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定结构自振周期为T1=0.793s,结构底部由水平地震作用产生的总弯矩标准值M0(kN·m)与()项数值最为接近。A、137981B、154368C、194018D、202112

题目

假定结构自振周期为T1=0.793s,结构底部由水平地震作用产生的总弯矩标准值M0(kN·m)与()项数值最为接近。

  • A、137981
  • B、154368
  • C、194018
  • D、202112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假定,框架中间层边框架节点如图所示。梁端A处由重力荷载代表值产生的弯矩标准值MG=-135kN·m,水平地震作用产生的弯矩标准值ME=±130kN·m,风荷载产生的弯矩标准值Mw=±80kN·m。试问,框架梁端(A—A处)在考虑弯矩调幅后(调幅系数0.85),地震设计状况下梁顶最不利组合弯矩设计值MA(kN·m),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

A.250
B.310
C.350
D.440

答案:B
解析:

第2题:

第二振型时的基底弯矩M20=-39332kNm,楼底部由水平地震作用产生的基底弯矩设计值ME(kNm),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

A、445092
B、468107
C、486019
D、631825

答案:D
解析:

第3题:

位于9度抗震设防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4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建筑场地属Ⅱ类的办公大楼,地上10层,高40m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剖面和平面见图所示。该楼层顶为上人屋面。通过计算,已知每层楼面的永久荷载标准值共12500kN,每层楼面的活荷载标准值共2100kN;屋面的永久荷载标准值共13050kN,屋面的活荷载标准值共2100kN。经动力分析,考虑了填充墙的刚度后的结构基本自振周期T1为0.9s。该楼的结构布置、侧向刚度及质量等均对称、规则、均匀、属规则结构。



假定屋盖和楼盖处重力荷载代表值均为G,与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等效的底部剪力标准值FEk=10000kN,基本自振周期T1=1.1s。试问,顶层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F11Ek(kN),与下列( )项数值最为接近。

A. 3000
B. 2400
C. 1600
D. 1400

答案:A
解析:

第4题:

某高层普通民用办公楼,拟建高度为37.8m,地下2层,地上10层,如题图所示。该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场地类别为Ⅳ类,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且框架柱数量各层保持不变,地下室顶板可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质量和刚度沿竖向分布均匀。假定,集中在屋盖和楼盖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为G10=15000kN,G2-9=16000kN,G1=18000kN。



假定,该结构进行了方案调整,结构基本自振周期T1=1.2s,采用底部剪力法估算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Ek=12600kN。试问,作用于该结构顶部的附加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ΔF10(kN),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

A. 0
B. 950
C. 1300
D. 2100

答案:B
解析: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2016年版)第5.1.4条规定,特征周期应根据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按表5.1.4-2采用,题中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场地类别为Ⅳ类,查表5.1.4-2,得:Tg=0.75s。
根据第5.2.1条规定,顶部附加水平地震作用按下式计算
ΔF10=δ10·FEK
根据表5.2.1,Tg=0.75s,T1/Tg=1.2/0.75=1.6>1.4,查表可得顶部附加作用系数:δ10=0.08T1-0.02=0.08×1.2-0.02=0.076
代入数据计算,得:ΔF10=12600×0.076=957.6kN。故B项最为接近。

第5题:

某16层办公楼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 -剪力墙结构体系,层高均为4m,平面对称,结构布置均匀规则,质量和侧向刚度沿高度分布均匀,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建筑场地类别为Ⅲ类。考虑折减后的结构自振周期为T1=1. 2s。各楼层的重力荷载代表值=14000kN,结构的第一振型如图所示。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地震作用。

假定,横向水平地震作用计算时,该结构前三个振型基底剪力标准值分别为V10=13100kN,V20=1536kN,V30=436KN,相邻振型的周期比小于0.85。试问,横向对应于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结构底层总剪力VEk(kN)最接近下列何项数值?提示:结构不进行扭转耦联计算且仅考虑前三个振型地震作用。


A 13200
B 14200
C 14800
D 15100


答案:A
解析:
解答:由《抗规》第5.2.2-2条,三个振型组合产生的基底剪力标准值VEk为:

第6题:

一幢6层砌体房屋,其平面及剖面图如图4-33所示。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0.2g),每层建筑结构自重标准值为16kN/m2(包括墙体及楼面结构自重),楼面活荷载标准值为2.0kN/m2,屋面活荷载标准值为0.5kN/m2。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水平地震作用,由此可算得该房屋的底部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Ek(kN)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 )


A..8500
B..7692
C..7500
D..7200

答案:B
解析:

第7题:

10层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Ⅱ类场地,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首层层高6m,2层层高4.5m,3~10层层高3.6m,总高度39.3m。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各楼层重力荷载代表值Gi如图所示。各楼层框架的Di值及剪力墙等效刚度如表6-5所列。采用侧移法计算在连续均布荷载作用下结构假想顶点位移μT=ψuqH4/100EIw,并已知当结构刚度特征值λ=1.2时位移系数ψu=8.07。结构阻尼比ζ=0.05。




3.假定结构自振周期为T1=0.793s,结构底部由水平地震作用产生的总弯矩标准值M0(kN·m)与(  )项数值最为接近。

A. 137981
B. 154368
C. 194018
D. 202112

答案:A
解析: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第5.1.5条图5.1.5可知,T1=0.793s>Tg=0.35,地震影响系数为:



根据第5.2.1条规定,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为:FEk=α1×0.85Geq=0.077×0.85×89500=5858kN;
当Tg=0.35s及T1=0.793s>1.4Tg=1.4×0.35=0.49s时,查第5.2.1条表5.2.1可得,顶部附加水平地震作用系数为:δn=0.08T1+0.07=0.08×0.793+0.07=0.133;
则按式(5.2.1-2)计算,各楼层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为:



其中FEk(1-δn)=5858×(1-0.133)=5079kN;
各楼层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计算如表6-6所示,则结构底部由水平地震作用产生的弯矩标准值为:M0=∑FiHi=138078kN·m。由此可知,A项数值最为接近。



第8题:

某10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如图所示,质量和刚度沿竖向分布比较均匀,抗震设防类别为标准设防类,抗震设防烈度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10g,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场地类别Ⅱ类。[2014年真题]



2.假定,该框架结构进行方案调整后,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T1=1.10s,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Ek=3750kN。试问,作用于该结构顶部附加水平地震作用△F10(kN),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

A. 210
B. 260
C. 370
D. 590

答案:D
解析: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第5.2.1条规定,计算过程如下:由于



根据第5.2.1条表5.2.1可得,顶部附加地震作用系数为:δn=0.08T1+0.07=0.08×1.10+0.07=0.158。根据第5.2.1条式(5.2.1-3)计算,作用于该结构顶部附加水平地震作用为:△F10=3750×0.158=593kN。由此可知,D项数值最为接近。

第9题:

假定,该框架结构进行方案调整后,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T1=1.10s,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Ek=3750kN。试问,作用于该结构顶部附加水平地震作用△F10(kN),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

A.210
B.260
C.370
D.590

答案:D
解析:

第10题:

某11层住宅,采用钢框架结构,其结构质量及刚度沿高度分布基本均匀,各层层高如图所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图}

2.假定屋盖和楼盖处重力荷载代表值均为G,与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等效的底部剪力标准值FEk=10000kN,基本自振周期T1=1.1s。试问,顶层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11Ek(kN),与下列(  )项数值最为接近。

A. 3000
B. 2400
C. 1600
D. 1400

答案:A
解析:
根据《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 99—98)第4.3.4条式(4.3.4-4)计算,顶部附加地震作用系数为:



根据第4.3.4条式(4.3.4-3)计算,顶部附加地震作用为:ΔFn=δnFEk=0.15989×10000=1598.9kN;则顶层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为:



由此可知,A项数值最为接近。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