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垃圾填埋场在2000年向第一填埋单元填埋垃圾共20万吨,200

题目

某垃圾填埋场在2000年向第一填埋单元填埋垃圾共20万吨,2001年转入第二填埋单元填埋,共填埋垃圾25万吨,2002年又转入第三填埋单元填埋,共填埋垃圾30万吨。2003年准备对已填垃圾的三个单元实施填埋气体导排和处理。在项目实施前对第一单元进行了全面抽气试验(气体收集井及盲沟已在填埋过程中设置),得到的稳定抽气量是200立方米/小时,经测算,该填埋场的垃圾最大理论产气量为103立方米/吨(标准状态下),已知抽气试验是在一个大气压,环境温度为25℃时进行的。假设产气速率常数k为0.108,则2004年三个填埋单元的产气量为()

  • A、630m3/h
  • B、701m3/h
  • C、583m3/h
  • D、534m3/h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下列检测垃圾填埋场防渗效果的方法中,错误的是()

A、在填埋垃圾之前的填埋场影响区域内打水质观测井
B、设两层排水系统时,从提升泵井中抽取水样
C、在垃圾填埋区内打水质观测井
D、填埋垃圾前后从水质观测井中抽取水样进行比较

答案:C
解析:
为确保防渗层完好无损和有效地检测渗漏,必须在每层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垃圾卫生填埋场建成后需验证防渗系统效果。通常在填埋场的影响范围内设置一定数量的水质检测井。

第2题:

某生活垃圾填埋场,平均日处置垃圾量为1500t/d,使用年限为20年,填埋垃圾密度为1t/m3,覆土占填埋场容积的10%,填埋高度为30m,垃圾沉降系数为1.5,填埋堆积系数为0.5,占地面积利用系数为0.85,则填埋场规划占地面积应为(  )。

A.约629804m2
B.约120000m2
C.约110000m2
D.约100000m2

答案:A
解析:

第3题:

下列检测垃圾填埋场防渗效果的方法中,错误的是 ()
A.在填埋垃圾之前的填埋场影响区域内打水质观测井
B.设两层排水系统时,从提升泵井中抽取水样
C.在垃圾填埋区内打水质观测井
D.填埋垃圾前后从水质观测井中抽取水样进行比较


答案:C
解析:
为有效检测防渗效果,目前采用的检验方法是,在填埋场区影响区域内打水质观测井,提敢地下水样,利用未被污染的水样与有可能被污染的水样进行比较的方法,对防渗效果的有效性进行检验。即:在填埋垃圾之前的填埋场影响区域内,按设计或有关管理部门的安排,打若干水质观测井。若设双层排水系统时,可随时从提升泵并中抽出地下水的水样,进行分析比较。

第4题:

《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适用于()。

  • A、生活垃圾填埋处置场所
  • B、生活垃圾填埋处置场所和无害的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场所
  • C、生活垃圾中转站
  • D、生活垃圾填埋处置场所和生活垃圾中转站

正确答案:A

第5题:

干垃圾要运至生活垃圾填埋场进行卫生填埋处理。


正确答案:正确

第6题:

(2011年真题)下列检测垃圾填埋场防渗效果的方法中,错误的是( )。

A.在填埋垃圾之前的填埋场影响区域内打水质观测井
B.设两层排水系统时,从提升泵井中抽取水样
C.在垃圾填埋区内打水质观测井
D.填埋垃圾前后从水质观测井中抽取水样进行比较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垃圾填埋场防渗效果的检测。检验垃圾填埋区防渗效果,很难用收集的实际渗沥液的数量与估算数量进行对比,来检验是否渗漏,更不能在填埋区内打水质观测井,采集水样进行分析,检验是否渗漏。为确保防渗层完好,当前修建生活垃圾填埋场内都不允许打水质观测井。

第7题:

垃圾填埋工艺就是将垃圾分层摊平、往返碾压、分单元填埋及覆土。一般以()填埋垃圾作为一个填埋单元。

  • A、一旬
  • B、一周
  • C、一日

正确答案:C

第8题:

据《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程技术导则》(HJ2035—2013),关于垃圾填埋场填埋气体收集与处理,说法正确的有()。

A:填埋场应设置有效的填埋气体导排设施
B:宜对所有的填埋气体进行收集和利用
C:填埋场上方甲烷气体含量应小于5%
D:填埋场应防止填埋气体在局部聚集

答案:A,C,D
解析:
宜对填埋气体进行收集和利用,难以回收和无利用价值时宜将其导出处理后排放。

第9题:

乡镇和农村生活垃圾采取()。

  • A、分散收集、集中清运、集中处置
  • B、村收集,镇统一填埋
  • C、农村生活垃圾就近填埋,乡镇生活垃圾统一到县(市)、区指定的垃圾场统一填埋

正确答案:A

第10题:

可以直接进入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处置的废物有哪些?


正确答案: (1)有环境卫生机构收集或者自行收集的混合生活垃圾,以及企事业单位产生的办公废物。
(2)生活垃圾焚烧炉渣(不包括焚烧飞灰)。
(3)生活垃圾堆肥处理产生的固态残余物。
(4)服装加工、食品加工以及其他城市生活服务行业产生的性质与生活垃圾相近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