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电位的特点是什么?

题目

动作电位的特点是什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动作电位的特点?


正确答案: (1)“全或无”现象:动作电位一旦产生就达到它的最大值,其变化幅度不会因刺激性、的加强而增大。也就是说,动作电位要么不产生(无),一旦产生就达到最大(全)这称为“全或无”现象。
(2)不衰减性传导:动作电位一旦在细胞膜的某一部位产生,它就会立即向整个细胞膜传导,而且它的幅度不会因为传导距离的增加减小。
(3)脉冲式:由于绝对不应期的存在,动作电位不能重合在一起,所以动作电位之间总有一定间隔而形成脉冲样图形。

第2题:

动作电位的特点之一是()

  • A、刺激强度小于阈值时,出现低幅度的动作电位
  • B、刺激强度达到阈值后,再增加刺激强度能使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 C、动作电位一经产生,便可沿着细胞膜作紧张性扩布
  • D、动作电位可以叠加
  • E、动作电位的大小不随着传导距离的增加而减小

正确答案:E

第3题:

单个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特点和多个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特点有什么差别?各自有什么生理学意义?


答案:单根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具有两个主要特征:①“全或无”特性,即动作电位幅度不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变。
②可传播性,即动作电位产生度后并不局限于受刺激部位,而是迅速向周围传播,直至整个细胞都依次产生一次动作电位。
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则不具“全或无”特性,这是因为神经干是由许多神经纤维组成的,尽管每一条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具有“全或无”特性,但由于神经干中各神经纤维的兴奋性不同权,因而其阈值也各不相同。当神经干受到刺激时,其强度低于任何纤维的阈值时,则没有动作电位产生。当刺激强度达到少数纤维的阈值时,则可出现较小的复合动作电位。随着刺激的加强,参与兴奋的纤维数目增加,复合动作电位的幅度也随之而增大。当刺激强度加大到可引起全部纤维都兴奋时,其复合动作电位幅度即达到最大值,再加大刺激强度,复合动作电位的幅度也不会随刺激强度的加强而增大。

第4题:

神经干动作电位与单一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形成原理和特点有何不同?


正确答案: 单根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具有两个主要特征:
(一)“全或无”特性,即动作电位幅度不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变。引起动作电位产生的刺激需要有一定强度,刺激达不到阈强度,动作电位就不出现;刺激强度达到阈值后就引发动作电位,而且动作电位的幅度也就达到最大值,再继续加大刺激强度,动作电位的幅度不会随刺激的加强而增加;
(二)可扩布性,即动作电位产生后并不局限于受刺激部位,而是迅速向周围扩布,直至整个细胞膜都依次产生动作电位。因形成的动作电位幅值比静息电位到达阈电位值要大数倍,所以,其扩布非常安全,且呈非衰减性扩布,即动作电位的幅度、传播速度和波形不随传导距离远近而改变。动作电位幅度不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变的原因主要是其幅度大小接近于K+平衡电位与Na+平衡电位之和,以及同一细胞各部位膜内外Na+、K+浓差都相同的原故。
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则不具“全或无”特性,这是因为神经干是由许多神经纤维组成的,尽管每一条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具有“全或无”特性,但由于神经干中各神经纤维的兴奋性不同,因而其阈值也各不相同。当神经干受到刺激时,其强度低于任何纤维的阈值时,则没有动作电位产生。当刺激强度达到少数纤维的阈值时,则可出现较小的复合动作电位。随着刺激的加强,参与兴奋的纤维数目增加,复合动作电位的幅度也随之而增大。当刺激强度加大到可引起全部纤维都兴奋时,其复合动作电位幅度即达到最大值,再加大刺激强度,复合动作电位的幅度也不会随刺激强度的加强而增大。

第5题:

什么是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其形成原理是什么?


正确答案: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到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有时也称膜电位。形成原理是:细胞内外K+的不均衡分布和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是细胞在静息状态下保持极化状态的基础。静息状态下,膜内的K+浓度远高于膜外,且此时膜对K+的通透性高,结果K+以易化扩散的形式移向膜外,但带负电荷的大分子蛋白质不能通过膜而留在膜内。故随着K+的移出,膜内电位变负而膜外变正,当K+外移造成的电场力足以对抗K+继续外移时,膜内不再有K+的净移动,此时存在于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即为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是细胞受到刺激时膜电位的变化过程。形成原理是:细胞受到刺激后,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Na+的通透性突然增大,膜外高浓度的Na+在膜内负电位的吸引下以易化扩散的方式迅速内流,结果造成膜内负电位迅速降低。由于膜外Na+具有较高的浓度势能,当膜电位减小到0时仍可继续内移转为正电位直至膜内电位足以阻止Na+内移为止,此时的电位即为动作电位。

第6题:

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各时相形成的离子基础是什么?


正确答案: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分为5个时相,即0相、Ⅰ相、Ⅱ相、Ⅲ相和Ⅳ相。0相是去极化过程,主要为细胞外的钠离子内流引起。Ⅰ相是初期快速复极化过程,膜电位迅速下降,主要是氯离子内流所致。Ⅱ相是缓慢复极化过程又称平台期,主要是钙离子内流所致。Ⅲ相是末期快速复极化过程,主要是钾离子外流所致。Ⅳ相是电舒张期,钠、钙离子排出细胞外,钾离子摄入细胞内。

第7题:

心室肌动作电位的特点及形成机制如何?


正确答案: 心室肌动作电位的特点:动作电位由去极化(0期)和复极化(1、2、3、4期)过程共五个时期所组成。0期形成机制:刺激→静息电位↓→阈电位→激活快Na+通道→再生式Na+大量内流→Na+平衡电位(0期)。
1期形成机制:快Na+通道失活→ 激活K+通道→ 一过性短暂的K+外流(瞬时性外向离子流,Ito) → 快速复极1期。
2期形成机制:早期平台为Ca2+内流(电压门控慢Ca2+通道开放)和少量的K的外流,两者所负载的电荷量基本相等形成,使膜电位稳定于0mv水平;随后,慢Ca2+通道逐暂失活,膜对K+通透性↑,K+外流大于Ca2+内流,膜电位又逐暂↓,形成晚期平台。
3期形成机制:慢Ca2+通道失活,Ca2+内流停止,K+通道开放,K+顺浓度差快速外流所致。
4期形成机制:此期,通过钠-钾泵、钙泵及钠-钙(3Na+与1Ca2+)交换活动,恢复膜内、外各种(Na+、K+、Ca2+)离子浓度的正常分布。

第8题:

关于动作电位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沿细胞膜呈单向传导

B、动作电位幅度不随刺激强度增大而增大

C、动作电位幅度随传导距离增大而减小

D、连续的多个动作电位可以总和

E、难以产生动作电位,提示细胞兴奋性高


参考答案:B

第9题:

动作电位的概念是什么?


正确答案: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爆发的一次膜两侧电位的快速可逆的倒转,并可以扩布的电位变化。

第10题:

动作电位的特点有()、()和()。


正确答案:全或无”现象;不衰减性传导;脉冲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