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体现在音乐领域,其代表性学派的音乐思想是怎样

题目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体现在音乐领域,其代表性学派的音乐思想是怎样的?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战国时期中国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景象,其根本原因是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为“百家争鸣”现象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正确答案:正确

第2题:

什么是偶然音乐?偶然音乐的代表性人物是谁?


正确答案: 作曲家一定程度上故意对作品的创作或演出不加控制的音乐叫偶然音乐,它是作曲家把偶然的、不确定的或没有预先设计好的因素,带入作品的创作和表演之中的产物。创作中的偶然手法表现为作品的某些部分不是作曲家原先构想的,而是依靠偶然的、预想不到的其结果的方法写出来的,表演中的偶然手法表现为作曲家留给表演者去决定作品的某些部分。
偶然音乐是产生于20世纪中、下叶的一个现代音乐流派。偶然音乐的代表性人物是美国作曲家约翰・凯奇。

第3题:

音乐通过一定形式的音响组合,表现人们的思想情感和生活情态,有不同的流派与风格。下列选项中,泛指过去时代具有典范意义或代表性音乐的是()。

A.爵士音乐

B.古典音乐

D.主调音乐

C.标题音乐


正确答案:B

第4题:

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各家学派都要通过办学来扩大影响,于是私学高度繁盛,其中以()两大学派的私学规模最大。


正确答案:儒墨

第5题: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其中强调用“刑罚”加强统治的学派是()

  • A、儒家
  • B、道家
  • C、法家
  • D、墨家

正确答案:C

第6题: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最重要的音乐美学思想著作是《乐论》。


正确答案:错误

第7题:

舒伯特的音乐创作成就主要体现在交响音乐领域。


正确答案:错误

第8题:

夏朝至战国时期被称为中国音乐史的上古时期,该时期的代表性音乐是( )。


A.丝竹之声
B.钟磬之乐
C.歌舞之乐
D.管弦之乐

答案:B
解析:
知识点:对西周春秋战国音乐形态的认识。题干中提及的“夏朝至战国时期”主要包括商、周(西周、东周(春秋、战国))两代,这一时期出现了举世闻名的曾侯乙编钟,这是战国早期著名的青铜乐器。全钟共65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钟架上,是目前已知全世界最大、最重、音乐性能最完好的青铜礼乐器。属于“钟磬之乐”。B项正确。

A、C、D三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第9题: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最重要的音乐美学思想著作是哪一部?其主要内容有哪些?


正确答案: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音乐美学思想专著是《乐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音乐美学著作。全书旧传有23篇,现存其前11篇。
关于《乐记》的成书年代及作者,历来有两种说法:
1)《乐记》—书为战国时期孔子的再传弟子公孙尼子所作。
2)此书是汉儒采用先秦诸家有关音乐的言论编纂而成。
《乐记》一书讨论了音乐各个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关于音乐的本质,《乐记》中有着精辟的论述,肯定音乐是表达感情的艺术,它认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乐记》关于音乐本质的论述,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
2)关于音乐与政治的关系,《乐记》强调音乐与政治、音乐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它认为:“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此理论迎合了封建统治者维护自身利益的要求。
3)关于音乐的社会功能,《乐记》主张使用音乐与治理朝政、端正社会风气、礼制、伦理教育等相配合,为统治者的文治武功服务。它认为:“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返人道之正。”
4)关于对音乐的美感认识,《乐记》有较深层次的论述强调音乐给人们的愉悦感受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它认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乐记》作为先秦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丰富的美学思想对两干多年来古代音乐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并在世界音乐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第10题:

《声无哀乐论》的主要音乐思想是怎样的?


正确答案:《声无哀乐论》是由魏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稽康所著,文中通过“秦客”与“东野主人”的八次论难,阐述了“声无哀乐”的观点。
关于音乐的本质,稽康认为音乐是客观的存在,哀乐之情是主观的存在,两者并无因果关系,与儒家的音乐观点——表情说相对立。即:“心之与声,明为二物。”“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感情而后发,则无系于声音。”“音声有自然之和,而无系于人情。”音乐的本体是“大小、单复、高埤(pi增加)、善恶”的总和,它只能引发人们的“躁静”(兴奋或恬静)、“专散”(精神集中或分散)。
人们的哀乐之情来自外界客观事物的影响,音乐只是诱导其表现出来。即“哀乐自以事会,先遘(gou相遇)于心,但固和声以自显发。”并且“人情不同,各施所解,则发其所怀。”
稳康肯定了音乐的娱乐作用和美感作用。大胆地否定了儒家所一贯提倡的音乐教化作用、道德作用。反对无视音乐的艺术性,把音乐简单的与政治等同的观点。
《声无哀乐论》是我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音乐美学论著,其中涉及音乐本质、音乐的功能、音乐的审美感受等思想与儒家所提倡的音乐思想,构成了封建社会中音乐思想两大潮流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