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路”、“老人可以接待”都是歧义结构,试从语义角色的角度加以说

题目

“修路”、“老人可以接待”都是歧义结构,试从语义角色的角度加以说明。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1、“修路”有两个意思,一个是通过“修”这个动作,使之有了“路”,另一个是原本就有“路”,但“路”有问题,通过“修”使之好。“老人可以接待”也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可以接待老人”,另一个是“老人可以接待别人”。
2、根据谓词和变元之间的语义关系可以把变元分为不同的类型,这些类型就叫语义角色。常见的语义角色有施事、受事、与事、结果、工具、处所等等。语义角色不同,常常造成歧义。
3、“修路”的第一个意思中,变元“路”的语义角色是结果。第二个意思中,变元“路”的语义角色是受事。“老人可以接待”的两个意思中,变元“老人”的语义角色分别是受事和施事。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试设计不同的语言环境使下列语句消除歧义。 (1)这个老人谁都可以接待。 (2)妈妈的鞋没做好。 (3)那里有很多鲁迅的书。


正确答案: (1)有一个老人开了一家小旅馆,服务态度好,旅客不分贵贱,谁都可以接待/有一个老人,孤苦伶仃,居委会安慰他说,在辖区内,不管到哪家,谁都可以接待。
(2)妈妈这几天在做一双鞋,因为常忙于其他事,所以至今还没做好/皮鞋店在为妈妈定做一双鞋,不知什么原因,至今还没有做好/妈妈年纪大了,眼也花了,工艺水平比以前差远了,这次没做好/鞋店一直来很有信誉,别人的鞋做得都不错,可给妈妈做的鞋没做好。
(3)在新华书店里陈列着许多鲁迅的著作,如:《呐喊》、《彷徨》等/在博物馆里陈列着不少鲁迅收藏的图书,有古籍的,有外语版的等等/在我们中文系的资料室里,有不少研究鲁迅的著作,有评论他的思想的,有关于他的生平的,等等。

第2题:

从语言的角度说,导游讲解中作适当停顿的目的是用来强调()。

  • A、语义
  • B、语气
  • C、语感
  • D、语音

正确答案:A

第3题:

那孩子追得那老头儿直喘气 谁追谁?谁喘气?试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加以解释。


正确答案:

1.理论上有四种可能性。孩子追老头,或者老头追孩子;孩子喘气,或者老头喘气。二者的组合有四种解读,但不是都合语感的。可接受性如下:

A孩子追老头儿,老头儿喘气。

B?孩子追老头儿,孩子喘气

C老头儿追孩子,老头儿喘气

D*老头儿追孩子,孩子喘气

2.可以利用认知语言学中的象似性原则作出解释。可接受的AC,名词和动词的距离都很近,可接受性不高的B,“孩子”跟“喘气”的距离较远,且中间有其它成分阻隔,不可接受的D跟B的情况相类似。

第4题:

“他上课去了”,是什么造成的歧义?()

  • A、语法关系
  • B、语义关系
  • C、结构层次
  • D、语音

正确答案:B

第5题:

试从学校教育角度简要回答学生角色的含义


正确答案: 学生的角色,是指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与其地位、身份等相一致的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从学校教育角度看,学生的角色,大致包括以下几种。
首先是具有潜在空间的身心发展者。作为社会角色分化的结果,学生之所以出现,是因为从社会、家长等的角度看,由于年龄等多种原因,年青一代尚不具备一个成熟社会成员的知识、经验、品质与能力;或者在身心发展的各方面,尚未达到应该达到的状态与水平,仍具有改善与提高的必要与可能。 其次是社会、家庭未来期望的承载者。按照社会心理学的观点,人们意识到的可能性,只有与现实条件结合起来,才能形成真正的期望。也就是说,只有当社会和家庭意识到年青一代的身心发展具有潜在的空间,这种空间对于社会及其自身的未来发展十分重要,且具有实现的可能性,即产生期望时,他们才会把孩子送到学校,使孩子成为学校中的学生。因此,学生是承载着社会、家庭对他们未来的期望而走进学校的。
再次是专门的学习者。按照社会学的观点,任何形式的社会分工都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专门化和专业化的进一步深入。伴随着学校从其他社会机构独立出来,教师从其他知识工作者中分化出来,称之为“学生”的儿童青少年则被赋予更为明确、清晰和具体的职责:在称之为“学校”的专门机构中,在称之为“教师”的专业人员的指导下,以人类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内容和对象,进行专门化的学习,成为专门的学习者。
最后是学校秩序的遵守者。学生角色意味着他们必须按照学校的专业规范,服从学校的纪律与规定,成为学校职责秩序的遵守者。遵守各级各类的学校指定的学生守则或学生规范,如《高等学校学生守则》等。

第6题:

为什么说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从认识论角度加以解说


正确答案: 按照唯物主义反映论看问题,所有的认识成果都是认识主体对认识客体的反映和把握。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新闻传播的目的就是主体传播者认清客体即新闻事实的真相和规律,并公告传告于世界。如果只有主体即传播者的认识活动而没有传播者的认识对象,是产生不出新闻的。如果传播主体脱离客体即事实去虚构新闻,或夸大或缩小或干脆编造事实,那生产出了来的只能是流言、谎言和谣言,不可能是真正的新闻。所以,科学的新闻观,严格遵循从物质到感觉再到认识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始终坚持物质第一性和认识第二性、事实第一性和新闻第二性的唯物主义原则,承认客观事实是新闻的本源。

第7题:

函的类型,可以从()、()、()三种角度加以区分。


正确答案:格式;往复过程;用途

第8题:

试从旅游接待的角度,论述蒙古族的民俗。
(1)蒙古族的形成和分布;蒙古族是北国草原游牧民族,形成于13世纪初。目前主要聚居于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青海、甘肃、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区的蒙古族自治州、县。
(2)蒙古族的宗教:主要信奉喇嘛教,也有少数信仰天主教,伊斯兰教和道教,各地的喇嘛寺院和敖包是蒙古族每年重要宗教活动的场所。
(3)蒙古族的服饰:蒙古族传统民族服饰为大襟长袍、腰带和高筒皮靴。男子喜戴蓝、黑色帽子,通常再腰带两边佩挂吃肉用的刀或火镰、鼻烟壶等。女子用红、蓝布缠头,有的地方的女子喜穿坎肩。
(4)蒙古族的饮食特点:大致有四种,即茶食、粮食、奶食和肉食。其中茶食有淡茶、奶茶、酥油茶和油茶之分;炒米,也叫蒙古米,是蒙古族的主要食品之一;奶食有食品和饮品之分;肉食以手扒羊肉、全羊大席以及蒙古八珍最为著名。
(5)蒙古族的社交礼仪:蒙古族是一个非常讲究礼貌的民族。“长者为尊西为大,敬烟敬酒献哈达”即是蒙古族人民礼貌好客的真实写照。同时蒙古族还有一些不成文的禁忌和规矩,如忌用碗再水缸、锅中取水,忌碗口朝下扣放等。
(6)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以春节为上节,农历正月或六月举行的麦德尔节是其宗教节日,农历七、八月间的那达慕大会是其盛大的传统节日。此外,部分地方农历八月末的马奶节和农历四月初二的鲁班节亦十分著名。

第9题:

对金融市场的构成,可以从()等多种角度加以划分。

  • A、标的物
  • B、中介
  • C、市场功能
  • D、微观结构
  • E、地域

正确答案:A,B,C,D,E

第10题:

“连老王都打了”是一个歧义结构,歧义的原因是()

  • A、词汇意义不同造成歧义
  • B、句法结构关系不同造成歧义
  • C、句法结构层次不同造成歧义
  • D、语义结构不同造成歧义

正确答案:D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