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记载:“687年,或诬告(宰相)祎之,„R

题目

史料记载:“687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人名)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刘祎之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主要是因为它违反了()

  • A、诏令须经起草和审议的程序
  • B、诏令须由枢密院负责的规定
  •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史料记载:“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这一诏书颁布的时期是()。


A.东汉

B.西晋

C.北魏

D.北周

答案:C
解析:
材料“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中的关键信息在于。迁洛—不得还北—代人南迁”等,暗示这条材料说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迁都洛阳一事。

第2题:

反映我国原始社会最终被奴隶制的国家夏朝所取代的史料是()。

  • A、《国语》中记载的“防风后至,禹杀而谬之”
  • B、《越绝书》中记载的“禹穴之时,以铜为兵”
  • C、《左传》中记载的“茫茫禹迹,划为九州”
  • D、《礼记》中记载的“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

正确答案:D

第3题:

诸葛亮《出师表》提到的宫中之官有()。

A、郭攸之

B、费祎

C、董允

D、向宠

E、姜维


参考答案:ABCD

第4题:

武则天执政时,不经三省长官而自行任命官员,被当时的宰相刘神祎之批评:“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凤阁鸾台”指的是()。

  • A、尚书省与中书省
  • B、中书省与门下省
  • C、门下省与尚书省
  • D、尚书省与吏部

正确答案:B

第5题:

秦朝设郡的数目,《史记》记载是36郡。后世学者根据其他史料记载又有46郡等说法。新近出土的秦简,进一步印证了秦郡设置的数目前后是有变化的。这说明()

  • A、《史记》和出土秦简都是第一手资料
  • B、出土秦简的史料价值高于文献记载
  • C、考古资料通常可以验证或补充文献记载
  • D、新近出土文物史料价值高于以前出土文物

正确答案:C

第6题:

从唐宪宗到懿宗共有宰相133位,其中有104位(约占百分之八十)宰相是()出身。

  • A、贫民
  • B、进士(相当于或略高于博士)
  • C、皇亲国戚

正确答案:B

第7题:

据钱穆《国史大纲》记载:“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由此可知当时()

  • A、相权不断被削弱,皇权得以强化
  • B、君权不断被削弱,相权得以强化
  • C、地方权力削弱,中央权力加强
  • D、相权对君权有制约作用

正确答案:D

第8题:

明代史馆共分为十馆,其中东面四馆主编纂史料,西面六馆主修纂史书。洪武元年(1368)十二月,明太祖就命宋濂、王祎为总裁,李善长为监修,编撰()。


参考答案:元史

第9题:

反映我国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的史料是()

  • A、《国语》中记载的“防风后至,禹杀而戮之”
  • B、《越绝书》中记载的“禹穴之时,以铜为兵”
  • C、《左传》中记载的“茫茫禹迹,划为九州”
  • D、《礼记》中记载的“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

正确答案:D

第10题:

1975年.湖北云梦秦墓出土竹简一千多支,秦简中有关于《田律》《仓律》《徭律》和《戍律》的记载。这证实了下列哪一史料记载的正确性()

  • A、《汉书》“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 B、《:.史记》“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始”
  • C、《礼记》“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 D、《韩非子》“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正确答案:B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