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理解艾青“诗歌散文化美”的艺术追求?

题目

你如何理解艾青“诗歌散文化美”的艺术追求?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你如何理解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之间的关系?


正确答案: 各个不同的民族由于生活条件、社会习俗和审美趣味的不同,其艺术也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和沉淀,逐渐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民族传统。艺术的民族传统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区别于另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因而也是一个独立民族的重要标志。在注重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分的同时,一个民族必须坚持并发扬本民族的传统。只有这样,一个民族的艺术才能成为世界艺术宝库的一部分,才能为人类艺术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也只有这样,其他民族艺术的有益成分才能被自己吸收消化,从而变成本民族的东西。
需要强调的是,尽管说世界性本就由民族性构成,但世界性是各民族性的交集,并非各民族性的简单相加。也就是说,世界的肯定是民族的,但民族的不一定全是世界的,我们不能把“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向极端方向理解,误认为只要是民族的都会是世界的。
还需要强调的是,在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双向交流过程中,不仅存在民族性与世界性有机统一的状况,还存在由世界性向民族性的转化及由民族性向世界性的转化这两种有所偏重的过程。如果说,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艺术主要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将先进的世界性转化为民族性的话(毛泽东思想是这种转化的典型代表之一)以实现文化输入、思想启蒙的话,那么,在当今全球化步伐越来越快的新历史时期,如何将民族性转化为世界性以实现文化输出,已成为中国文化工作者包括艺术工作在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任重而道远,尚需要长期而认真的探索。

第2题:

如何理解黑格尔关于艺术美本质的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正确答案: 黑格尔认为艺术美的本质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而“感性观照”的形式就是艺术美的基本特征。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第一,美或艺术是理念、概念与客观实在的统一。世界的本体是绝对理念,其运动分为逻辑阶段、自然阶段和精神阶段三种,而艺术就是绝对理念回复到精神阶段的感性显现,是与具体的、个别的客观实在相统一而显示出来的那种理念,化为了符合显示的具体形象。这种美的理念,便是概念与实在、普遍与个别、本质与现象的统一。
第二,美或艺术美的本质是理念与感性显现的统一。黑格尔说,“美的生命在于显现(外形)”。这个显现,是理念的自我显现,但必须与具体、感性的东西联系起来。而“感性显现”是指感性的东西心灵化,心灵的东西感性化,理性与感性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总言之,艺术的内容就是理念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
黑格尔提出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强调艺术美是理性和感性的统一。

第3题:

园林设计追求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


正确答案:正确

第4题:

怎么理解艾青诗歌创作中对“苦难美”的追求?


正确答案: 苦难,伴随着劳苦大众走过了太多太长的岁月。苦难,是历史的一种深沉。古往今来有成就的诗人们,无不对劳苦大众所经受的苦难给以关注,给以同情。并以他们的诗来展示苦难,为的是让世人清醒,让历史清醒。艾青从他踏上中国诗坛的那天起,就关注着这种苦难,并以自己的赤子之心刻划这种苦难。在他的不少诗中,对于中国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所经受的苦难,都作了深刻的描绘。《死地》便是其中的出色篇章。苦难本身并不美,因为它是那样残忍,那样冷酷,摧残人性。人类不希望有苦难,可是事实上不仅有苦难,而且接连不断。那么,这就不能不引起人类的思考,引起诗人们的思考。因而,在诗中描绘苦难,是天经地义的事。描绘苦难,正是为了揭示苦难,从而消除苦难。诗之美,也就由此而产生。艾青有着自己精辟的见解:“苦难比幸福更美。”“苦难的美是由于在这阶级的社会里,人类为摆脱苦难而斗争。”“属于这伟大和独特的时代的诗人,必须以最大的宽度献身给时代,领受每个日子的苦难像是那些传教士之领受迫害一样的自然,以自己诚挚的心沉浸在万人的悲欢、憎爱与愿望当中。”这里,艾青清楚地阐述了自己的社会观点,也清楚地阐述了自己的美学观点。这二者又是分不开的。诗中的苦难美,艾青指出是由两个方面构成的。一是“为摆脱苦难而斗争”的革命精神、革命气节,二是诗人要献身时代,与劳苦大众同呼吸共命运。苦难美不只是在苦难中呻吟,而更重要的是在呻吟中奋起。诗美,不是海市蜃楼,也不只是格律的抑扬顿挫,主要是诗意、诗情之美。

第5题:

艾青提倡“诗的散文美”,请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一命题的理解与评价。


正确答案:诗人出于对诗的散文美的自觉追求,成功地运用了新体自由诗的形式。整首诗既没有固定的诗节、诗行和字数,也没有明显的韵脚与限制,显得无拘无束、自由挥洒。但细加玩味,全诗却充满着诗的旋律、诗的意境、诗的韵味,既表现了诗意的生活,又抒写了生活的诗意。

第6题:

谈谈你如何理解音乐艺术是“再创造”的艺术?


正确答案:音乐需要通过演奏、演唱才能为人们所感知而产生艺术效果。音乐表演如同戏剧表演一样,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这种再创造包含着表演者对作品的再理解,对作者艺术表现意图的再领会和技术、艺术上的再处理、再发挥。同时,从审美的角度来看,音乐艺术的最终实现,还需落在欣赏者头脑之中,因此,不仅演奏者的思想、修养、性格、阅历等对乐曲的理解和表现有直接影响,欣赏者的再创造对感受乐曲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欣赏者对乐曲所做出的解释更为广泛多样。因此,音乐表现既有稳定性的一面,又有演绎性的一面。

第7题:

怎样理解“真、善、美”及其统一是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在文学创造中“真、善、美”与“艺术真实”、“情感评价”、“形式创造”是什么关系?


正确答案: 文学创造首先是理解、反映和阐释对象世界的认识活动。认识活动的价值取向是以“历史理性”求“真”。诚然真的并非都是善的和美的,然而善的和美的却一定是真的,没有“真”,“善”和“美”就失去了根据和依凭。实践证明,作家对对象世界的理解、反映和阐释,只要合情合理,他的作品就会具有“真实性”的品格;而具有“真实性”品格的作品,才能让读者产生信任感及认同感,并因其与“善”、“美”相统一而为之所吸引所感动,从而获得思想上的启迪和精神上的享受。一句话,“真”乃是文学的审美价值追求实现的基础。其次,文学创造还是情感地评价对象世界的审美活动。其价值取向的核心是向“善”,体现为“人文关怀”。鲁迅在谈到“真善美”作为文学批评的美学标准时,曾把“善”置换成“前进”一词,即有利于社会前进或进步的意思。这就把“善”的内涵具实化了,意味着情感评价作为“善”的价值追求具有高尚品格和功利取向。前者是指作家对社会生活作出的“裁判”,蕴含着对美好事物、美好情操、美好生活和美好理想的守望与追求,以及对丑恶、腐朽和阴暗事物的拒斥;后者则是指所作出这一“裁判”具有助益社会人生的功利性。这些都是文学审美价值创造的必然要求。因为“美”不仅根植于“真”,它还源于“善”。最后,文学创造还要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形式创造,境界是呈“美”,体现为“文体升华”。当艺术真实的创造及其蕴含的情感评价成为“真”与“善”的统一时,这统一便构成文学创造追求的审美价值。然而这个“美”尚处于内容状态,还需要相应的形式创造予以外化与体现,使之成为艺术文本。因此,形式创造是文学审美价值追求的最后完成。但在实质上,形式创造是贯穿于文学创造活动的始终的,即是说,从艺术构思到作品诞生的全过程,作家对内容的孕育创造本身也是对形式的孕育创造,就蕴含着一个“文体升华”或“形式美”的问题。所以,“美”是与“真”、“善”一体化的,它附丽于“真”、“善”,又使“真”、“善”得以升华,更有力量,三者统一更好地实现了文学的审美价值追求。就三者在文学创造中与“艺术真实”、“情感评价”、“形式创造”的关系而言,是三位一体相互融通的,“艺术真实”主要与真相关,“情感评价”主要与善相关,“形式创造”主要与美相关。

第8题:

如何理解艾青诗歌的忧郁风格。


正确答案: 忧郁是艾青诗歌的主要审美风格,它的产生大约有以下三个原因:其一,艾青出生于农村,农民苦难和不幸的生活,使他很早就感染了农民的忧郁。其二,从1929年春到1931年初,青年艾青在巴黎渡过了精神上自由,物质上贫困的三年。当他徘徊于巴黎街头,过着半流浪式的生活,置身于疯狂、怪异、陌生的西方文明世界中,咀嚼异国游子内心孤寂的时候,与表现大都会里个人失落感的现代主义思潮产生了强烈共鸣。其三,在抗日战争的炮火中,当艾青辗转于中国的北方时,不仅理解了载负土地痛苦重压的北方农民的现实苦难,而且对这古老国土所养育的世界上最艰苦与最古老种族的感时愤世,忧国忧民的文人传统产生了心灵的契合,“为什么我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坦言:“叫一个生活在这年代的忠实的灵魂不忧郁,这有如叫一个辗转在泥色的梦里的农夫不忧郁,是一样的属于一种天真的奢望”。他的忧郁,浸染着对人民极其深沉的爱,渗透着对生活的忠实和思索,因而具有了强烈的时代特点,艾青以这种忠实于生活的,清醒的,现实主义的态度,在忧郁中表示对苦难的感悟和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使忧郁成为他诗学中具有关键性的美学因素。

第9题:

“()”在艺术上各有追求:谢灵运追求清水芙蓉之美,颜延之追求典丽华赡之美,鲍照追求热烈浓艳之美。


正确答案:元嘉三大家

第10题:

你如何理解艺术欣赏的基本性质?


正确答案: 艺术欣赏是艺术接受过程中通过艺术作品获得精神满足和情感愉悦的审美活动。但并非任何面对艺术的视听行为都是艺术欣赏。
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活动具备两个方面的基本特征:第一,艺术欣赏是一种审美享受活动。第二,艺术欣赏是一种再创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