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选择若干个测试用例,运行被测程序,使得程序中的每个可执行语

题目

()是选择若干个测试用例,运行被测程序,使得程序中的每个可执行语句至少执行一次。

  • A、条件覆盖
  • B、组合覆盖
  • C、判定覆盖
  • D、语句覆盖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设计若干个测试用例,运行被测程序,使程序中每个判断的每个分支都至少执行一次,这样的用例设计标准就是条件覆盖。()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错误

第2题:

运行被测程序的方法称为 动态 测试。


参考答案:动态

第3题:

程序员在编程时将程序划分为若干个关联的模块。第一个模块在单元测试中没有发现缺陷,程序员接着开发第二个模块。第二个模块在单元测试中有若干个缺陷被确认。对第二个模块实施了缺陷修复后,()符合软件测试的基本原则。

A.用更多的测试用例测试模块一;模块二暂时不需再测,等到开发了更多模块后再测。

B.用更多的测试用例测试模块二;模块一暂时不需再测,等到开发了更多模块后再测

C.再测试模块一和模块二,用更多的测试用例测试模块一

D.再测试模块一和模块二,用更多的测试用例测试模块二


参考答案:D
模块一和模块二是相互关联的模块,当修复了模块二存在的缺陷后,可能会对模块一产生影响,所以要对模块一和模块二都进行测试。模块二是修改了的模块,应用更多的测试用例进行测试。选项D正确。

第4题:

关于白盒法覆盖程度的论述中正确的是(6)。

A.语句覆盖:选择测试用例使程序中每条语句至多被执行一次

B.判定覆盖:选择测试用例使程序中每个判定至少都获得一次“真”值和一次“假”值

C.条件覆盖:选择测试用例使每个条件都满足

D.条件组合覆盖:将所有的判定条件都组合起来执行


正确答案:B
解析:白盒测试是结构测试,所以被测对象基本上是源程序,以程序内部逻辑为基础设计测试用例。使用白盒技术,要尽可能覆盖最多的路径,当程序内部存在判定时,就要考虑逻辑覆盖。1.语句覆盖:就是要设计足够多的测试用例(也就是输入的数据),使被测程序中每个语句至少执行一次。在这里,重点在于每个语句即每个语句都要被执行过。设计时要记住这一点。2.判定覆盖:指设计足够的测试用例,使得程序中每个判定表达式至少获得一次“真”值和“假”值,从而使程序的每一个分支至少都通过一次,因此判定覆盖又称为“分支覆盖”。3.条件覆盖:是指设计足够的测试用例,使得判定表达式中每个条件的各种可能的值至少出现一次。4.条件组合覆盖:是指设计足够的测试用例,使得每个判定表达式中条件的各种或能的值的组合都至少出现一次。这就是前面两个覆盖的组合。

第5题:

( )是测试阶段的关键技术问题。

A、设计测试用例

B、执行被测程序

C、分析执行结果

D、发现结果的错误


参考答案:A

第6题:

设计若干个测试用例,通过运行被测程序来运行这些测试用例,使得每一个可执行语句至少要执行一次,即可以完成一个“语句覆盖”的覆盖标准的测试。()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正确

第7题:

( )是选择足够的测试用例,使得程序中每个判定的条件获得各种可能的结果。

A语句覆盖

B判定覆盖

C条件覆盖

D条件组合覆盖


正确答案:C

第8题:

● 程序员在编程时将程序划分为若干个关联的模块。第一个模块在单元测试中没有发现缺陷,程序员接着开发第二个模块。第二个模块在单元测试中有若干个缺陷被确认。对第二个模块实施了缺陷修复后,(8)符合软件测试的基本原则。

(8)

A.用更多的测试用例测试模块一;模块二暂时不需再测,等到开发了更多模块后再测。

B.用更多的测试用例测试模块二;模块一暂时不需再测,等到开发了更多模块后再测

C.再测试模块一和模块二,用更多的测试用例测试模块一

D.再测试模块一和模块二,用更多的测试用例测试模块二


正确答案:D
试题(8)分析
软件测试的几个基本原则包括:
(1) 软件开发人员即程序员应当避免测试自己的程序。不管是程序员还是开发小组都应当避免测试自己的程序或者本组开发的功能模块;
(2) 应尽早地和不断地进行软件测试,软件修改后要及时进行回归测试;
(3) 对测试用例要有正确的态度:第一,测试用例应当由测试输入数据和预期输出结果这两部分组成;第二,在设计测试用例时,不仅要考虑合理的输入条件,更要注意不合理的输入条件。
(4) 要充分注意软件测试中的群集现象,也可以认为是“80-20原则”。不要以为发现几个错误并且解决这些问题之后,就不需要测试了。反而这里是错误群集的地方,对这段程序要重点测试,以提高测试投资的效益。
(5) 严格执行测试计划,排除测试的随意性,以避免发生疏漏或者重复无效的工作。
(6) 应当对每一个测试结果进行全面检查。一定要全面地、仔细地检查测试结果,但常常被人们忽略,导致许多错误被遗漏。
(7) 妥善保存测试用例、测试计划、测试报告和最终分析报告,以备回归测试及维护之用。
综上所述,选项A和B不符合第(2)条基本原则,由于模块一和模块二是相互关联的模块,修改其中任意一个模块后都要对两个模块进行再测试;选项C不符合第(4)条基本原则,模块二中发现的错误比模块一多,因此模块二应该是再测试的重点。选项D最符合题意,因此应选D。
参考答案
(8)D

第9题:

● 某程序由相互关联的模块组成,测试人员按照测试需求对该程序进行了测试。出于修复缺陷的目的,程序中的某个旧模块被变更为一个新模块。关于后续测试,(10)是不正确的。

(10)

A.测试人员必须设计新的测试用例集,用来测试新模块

B.测试人员必须设计新的测试用例集,用来测试模块的变更对程序其它部分的影响

C.测试人员必须运行模块变更前原有测试用例集中仍能运行的所有测试用例,用来测试程序中没有受到变更影响的部分

D.测试人员必须从模块变更前的原有测试用例集中排除所有不再适用的测试用例,增加新设计的测试用例,构成模块变更后程序的测试用例集


正确答案:C

试题(10)分析

回归测试是指修改了旧代码后,重新进行测试以确认修改没有引入新的错误或导致其他代码产生错误。在给定的预算和进度下,尽可能有效率地进行回归测试,需要对测试用例库进行维护并依据一定的策略选择相应的回归测试包。对测试用例库的维护通常包括删除过时的测试用例、改进不受控制的测试用例、删除冗余的测试用例、增添新的测试用例等。在软件生命周期中,即使一个得到良好维护的测试用例库也可能变得相当大,这使每次回归测试都重新运行完整的测试包变得不切实际,时间和成本约束可能阻碍运行这样一个测试,有时测试组不得不选择一个缩减的回归测试包来完成回归测试。

上述回归测试的基本概念说明,修改了旧代码之后所进行的回归测试不一定要重新运行原有测试用例集中仍能运行的所有测试用例,可以在其中选择一个缩减的回归测试包来完成回归测试,因此选项“D”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应选择D。

参考答案

10C

第10题:

请分析该程序的规则说明和被测程序的功能,采用等价类划分方法设计测试用例。


正确答案:首先分析程序的规则说明和被测程序的功能将其划分等价类并编号如下: 有效等价类输入: (1)区号:空白; (2)区号:3位数字; (3)前缀:从200~999的3位数字; (4)后缀:4位数字。 无效等价类输入: (5)区号:有非数字字符; (6)区号:少于3位数字; (7)区号:多于3位数字; (8)前缀:有非数字字符; (9)前缀:起始位为“0”; (10)前缀:少于3位数字; (11)前缀:多于3位数字; (12)后缀:有非数字字符; (13)后缀:少于4位数字; (14)后缀:多于4位数字。 根据上述等价类的划分设计测试用例如下: 有效测试用例输入如表6所示。
首先分析程序的规则说明和被测程序的功能,将其划分等价类并编号,如下: 有效等价类输入: (1)区号:空白; (2)区号:3位数字; (3)前缀:从200~999的3位数字; (4)后缀:4位数字。 无效等价类输入: (5)区号:有非数字字符; (6)区号:少于3位数字; (7)区号:多于3位数字; (8)前缀:有非数字字符; (9)前缀:起始位为“0”; (10)前缀:少于3位数字; (11)前缀:多于3位数字; (12)后缀:有非数字字符; (13)后缀:少于4位数字; (14)后缀:多于4位数字。 根据上述等价类的划分,设计测试用例如下: 有效测试用例输入,如表6所示。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