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汉宫秋》的艺术特点。

题目

分析《汉宫秋》的艺术特点。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论马致远的《汉宫秋》。


参考答案:

《汉宫秋》是马致远的代表作,描写王昭君的故事。不同于历史记载,剧中作者着意点染匈奴的强大,显然马致远是有所寄托的,它是当时十三世纪历史的真实描绘。《汉宫秋》中的王昭君不再是单纯地慨叹远嫁,或不愿“子烝其母”仰药而死,剧中这一人物充满了义勇和正气,为了国家利益敢于远赴匈奴和亲,又拒不入其境,在边境以投河一死明自己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作者以王昭君这一人物鞭笞和批判了毛延寿及宫中诸文武大臣,她美丽聪明,善良勇敢,深明大义,在国家民族危亡紧要关头,她挺身而出,以一己闺质,担负起挽救国家、化干戈为玉帛的重担,她的壮举、她的慷慨使那些所谓的文臣武将相形见绌、猥亵不堪。
主人公汉元帝是个悲剧人物,在彼强我弱的形势下,他忍痛割爱将王昭君送于单于,对那些平常耀武扬威的文臣武将此刻唯唯诺诺、束手无策异常愤恨,他唱道“兴废从来有,干戈不肯休,可不食君禄命悬君口,太平时卖你宰相功劳,有事处把俺佳人递流”。昭君离去,元帝日夜思念,夜不能寐。远处孤雁的哀鸣,更引起断肠人无限的悲凉:“他叫得慢一会儿,紧一会儿,和尽寒更”,“伤感似替昭君思汉主,哀怨似作薤露哭田横,凄怆似和半夜楚歌声,悲切似唱三叠阳关令”,那秋雁凄楚的鸣叫,愈加衬托汉元帝的悲苦、寂寞和感伤。汉元帝虽贵为帝王,但马致远把其感情升华了,成为真挚感情的秉持者,所以,这一人物的命运和遭际得到不同时代人们的同情和怜惜。
马致远擅长悲剧性的抒情,其作品的情调是凄凉的、怆伤的、悲愤的,如第四折描写汉元帝闻雁的【白鹤子】【么篇】【上小楼】【么篇】,真是“一声儿遶汉宫,一声儿寄渭城”,雁声人情溶成一体,抒发汉元帝孤独心境和离愁别绪,十分凄楚动人。第三折【梅花酒】【收江南】两只曲,运用顶针续麻的手法,把汉元帝思念昭君及因思念而变的心情,描写得淋漓尽致。


第2题:

在杂剧《汉宫秋》中,汉元帝的代称是()。

A

B

C

D寡人


A

第3题:

《汉宫秋》是本,主角是()。


参考答案:末、汉元帝

第4题:

《汉宫秋》中汉元帝的角色类型是()。

  • A、末
  • B、生
  • C、外
  • D、杂

正确答案:A

第5题:

《汉宫秋》杂剧的主体思想是民族主义。


正确答案:错误

第6题:

中国古典戏剧作品塑造了王昭君、李香君、杜丽娘和崔莺莺等经典女性形象,下列作品与上述人物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西厢记》——《汉宫秋》——《桃花扇》——《牡丹亭》

B.《西厢记》——《桃花扇》——《汉宫秋》——《牡丹亭》

C.《汉宫秋》——《桃花扇》——《牡丹亭》——《西厢记》

D.《汉宫秋》——《牡丹亭》——《桃花扇》——《西厢记》

答案:C
解析:
王昭君是马致远《汉宫秋》的人物,李香君是孔尚任《桃花扇》的人物,崔莺莺是王实甫《西厢记》的确人物,杜丽娘是汤显祖《牡丹亭》的人物。故选C。

第7题:

在《汉宫秋》中,毛延寿任什么职务?


正确答案:在《汉宫秋》中,毛延寿任中大夫。

第8题:

马致远的《汉宫秋》在艺术上的特色。


正确答案:作者继承前人创作成果而为我所用,从而使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此点体现了中国古代历史剧在题材处理上的突出特点,即对历史题材的处理与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特别是政治生活保持内在的联系。其次,结构紧凑,以精湛的笔法引出一连串的矛盾冲突,使人物性格在冲突中体现,人物思想在冲突中得以升华。另外,作品的词曲具有强烈的音乐性与抒情性,唱词不仅营造辽阔深远粗犷的塞北风情,而且以塞北风光和宫中秋景,衬托离别之恨和思念之苦,因而意境优美,极富艺术感染力。

第9题:

从《汉宫秋》、《西厢记》、《长生殿》中任选一部作品,论述其主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正确答案: 思想内容:
《西厢记》和《西厢记诸宫调》相比,在思想上更趋深刻。它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
(1)《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作为相国小姐的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2)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张生为莺莺而“滞留蒲东”,不去赶考;为了爱情,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直至被迫进京应试,得中之后,他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并不看重功名,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即使张生高中的消息传来,她也不以为喜而反添症候。《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艺术成就:
《西厢记》最突出的成就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莺莺传》的主题思想和莺莺的悲剧结局,把男女主人公塑造成在爱情上坚贞不渝,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并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得到美满结果的一对青年。这一改动,使剧本反封建倾向更鲜明,突出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主题思想。在艺术上,剧本通过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来完成莺莺、张珙、红娘等艺术形象的塑造,使人物的性格特征生动鲜明,加强了作品的戏剧性。
《西厢记》的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可以说每支曲子都是一首美妙的抒情诗。《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牡丹亭》、《红楼梦》都从它那里不同程度地吸取了民主精神。

第10题:

分析《秋兴》《登高》的艺术特点。


正确答案:⑴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
⑵结构上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