并简述其机理。


本题答案:(1)休克正确的补液原则是:需多少补多少。
(2)机理:所谓需多少应包含:向体外丧失的部分体液,由于血管床容量扩大的部分,微循环淤滞的部分以及血浆外渗的部分。

第4题:

锦纶纤维可以用哪些染料染色?并阐述其原因。


正确答案:(1)锦纶具有类似于涤纶的超分子结构,所以可以用染涤纶的分散染料进行染色;
(2)锦纶具有类似于蛋白质纤维的化学结构,因此可以用染蛋白质纤维的酸性染料染色。

第5题:

简述小儿氯胺酮麻醉的注意事项,并阐述其理由


正确答案: (1)氯胺酮麻醉时可抑制咽喉反射,恶心呕吐发生率高,故饱胃病儿不能用氯胺酮;
(2)新生儿或6月以下婴儿用氯胺酮后可发生呼吸抑制,应慎用;
(3)由于氯胺酮具有负性心肌作用,可引起血压下降、心搏骤停,故休克小儿不易用氯胺酮;
(4)氯胺酮无肌松作用,不抑制内脏反射,腹部手术不宜单独使用;
(5)氯胺酮增加脑血流及脑氧耗,升高颅内压,小儿神经外科麻醉时应不用或慎用

第6题:

请阐述RNA剪切中具有催化功能的RNA分子(核酶)的作用及应用的研究进展。


正确答案: 核酶的作用:核酶是一类具有催化功能的RNA分子,通过催化靶位点RNA链中磷酸二酯键的断裂,特异性的剪切底物RNA分子,从而阻断基因的表达。不同的核酶有不同的催化功能,可以分为剪切型核酶和剪接型核酶两大类。剪切型核酶只剪不接,能够催化自身RNA或者不同的RNA分子,切下特异性的核苷酸序列。剪接型核酶有序列的内切核酸酶,RNA连接酶等多种酶活性。它既能切割RNA分子,也能通过转酯反应形成新的磷酸二酯键,连接切割以后的RNA分子。 
   应用的研究进展:20世纪80年代初期,Cech等在研究核糖核酸(RNA)时,发现一类具有酶活性的RNA分子能催化磷酸二酯键水解和形成,将其命名为核酶。它的发现使人们重新从结构和功能上认识RNA,并由此展开了对其催化机制和催化反应类型的深入研究。2000年研究证明核糖体也是核酶,具有肽基转移酶的功能。核酶的催化种类和反应类型与蛋白酶相比是极其有限的,一般局限于核酸底物的水解和连接。核酸与反义药物不同,其具有催化活性,即一个核酶可以裂解多个靶RNA能够避免反义RNA在活性浓度时导致的诸多毒副作用。加之核酶不编码蛋白质而不产生免疫源性,在应用上有很大的潜力,广泛应用于基因治疗和研究的各个领域,近几年逐渐开始了动物水平的评价,已经有核酸在抗HIV和癌症方面获得批准进行临床试验。比如,在抗HIV病毒,肝炎病毒抑制,抗感冒病毒的研究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针对肿瘤基因的研究,核酶用于肿瘤治疗的机制主要是裂解癌基因。核酶和其他核酸类药物一样,在细胞内活性要低于细胞外活性,体外实验结果要优于体内试验结果。这是由于核酸分子特殊的结构和性质及靶RNA的接近性和核酶与靶分子是否结合等因素决定的,因此要实现核酶在体内的实际应用价值需要针对以上问题进行改进,优化核酶作为药物所涉及的各个环节。另外安全问题也是必须研究的,鉴于目前试验研究还基本的局限于细胞水平和少量的整体动物研究,对核酸的安全性没有足够的认识。但核酸的优势是催化性能和不产生免疫源性。在发展了合适的转运和高表达方法后,核酶将是基因治疗方法的最佳选择之一,尤其是普适性脱氧核酸酶的活动为核酸走向实际应用提供了一个更好的选择。

第7题:

银敷料抗感染的机理是()

  • A、提高机体抵抗力
  • B、阻断细胞复制
  • C、影响酶作用
  • D、破坏细胞核

正确答案:B

第8题:

关于HBV的叙述正确的是

A、核酸为双链线状DNA

B、其DNA多聚酶无逆转录酶功能

C、HBcAg是体内HBV复制的指标之一

D、HBsAg是体内HBV复制的指标之一

E、主要传播方式为粪--口途径


参考答案:C

第9题:

简述T细胞主要的抑制性受体,并阐述其作用机制。


正确答案:T细胞主要抑制性受体包括CTLA-4和PD-1两个。
其主要作用机制如下:
(1)T细胞在获取第一和第二信号后,可充分活化,在活化后24小时可高表达CTLA-4分子,该分子可与CD28分子竞争抗原递呈细胞表面的B7分子,抑制更多的T细胞产生第二刺激信号,从而抑制更多的细胞被活化。
(2)另一方面,CTLA-4与B7分子结合后,可激活其ITIM基序,使已经被充分活化的T细胞功能下降。
(3)T细胞表面还存在另一个被称为PD-1的分子,可通过与其配体PD-1L结合,激活其胞内ITIM基序发挥抑制T细胞功能的调节效应。

第10题:

血吸虫生活史中哪些阶段对人体造成损害?最主要是在哪个阶段?为什么晚期血吸虫病患者会出现门脉高压征候?简述其致病机理。


正确答案: 在血吸虫感染过程中,尾蚴、童虫、成虫和虫卵均可对宿主造成损害。
最主要是虫卵阶段。
1)尾蚴的损害:尾蚴钻入宿主皮肤后可引起尾蚴性皮炎,表现出瘙痒的小丘疹,机制既有Ⅰ型超敏反应,又有Ⅳ型超敏反应。
2)童虫:童虫在宿主体内移行,可造成一过性的血管炎,毛细血管栓塞、破裂、局部细胞浸润和点状出血。可能与童虫机械性损害和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超敏反应有关。
3)成虫:成虫寄生于血管引起静脉内膜炎。成虫的代谢产物,分泌、排泄物和更新脱落的表膜,在宿主体内可形成免疫复合物,引起Ⅲ型超敏反应。
4)虫卵:是最主要的致病阶段。在组织中沉积的虫卵发育成熟后,卵内毛蚴释放的可溶性虫卵抗原经卵壳上的微孔渗到宿主组织中,通过巨噬细胞呈递给Th细胞,致敏的Th细胞再次受到同种抗原刺激后产生各种淋巴因子,引起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浆细胞趋向、集聚于虫卵周围,形成虫卵肉芽肿。
(Ⅳ型超敏反应),肉芽肿可不断破坏肝、肠的组织结构,引起慢性血吸虫病,因此虫卵是血吸虫病的主要致病因子。当卵内毛蚴死亡后,逐渐停止释放抗原,肉芽肿缩小,虫卵逐渐消失,在肝形成干线型肝纤维化。虫卵肉芽肿位于门脉分支的终端,晚期感染时门脉周围出现广泛的纤维化。门静脉分支-窦前静脉的广泛阻塞可导致门脉高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