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位教师在讲授“辛亥革命”时,以孙中山为主线展开,首先出示了“时

题目

某位教师在讲授“辛亥革命”时,以孙中山为主线展开,首先出示了“时尚的中山装”,接着出示“中山装”的设计含义。衣服外的四个口袋代表“国之四维”、前襟的五粒纽扣分别表示孙中山的五权宪法学说(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监察权);左右袖口的三个纽扣则分别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和共和的理念(平等、自由、博爱);衣领为翻领封闭式,表示严谨的治国理念;衣袋上面弧形中间突出的袋盖,代表重视知识分子;背部不缝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问题: (1)结合材料分析这位教师的做法是否得当。 (2)根据材料,谈谈如何使历史与生活联系起来。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1905年至1907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和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派,分别以《民报》和以《》为主要阵地展开论战。


参考答案:新民丛报

第2题:

数据库物理设计中一项重要工作是为数据库文件建立合适的索引,以提高数据库访问效率。若数据库中存放两个关系:教师(教师编号,姓名)和课程(课程号,课程名,教师编号),为快速查出某位教师所讲授的课程,应该______。

A.在教师表上按教师编号建索引

B.在教师表上按姓名建索引

C.在课程表上按课程号建索引

D.在课程表上按教师编号建索引


正确答案:D

第3题:

某位数学教师在讲授“直角三角形”这一概念时,不仅用常见的图示◣来说明,还用◤、◢、◥等图示来说明。他在这里所运用的教学活动方式是( )。

A.实物直观

B.模象直观

C.变式

D.比较


正确答案:C
变式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

第4题:

辛亥革命失败后,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反对北洋军阀的统治,发动了哪些主要斗争?


答案:
解析:
(1)发动二次革命;(2)组织中华革命党;(3)发动护国战争;(4)发动第一次护法运动;(5)发动第二次护法运动。

第5题: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某位教师在讲授“辛亥革命”时,以孙中山为主线展开,首先出示了“时尚的中山装”,接着出示“中山装”的设计含义。衣服外的四个口袋代表“国之四维”、前襟的五粒纽扣分别表示孙中山的五权宪法学说(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监察权);左右袖口的三个纽扣则分别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和共和的理念(平等、自由、博爱);衣领为翻领封闭式,表示严谨的治国理念;衣袋上面弧形中间突出的袋盖,代表重视知识分子;背部不缝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1)结合材料分析这位教师的做法是否得当。(8分)
(2)根据材料,谈谈如何使历史与生活联系起来。(8分)


答案:
解析:
(1)这位教师以“中山装”为切人点来讲解辛亥革命,既突破了以往授课过程中关于历史人物过于死板的讲解方式.又把辛亥革命中重要的思想形象地表述出来了,非常有新意,值得肯定与借鉴。
(2)①增加趣味性。讲课过程中多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这样既能提升学生兴趣又便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②与时事联系。在讲解历史过程中,在事件与时间方面多与时事联系,贯通古今。③比较式学习。在讲述学生难以理解的历史知识时,多与学生熟知的、形象的事物进行比较说明,便于学生形成直观认识。

第6题:

教师管理的核心价值在于()。

A、以教师为本,促进教师发展

B、以教师为主体,促进教师发展

C、以教师为主导,促进教师发展

D、以教师为主线,促进教师发展


参考答案:A

第7题: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历史必修1中对辛亥革命的教学要求是:“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下面是某教师讲授《辛亥革命》一课的教学片段:
教师:1911年底.孙中山从海外回到国内。各省的代表到南京集会,推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这标志着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从此结束。孙中山堪称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人。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进行讨论,谈谈孙中山在20世纪中国社会的巨变中所起的历史作用。
学生分小组讨论5分钟,各组代表发言5分钟。最后,教师对讨论进行总结。
问题:
(1)你认为在《辛亥革命》一课中安排这样的讨论主题是否得当 请结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和课程内容体系说明理由。(10分)
(2)教师拟定课堂讨论的主题应考虑哪些主要因素 (6分)


答案:
解析:
(1)不得当。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本课的要求是:“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该教师的讨论主题“谈谈孙中山在20世纪中国社会的巨变中所起的历史作用”是围绕孙中山个人的影响进行的小组讨论。不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从课程内容体系来看,孙中山个人的历史作用并非该课内容的重难点部分。不应该选为讨论主题。
(2)从主题自身的内容考虑:
①注意主题内容的综合性;
②加强主题知识的横向联系,即学科联系;
③注意主题的目标性,要符合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和课程内容体系,能够完成课堂目标。
从学生角度考虑:
①注意主题的多角度和新颖性,使学生对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从各个角度、种种联系中进行分析、比较和辨别,捕捉其规律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②主题的难度要适合学生能力,既能引发学生思考,又要保证学生认真思考后能够解决这一主题。

第8题:

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反复阐述了“科技兴国”的观点。()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正确

第9题:

教师在讲授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挑选了三首乐曲,让学生,根据语境选择一首,这种教学方法是(  )

A、讨论法
B、讲授法
C、演示法
D、练习法

答案:C
解析:
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第10题:

()首先使用了“辛亥革命”这一称呼。

  • A、黄兴
  • B、袁世凯
  • C、孙中山
  • D、蒋介石

正确答案:C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