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朱熹的“文道合一”的思想。

题目

如何评价朱熹的“文道合一”的思想。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1)“文道合一”是朱熹对文学本质的基本看法,也昌朱熹文学思想的核心;
(2)道是根本,文是枝叶;道是源,文是流;无道便无文,文统一于道。朱熹“文道合一”的观点强化了文道关系中道的地位,强调了文对道的依附性,表现出了道学家重道轻文的平重偏见。
(3)“文道合一”将“道”看作文学创作的根本,从根本上否定了文学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否定了文学创作的真正源泉。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下列思想家中提出“知行合一”学说的是()。

  • A、王阳明
  • B、程颢程颐
  • C、朱熹
  • D、陆九渊

正确答案:A

第2题:

“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这句话是谁说的()?

  • A、韩愈
  • B、刘勰
  • C、朱熹
  • D、孔子

正确答案:C

第3题:

从孔子孟子荀子到董仲舒程颢程颐朱熹,他们共同的思想主张是()

  • A、主张维护周礼
  • B、主张“仁”或“仁政”
  • C、强调“天人合一”
  • D、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正确答案:B

第4题:

如何评价朱熹的理气观?


正确答案: 朱熹(公元1130-1200),南宋人。他自称继承了由二程恢复的孔孟的“道统”,吸取“北宋五子”以及道、释各家的思想资料,建立了庞大的理论体系,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主要著作有《四书集注》、《朱子语类》等。朱熹发展了二程的理一元论,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主要包括:
(1)“理”是产生一切事物的根本,“气”是构成万物的具体材料
朱熹截然区分“形而上”与“形而下”,断言具体的东西以抽象的东西为根据。理是第一性的,是创造万物的根本;气是第二性的,是创造万物的材料。即“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
(2)理在气先
从朱熹的哲学体系看,一方面他说“理”和“气”本无先后,另一方面又说“先有是理”。从根本上看,是“理”先于“气”的,即朱熹认为理是第一性的,气是第二性的。即“理未尝离乎气,然理形而上者,气形而下者,自形而上下言,岂无先后?”“所谓理与气,此决是二物。但在物上看,则二物浑沦不可分开各在一处,然不害二物之各为一物也。若在形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然亦但有其理而已,未尝实有是物也。”“未有天地之先,必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未有这事,先有这理。如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有父子之理。”
(3)理与太极
朱熹虽然认为每一种事物都各自有各自的理,但他又认为这些万事万物的理,都有一个最根本的整体的理的内容。他称这个最根本的、整体的理叫做“太极”。即“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这个太极,朱熹认为又是道德的最高标准,即“太极只是个极好至善的道理。”朱熹认为太极是世界万事万物的最初根源,即“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而实造化之枢纽,品汇之根柢也。”

第5题:

汉代思想家()发展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

  • A、庄子
  • B、朱熹
  • C、董仲舒
  • D、荀子

正确答案:C

第6题:

朱熹之所以得中进士,是因为他在答卷中糅进了佛理,他的成才之路也是始于儒家经典,中间泛滥释老,最后归本孔孟。但他学成后,对佛道有很多批评和攻击的言论。这种变化反映了()。

  • A、程朱理学中糅进了佛道思想
  • B、朱熹最终对佛道思想的排斥
  • C、理学是以先秦儒学为起点的
  • D、朱熹维护儒学纯粹性的精神趋向

正确答案:D

第7题:

简述朱熹的文道观。


正确答案: 朱熹的文学批评主要是继承并发展了北宋道学家的主张,表现了道学家和古文家文学思想斗争的继续发展。北宋初期,不少古文家、道学家对于文与道的关系的看法,基本上还是和韩柳一致的。自周敦颐倡“文以载道”之说,开始打破了文与道的平衡,体现了道学家重道轻文的倾向。他说:“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文辞艺也;道德实也。……不知务道德而第以文辞为能者,艺蔫而已。”(《通书•文辞》)于是程颐更进一步断言作文害道,作文是“玩物丧志”(《二程遗书》十八)。他把文与道看成互相对立、互相排斥的东西,真是道学家的偏见。朱熹的理学是继承二程的,他的文学观点基本上也和程熙相近。他对李汉“文者贯道之器”的说法表示异议,认为“文皆是从道中流出,岂有文反能贯道之理?文是文,道是道,文只如吃饭时下饭耳。
若以文贯道,却是把本为末,以末为本”(《朱子语类》一三九)。又《答徐载叔书》说:“所谕学者之害莫大于时文,此亦救弊之言。然论其极,则古文之与时文,其使学者弃本逐末,为害等尔”(《朱文公文集》五十六)。道是本,文是末,舍本逐末,或本末倒置,在他看来,不管什么文章都是有害的。这就和程颐作文害道的见解完全一致。但应该指出:理学家的所谓道与古文家的所谓道有所不同。古文家的道除了儒家一般的概念外,还包括较多的政治、历史内容;而理学家的道则几乎纯是道德心性的抽象概念。它和现实的距离更远了。不过朱熹虽然重道轻文,并不根本排斥文学,他只认为首先要明义理(道),义理既明,文章自然做得出色。
所以又说: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惟其根本乎道,所以发之于文皆道也。三代圣贤文章皆从此心写出,文便是道。今东坡之言曰:“吾所谓文,必与道俱”,则是文自文而道自道;待作文时,旋去讨个“道”来,入放里面。

第8题:

试论述苏轼儒、道、释合一的思想。


正确答案: 苏轼生活在十一至十二世纪之时,正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文化思想成熟定型的时期,由魏晋以来所展开的儒道释之间的冲突与斗争,逐渐演变为互渗融合与共存,到唐宋时代,三者形成了共尊的局面。作为深受传统文化陶冶的封建文人,苏轼思想有着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最典型的结构形态。
儒学精神是苏轼复杂多层思想的主色调。苏轼出生于书香之家,其父是名冠一时的文学家,深厚的家学渊源培养了他广泛的兴趣和多样的才能,也铸成了他独特的思想性格。传统儒家的功名思想深深地溶进了他灵魂的深处,使他从小就立下凌云之志,抱有高远之怀,将人生的视点投注于广阔纷纭的社会生活,面对北宋积弱积贫、岌岌可危的险恶局势,他希望加强和巩固封建王朝的阶级统治,曾向朝廷献计献策。苏轼一生仕途偃蹇,命运多舛,屡受群小的猜疑忌恨和排挤,长期外放,流落他乡,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追求,失去对生活的火热情感,而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每到贬谪新地,苏轼都能以乐观的情怀忘却心灵的伤痛,以贤者的姿势跟当地的民众打成一片,苏轼以自己刚正不阿的品格、功惠当代的斐然政绩在人们的心中树立起了高大峻洁的形象。
宋代封建阶级的专制统治日趋腐朽和没落,传统儒学精神渐渐失去了合理的内核。传统儒学精神失落了,而佛老思想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离尘去世的佛老思想是苏轼理想受阻后对传统儒学精神的反弹,是源于他现实人生罹难后的重新选择。因而,他常常发出“人生如梦”的长叹,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凉之感,所以他认为对柔弱渺小的个体生命来说,应“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从身心的拘役中求得解放,将有限的生命时光寓于无限的自由和想象之中。饱经世事忧患、风尘播弄而面容苍老、身心疲惫的苏轼,在佛老光辉的照耀下咀嚼着人生的苦涩与酸痛。
儒家的执著专注,佛家的空幻虚无,道家的率性自然,非常奇妙地统一在苏轼一生的生命实践中,但传统儒学主导着苏轼人生的基本方向,规定着他人生的基本追求,佛老思想是其感情焦燥的润滑,是对传统儒学精神倾斜的平衡。在苏轼深层的思想意识的逻辑结构中,儒、道、佛互为一体,相互映照感发,形成了多元自足的实践体系。苏轼对文学的贡献也正得力于他的这种独特思想构造所产生的内驱力的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和推动。

第9题:

儒家教育哲学思想的基本特点,包括()。

  • A、天人合一
  • B、政教统一
  • C、文道结合
  • D、知行一致

正确答案:A,B,C,D

第10题:

下列不属于“古文运动”的主张的是()。

  • A、文以载道
  • B、复古明道
  • C、文道合一
  • D、尊孔复合

正确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