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动作电位的形成机理

题目

试述动作电位的形成机理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试述主要底面印模构造的类型及其形成机理?它们主要出现在什么环境?


参考答案:1.槽模
在涡流状流体作用所产生的各种底面构造中,最普遍、最有用的是槽模。槽模是分布在底面上的一种半圆锥形突起构。造。它是定向的浊流在尚未固结的软泥表面侵蚀冲刷的凹槽被砂质充填而成,形态特点是略呈对称状、伸长状,起伏明显,向下游一端具有圆滑的球根状形态,而另一端则呈倾伏状渐趋层面而消失。槽模的出现说明当时的古沉积环境中有强烈的底流及其冲刷作用。槽模长轴平行于浊流方向,突起一端指向上游,故其形状是确定古流向的可靠标志。虽然槽模不是浊流沉积的独有产物,但是它们总是复理石相沉积的最特征沉积构造,是判断浊积岩相的重要标志。
2.沟模
沟模是砂质岩层底面上一些稍微突起的直线形的平行脊状构造。脊的起伏通常只有l—2mm。极少超过1cm,但可延长较远,且较平直。它是由下伏泥质岩层面上的细沟被砂质物充填而成。沟模很少单独出现,一般都是成组的,在同组内几乎没有方位偏差。有时可出现两组以上的沟模,据其切割关系可以确定其形成的先后顺序,在少数情况下,根据沟模一端存在的介壳、卵石等物体,可以判断其开端和终端,因为原始的沟就是这些物体被拖曳时刻压形成的。这一观点通常可以根据其他标志所指出的古流向得以证明。沟模与槽模一样,它们在浊流砂岩的底部最多,并且是复理石相的最常见的构造。由于沟模出现的相当多,所以它是指示古水流方向的可靠标志之一。

第2题:

试述伏暑初起的症候表现极其形成机理?


正确答案:伏暑初起常见于卫气同病或卫营同病,如表现卫气同病则见发热、恶风寒、头痛、周身酸痛,无汗或少汗,这是复感当令之邪引起的卫表证候;又现心烦,小便短赤,脘痞,苔腻,脉濡数,这是暑湿伏于气分的证候。暑湿病邪郁伏气分,后被当令之邪诱发则形成以上的临床表现。如卫营同病,临床可见心烦不寐,口干,但不甚渴,舌红少苔,脉细数,这是暑湿病邪化燥后暑热伏于营分所致。其初起亦为当令之邪诱发,故临床上又有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脉浮的表现,这是卫营同病的症候及形成机理。

第3题:

动作电位产生的机理。


参考答案:细胞内外离子分布不均;细胞膜是半透膜;是Na+的平衡电位。
动作电位产生机理:当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突然增大,于是在膜两侧Na+浓度差的推动下,Na+向细胞内流,而这时对钾离子的通透性降低,使钾离子外流减少,即时膜内正电荷积累,形成去极化和反极化过程。随后膜对Na+的通透性降低,而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又增高,于是钾离子外流增多,逐渐恢复到原来的静息电位水平,为复极化过程。在复极化末期在ATP分解供能使钠-钾泵运转下将膜内增多的Na+被排除膜外,同时把膜外多的K+吸进膜内,使膜内外的Na+、K+浓度完全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构成后电位时相。存在细胞膜内外一系列的电位变化过程即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是Na+的平衡电位。

第4题:

体质形成的生理学基础是什么?试述其机理。


正确答案: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是体质形成的生理学基础。
人体脏腑、经络、形体官窍通过经络的联络、功能的配合与隶属关系,以五脏为中心构成了五大生理系统。以精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五脏系统的功能活动,调节着体内外环境的协调平衡,决定着个体的体质差异。人体的生命活动,离不开脏腑,脏腑的形态和功能特点是构成并决定差异的最根本因素。在个体先、后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不同个体常表现出某一藏象系统的相对优势或劣势化的倾向,从而产生了不同的体质。经络是联系沟通、协调各脏腑机能活动的结构基础,精气血津液是决定体质的重要物质基础,其既是脏腑生理活动的产物,又通过经络的转输作用,输布于人体各脏腑形体官窍以为其功能活动的物质支撑。脏腑精气的盛衰,经络气血的多少,决定着体质的强弱,并影响着体质类型。故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是体质形成的生理学基础。

第5题:

试述缺血缺氧形成酸中毒引起心肌收缩力减弱的机理。


正确答案: ①心肌缺血、缺氧等原因引起的能量代谢障碍,可抑制肌浆网上的钙泵对Ca2+的摄取和释放,干扰正常的心肌收缩—耦联过程。
②心肌缺血缺氧形成的酸中毒也影响Ca2+内流,其机制与K+和H+竞争性抑制Ca2+内流有关。
③缺血缺氧等原因导致心肌细胞发生酸中毒时,由于H+与肌钙蛋白的亲和力比Ca2+大,H+占居了肌钙蛋白上的Ca2+结合位点,妨碍Ca2+与肌钙蛋白结合,心肌的兴奋收缩耦联因而受阻。

第6题:

试述化学粘砂形成机理及防止措施。


正确答案: 当金属液浇入铸型后,表面生成的氧化物(主要由氧化铁组成)与型砂形成铁硅酸盐。铁硅酸盐熔点低,它在铸件凝固后仍能形成,并渗入砂型孔隙,将砂粒粘结在铸件上,造成粘砂缺陷,即所谓的化学粘砂。
防止化学粘砂的措施是将金属液完全脱氧,低温浇注;铸型应采用较纯的石英砂和粘结性较好的粘土,合金钢铸件可用锆砂、镁砂等做面砂和涂料。

第7题:

试述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各期特点及形成机制。


正确答案: 心室肌细胞兴奋时产生的动作电位由除极化(或称去极化)和复极两个过程组成,通常分为0、1、2、3、4期共五个时期。
(一)除极过程(0期)心肌受刺激后,膜上Na+通道部分开放,少量Na+内流,膜部分去极化。当除极由静息电位-90mV达到-70mV阈电位水平时,膜上Na+通道大量开放,出现再生性Na+内流,Na+顺着浓度差和电位差快速大量内流,使膜迅速去极化,膜电位快速上升到+30mV。0期历史1-2ms,膜内电位从0mV上升到+30mV,称之超射。
(二)复极过程心室肌细胞的复极过程比神经和骨胳肌细胞复杂,且耗时久,可包括三个阶段:
1期(快速复极化初期)由于快钠通道很快失活,Na+内流停止,同时钾离子通道(Ito)激活,电位差和浓度差驱使K+快速暂短外流形成复极,膜电位迅速下降到0mV左右,历时10ms。0期和1期形成的尖锋,称为锋电位。
2期(平台期或缓慢复极化期)复极化电位达0mV左右之后,复极化过程变慢,主要由Ca2+和Na+缓慢内流和内入性整流造成的K+缓慢外流引起。在平台期早期,几种正离子跨膜流动所负载的正电荷相等,使膜电位稳定在0电位水平;在平台期后期,由于Ca2+通道逐渐失活,而K+通道逐渐激活,Ca2+内流渐少,K+外流渐多,使膜电位逐渐下降,移行到3期。此期历时100-150ms,是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
3期(快速复极化末期)平台期末钙通道失活,而K+继续外流,且随时间而逐渐递增,形成K+外流的再生性过程,使膜迅速复极化达到-90mV静息电位水平。此期历时也较长,占时约100-150ms。。
4期(静息期)3期之后膜电位稳定在-90mV,已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但离子分布状态尚未恢复。此期,由于膜内外离子浓度的变化激活了Na+-K+泵,通过耗能,将在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进入膜内的Na+泵出膜外,K+泵回膜内,恢复静息状态时Na+和K+的膜内外浓度。Ca2+逆浓度差外运与Na+顺浓度差内流相耦联,形成Na+-Ca2+交换的能量仍由Na+-K+泵提供。Na+-K+转运和Na+-Ca2+交换都是生电性的,几种离子跨膜转运的结果,最终使此期的膜电位保持在静息水平电位。

第8题:

试述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


参考答案: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一个有效刺激后,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一次迅速可扩布的电位变化。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可分为去极化期、复极化期和恢复期。
  ①去极化期:刺激使膜去极化达阈电位,膜上钠通道大量开放,Na+迅速内流而使膜发生去极化和反极化;
  ②复极化期:钠通道迅速关闭,Na+内流停止,K+外流增强,使膜电位向静息电位方向迅速恢复;
  ③恢复期:内流的Na+激活了膜上的钠泵,钠泵通过主动转运方式逆浓度差将内流的Na+泵出,外流的K+泵回,从而恢复细胞膜两侧的离子分布。

第9题:

试述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分期及其形成机理。


正确答案:0期去极:Na+内流
1期复极:K+外流
2期复极:Ca2+内流与K+外流
3期复极:K+外流
4期:通过Na+-K+泵泵出Na+,摄人K+,主动排出Ca

第10题:

试述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正确答案: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是:复极化时间长,有2期平台,其动作电位分为去极化时相(0期)和复极化时相(1.2.3.4期);0期去极是由快钠通道开放形成,4期稳定,为快反应非自律细胞。
电位及形成机制:
⑴0期(去极化过程):指膜电位由RP状态下的-90mV→+30mV,
产生机制:Na+内流引起的;
⑵1期(快速复极初期):膜电位由+30mV迅速下降到0mV左右,0期和1期的膜电位变化都很快,形成锋电位。机制:K+外流引起的;
⑶2期(平台期):1期复极后膜电位下降速度大为减慢,基本停滞于0mV左右。
机制:Ca2+内流与K+外流同时存在;
⑷3期(快速复极末期):膜内电位由0mV左右较快下降到-90mV。
机制:钙离子通道完全失活,内向离子流终止,钾离子外流递增;
⑸4期(静息期):膜电位复极完毕,膜电位恢复后的时期。
机制:通过Na+-k+泵和Na+-Ca2+交换的作用,使Na+、Ca2+外排,K+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