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但也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人口、资源、

题目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但也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日益增大,主要表现在()

  • A、资源约束加大
  • B、环境污染严重
  • C、生态系统退化
  • D、气候变化问题突出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但仍存在()等问题。

A.发展不平衡

B.人均资源匮乏

C.人口老龄化

D.创新能力有待加强


参考答案:ABCD

第2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但也面临许多问题。请概述“给定资料”反映的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要求:紧扣给定资料,全面,有条理,不必写成文章,不超过300字。


正确答案:
[答案提示]资料主要反映了以下两个问题:首先,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协调,东北老工业基地需要振兴。主要表现在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人均发展水平的差距仍然过大,而且呈继续扩大的态势;特殊类型区域发展仍面临诸多困难,老少边穷地区贫困问题依然突出,资源面临枯竭;环境承载压力过大等。其次,城乡发展不协调。主要表现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造成城乡分割;农村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远远低于城市,城乡公民之间国民待遇不平等;城乡土地的不对称性使农村无法与城市平等地分享由发展机遇带来的资源收益。

第3题:

下列有关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

B.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要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

C.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要加快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

D.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


正确答案:C

第4题:

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频繁发生大范围的强沙尘暴天气。这告诫我们()。

  • A、经济的繁荣必须要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
  • B、必须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 C、人类不能与自然和谐共处
  • D、不能确定

正确答案:B

第5题:

有人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人口由1978年的1.72亿增加到2011年的近7亿,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2%提升到2011年的51.27%。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是我国经济飞速增长的时期,因此城镇化的发展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原因。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这一论证?

A.实际上,我国经济增长带来了城镇人口的增多和城镇率的提高
B.我国农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在逐步与城市接轨,逐渐实现城乡一体化
C.相较于东南沿海地区,我国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低,因此经济相对欠发达
D.改革开放以来的城镇化进程,为我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

答案:A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提问方式中的“最能削弱”,确定为削弱论证。
第二步,找论点和论据。
论点:城镇化的发展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原因。
论据: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是我国经济飞速增长的时期。
第三步,辨析选项。
A项:因果倒置。说明城镇化发展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而是经济增长带来了城镇人口的增多和城镇率的提高,即经济增长带动了城镇化发展,属于因果倒置,具有削弱作用。
B项:无关选项。该项论述“我国农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在逐步与城市接轨”,与论点中城镇化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无关,论题不一致,排除。
C项:增加论据。因为“我国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低”,因此“经济相对欠发达”,举例说明城镇化发展带来经济增长,具有加强作用。
D项:增加论据。城镇化进程为经济增长提供人力资源,说明城镇化带动经济增长,具有加强作用。
因此,选择A选项。

第6题:

坚持可持续发展,解决好我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将是贯穿我国现代化进程始终的要求。( )


正确答案:√

第7题:

我国中、西部资源开发将构成今后几十年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重要基础。


正确答案:√

第8题:

环境问题是经济社会问题的综合表现,连续()的经济增长和城市化发展已付出了过大的资源环境代价。

A.20年

B.30年

C.40年


答案:

第9题:

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

  • A、实现经济高速持续增长
  • B、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持续协调稳定发展
  • C、实现经济与人口持续增长
  • D、实现经济与资源消耗同比例增长

正确答案:B

第10题:

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五大问题是()。

  • A、人口、粮食、能源、资源、环境问题
  • B、人口、经济、能源、资源、环境问题
  • C、人口、经济、发展、粮食、资源问题
  • D、粮食、能源、人口、环境、发展问题

正确答案:A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