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的新学制体的特点有()

题目

1922年的新学制体的特点有()

  • A、根据学龄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划分教育阶段
  • B、初等教育阶段缩短了小学年限
  • C、中等教育延长学制并分段
  • D、增强了职业教育
  • E、师范教育种类增多,程度相应提高,而且设置灵活
  • F、高等教育阶段缩短了年限,取消了大学预科。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A,B,C,D,E,F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特点的学制是( )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正确答案:B
癸卯学制是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特点的学制。

第2题:

法国学制的特点


参考答案:1、法国学制分为初等、中等和高等三级2,幼儿学校不是强迫性的,2~5岁儿童自愿入学.3,从小学到高中第一年的十年为义务教育阶段(6~16岁),所有儿童都接受相同的教育。4,高等教育以大学的三个阶段为基准,通过不同层次的多种机构,培养不同规格的人才。包括中等教育在内的各种教育机构之间转换方便,可以满足学生的不同情况的需要。

第3题:

在近代中国教育史上,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作为指导思想的学制是( )。

A.壬戌学制

B.壬寅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癸卯学制


参考答案:D

第4题:

民国初年颁布的一系列政令,形成了一个新的学制系统,这就是( )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答案:C
解析:
本题是各学制的一个综合性考查。1902 年,清朝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 寅学制",是我国教育史上正式颁布但未实行的 第一个学制。“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由国家颁 布的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推行的系统学制, 于1904年(光绪二十九年)1月13日由清政府颁 布。因光绣二十九年为癸卯年,故又称“癸卯学 制”;民国成立后,最终在参照日本学制的基础 上,结合中国的实际经验,形成了民国新学制草 案。9月初,教育部正式公布了民国学制系统的 结构框架,因当年为阴历壬子年,故称该系统框 架为“壬子学制”。“壬子学制”公布后,教育部 又陆续公布了法令规程,其中法令部分多在全国 临时教育会议上讨论通过。这些法令法规,使 “壬子学制”得以充实和具体化。有些与“壬子 学制”略有出入,但无碍“壬子学制"的结构框 架。这些综合起来,形成一个全面完整的学制系 统,称为“壬子癸丑学制”,又称1912—1913年学 制。1922年9月,教育部在北京专门召开了学制 会议。会议对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所提出的学制 系统改革梢作修改,又交同年10月在济南召开 的教育会联合会第八届年会征询意见,最终于11 月1日以大总统令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这 就是1922年的“新学制",或称“壬戌学制"。因 此,本题选C。

第5题:

具有鲜明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特征的旧中国学制是( )。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正确答案:B
癸卯学制是我国实行的第一个近代学制,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壬寅学制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近代学制,虽正式颁布,但未实行。壬子癸丑学制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废除读经,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壬戌学制即通常所说的“六三三学制”,一直沿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近代史上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学制。

第6题: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这个学制的特点有()。

A、人民性和平等性

B、革命性

C、灵活性

D、明显受苏联学制的影响


参考答案:ABC

第7题:

1912年10月,中华民国政府颁行了新的学制()

A、《癸丑学制》

B、《王戌学制》

C、《戊辰学制》

D、《壬子癸丑学制》


参考答案:D

第8题:

清政府被彻底颠覆以后,1922年新的政府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又被称为()

A、《壬戌学制》

B、《壬寅学制》

C、《癸卯学制》

D、《新学制》


参考答案:D

第9题:

( )明显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A.壬戌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寅学制
D.壬子癸丑学制

答案:B
解析:
癸卯学制明文规定教育目的是“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明显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第10题:

1922年“新学制”的学制体系与特点有哪些?并 对其作简要评述。


答案:
解析:
(1)产生原因及过程: 第一,中国近代学制形成后,虽经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仍存在不少问题,如小学过长,中学过短(七四制),中等教育又太偏于普通教育,以 升学为主要目标;过于强调整齐划一而灵活性不 够;同时,其模仿日本和德国的痕迹较深,没有从 本国实际出发,课程、教法等方面也存在诸多问 题,已不适应日益发展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和 生产的需要,因而孕育着一场新的改革。第二, 五四运动前后,西方教育思想大量传人中国,国 内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教育运动。同时,第一 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美国对华政治经济影响的 曰益加剧,美国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这一时 期留美学生返国者日多,特别是杜威和孟禄相继 来华讲学,对推动教育改革起了很大作用。第 三,改革旧学制的先声可以追溯到1915年,这一 年,直隶省教育会发起成立了全国教育会联合 会,并召开了第一届年会,湖南省教育会在会上 提出了改革学制系统案,从而吹响了学制改革的 号角。之后,第五届、第六届以及第七届全国教 育会联合会都重点讨论了学制问题,从而在全国 掀起了研究学制改革的高潮。第四,伴随着学制 改革的讨论,教育改革实践也方兴未艾,如1920 年,舒新城等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打破年级分 组,实行“选科制”与"能力分组制”;在高等学校 中,1917年蔡元培在北京大学率先发起改革等, 这些教育改革事件为学制的最终制订提供了坚 实的依据: (2) “新学制”的主要内容: 这一学制有三方面的内容:其一是作为指导 原则的“七项标准”,即发挥平民教育精神;注意 个性之发展;力图教育普及;注重生活教育;多留 伸缩余地,以适应地方情形与需要;顾及国民经济 力;兼顾旧制,使改革易于着手。其二是"六三三” 分段的学校系统,即初级小学四年(从6岁开始), 高级小学二年;初级中学三年,高级中学三年;大 学四至六年。其三是四项附则,即为使青年个性 易于发展,得采选科制;为适应特殊之智能,对于 天才者之教育应特别注重,其修业年限得变通之; 对于精神上或身体上有缺陷者,应施以特殊教育; 对于年长失学者,应施相当之补习教育。 (3) “新学制”的特点: 第一,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划分教育阶段,是1922年“新学制”最显著的特点。学制分 三段,即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将学制 資段的划分建立在我国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的研 究上,这在中国近代学制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 第二,初等教育阶段趋于合理,更加务实。 它缩短了小学年限,改7年为6年,小学分为两 级,初级小学4年为义务教育阶段,高级小学2 年,有利于初等教育的普及。幼稚园也纳人初等 教育阶段,使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得以衔接,确 立了幼儿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 第三,中等教育阶段是改制的核心,是“新学 制”中的精粹。其一,延长了中学年限,改4年为 6年,提高了中学教育的程度。其二,中学分成 初、高中两级,不仅增加了地方办学的伸缩余地, 面且也增加了学生选择的余地。其三,在中学开 始实行选科制和分科制,力求使学生有较大发展 余地,适应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需要。 第四,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职业教育系统。新 学制建立了自成体系、从初级到高级的职业教育 系统,用职业教育替代民初的实业教育。 第五,改革师范教育制度。"新学制”关于师 范教育制度方面的改革,突破了师范教育自成系 统的框架,使师范教育种类增多、程度提高、设置 灵活。其一,中等教育阶段,除原有师范学校及 附设的小学教员讲习所外,高级中学还可设师范 科3其二,高等教育阶段,将旧制高等师范学校 升格为师范大学,并在大学教育科(系)附设二年 制师范专修科,招收高中毕业生和师范学校毕业 生,使高等师范教育与大学处于同一发展水平。 第六,在髙等教育阶段,缩短高等教育年限, 取消大学预科,使大学不再担任普通教育的任 务,这有利于大学进行专业教育和科学研究。 此外,还有两条“附则":一是注重天才教育, 得变通修业年限及课程,使优异之智能尽量发 畏;二是注意特种教育。 (4)评价:1922年的“新学制”虽然在一定程 度上借鉴了美国的“六三三制”,但它并不是盲从 美制。 1922年“新学制”尽管受到进步主义教育思 想和美国模式的影响,但有其内在的先进性和合理性,比较彻底地摆脱了封建传统教育的束缚, 表现了教育重心下移、适应社会和个人需要等时 代特点。“新学制”既有比较统一的基本要求,又 给地方留有充分的灵活性,反映了新文化运动以 来教育领域改革创新的一些综合成果。这是中 国教育界、文化界共同智慧的结晶,标志着中国 近代以来国家学制体系建设的基本完成。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