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2014年,教育改革发展“马力十足”,各项新政不断出台,让人

题目

回首2014年,教育改革发展“马力十足”,各项新政不断出台,让人应接不暇。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如《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出台,保证随迁子女平等受教育权利;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到2020年将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国家始终把教育公平摆在突出位置。这表明()①认识具有反复性和上升性②认识推动人们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③真理性认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④对同一对象有时会产生多种正确认识

  •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B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下列因素中属于非系统风险的是()

A.工人罢工

B.新政出台

C.利率变化

D.战争爆发


参考答案:A

第2题:

简述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的措施。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 19世纪末,美国抛出“门户开放”政策,列强将中国视为可瓜分的稳定市场。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携光绪西逃,震撼了中国朝野。清政府被迫实行“新政”,改革图强,教育是其中的一部分,其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颁布新学制。1902年,在管学大臣张百熙的主持下拟定了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8月15日奏呈颁布,通称《钦定学堂章程》,因该年为壬寅年,又称壬寅学制。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中央政府的名义刺定的全国性学制系统,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性质、培养目标、入学条件、在学年限、课程设置和相互衔接关系。
壬寅学制虽经正式公布,但并未实行。第二年,即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又由张百熙、张之洞、荣庆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1904年1月颁布执行。
(2)废科举,兴学堂。科举制度一直是清末影响新式学堂发展的重大障碍,所以在制定学制的同时,就开始了如何处置科举考试的讨论。总的来看,科举制度从改革到废除共经历了改革科举内容、递减科举中额、到完全废止三个步骤。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八月,下诏乡试、会试一律停考,各省岁科考试也随即停考,至此,共实行了一千三百年的科举考试,终告废除。
(3)建立教育行政体制。随着新学制的颁布实行,教育的行政体制也发生了变化。1905年,中央成立了学部,并将原来的国子监并入学部。学部的最高长官叫尚书,1906年各省设提学使司,专管全省教育事务,设提学使一员。随后,又在府厅州县设劝学所,为各府州县的教育行政机构。劝学所设总董一人,下分若干学区,每区设劝学员,具体管理学务。
(4)制定教育宗旨。中国近代教育宗旨的正式颁布是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当时科举制度废除,学制已推行,中央学部已建立,为形式所需,由学部明定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正式宣布的教育宗旨。
此外,这一时期,因新政的实施,留学教育再掀热潮,以日本和美国为主,虽非新政的内容,但它是新政直接导致的一种后果。

第3题:

在课程设置上,基础教育改革现在更强调()。

A、学校的发展

B、人的发展

C、社会的发展


参考答案:B

第4题:

在教育改革中,只有真正把学生看成学校生存之本,把促进学生发展看成学校发展之本,才能真正让教育改革惠及每一名学生。
由此可以推出

A.只有教育改革真正惠及了每一名学生,才表明其正把学生看成学校生存之本,或者把促进学生发展看成学校发展之本
B.如果教育改革没有真正惠及每一名学生,则表明没有其正把学生看成学校生存之本,或者没有把促进学生发展看成学校发展之本
C.如果教育改革没有真正惠及每一名学生,则表明既没有真正把学生看成学校生存之本,也没有把促进学生发展看成学校发展之本
D.如果教育改革真正惠及了每一名学生,则表明既真正把学生看成学校生存之本,又把促进学生发展看成学校发展之本

答案:D
解析:
本题属于翻译推理题目。
题干逻辑关联词“只有……才”可翻译为:真正让教育改革惠及每一名学生→真正把学生看成学校生存之本且把学生发展看成学校发展之本。
A项,肯后不确定,排除;B项,真正让教育改革惠及每一名学生→真正把学生看成学校生存之本或把学生发展看成学校发展之本,与题干翻译方式不同,排除;C项,否前不确定,排除;D项,肯前必肯后,真正让教育改革惠及每一名学生→真正把学生看成学校生存之本且把学生发展看成学校发展之本,正确。
因此,选择D选项。

第5题:

在教育改革中,只有真正把学生看成学校生存之本,把促进学生发展看成学校发展之本,才能真正让教育改革惠及每一名学生。
由此可以推出:

A.只有教育改革真正惠及了每一名学生,才表明真正把学生看成学校生存之本,或者把促进学生发展看成学校发展之本
B.如果教育改革没有真正惠及每一名学生,则表明没有真正把学生看成学校生存之本,或者没有把促进学生发展看成学校发展之本
C.如果教育改革没有真正惠及每一名学生,则表明既没有真正把学生看成学校生存之本,也没有把促进学生发展看成学校发展之本
D.如果教育改革真正惠及了每一名学生,则表明既真正把学生看成学校生存之本,又把促进学生发展看成学校发展之本

答案:D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题干关联词“只有…才…”等,确定为翻译推理。
第二步,翻译题干。
教育改革真正惠及每一名学生→真正把学生看成学校生存之本且把促进学生发展看成学校发展之本
第三步,进行推理。
A项:翻译为真正把学生看成学校生存之本或把促进学生发展看成学校发展之本→教育改革真正惠及每一名学生,肯后不能得到确定结论,排除;
B项:翻译为教育改革真正惠及每一名学生→真正把学生看成学校生存之本或把促进学生发展看成学校发展之本,否前不能得到确定结论,排除;
C项:翻译为教育改革真正惠及每一名学生→真正把学生看成学校生存之本且把促进学生发展看成学校发展之本,否前不能得到确定结论,排除;
D项:翻译为教育改革真正惠及每一名学生→真正把学生看成学校生存之本且把促进学生发展看成学校发展之本,肯前必肯后,可以推出。
因此,选择D选项。

第6题:

新政策出台与旧政策终结并举的方法不能缓和政策终结带来的压力。()


参考答案:错误

第7题: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新政策和新措施,现代农业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包括( )。

A.农业与国民经济的关系进一步改进
B.农业产出增加、质量和结构优化
C.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
D.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有所降低
E.农业经营体制稳定完善

答案:A,B,C,E
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取得的进展。选项D错误,应该是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显著提高。

第8题:

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更高水平上实现(),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答案: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

第9题:

简述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的内容。


答案:
解析:
(1)颁布“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1902年,在管学大臣张百熙的主持下拟定了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8月15日奏呈颁布,通称《钦定学堂章程》因该年为壬寅年,又称壬寅学制。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中央政府的名义制定的全国性学制系统,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性质、培养目标,入学条件、在学年限、课程设置和相互衔接关系。壬寅学制虽经正式公布,但并未实行,第二年,光绪《奏定学堂章程》于1904年1月颁布执行,该学制称癸卯学制。癸卯学制纵的方面把整个学程分为三段七级,第一段为初等教育,分为蒙养院四年,初等小学五年,高等小学四年,共三级十三年;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仅设中学堂一级,五年;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分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三年,分科大学堂三年到四年,通儒院五年,共三级十一年到十二年。儿童从七岁入学,到通儒院毕业,共计二十六年。横的方面除直系各学堂外,另有师范教育及实业教育两个系统。(2)废科举,兴学堂科举制度从改革到废除共经历了改革科举内容、递减科举中额、到完全废止三个步骤。终于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八月,下诏“立停科举以广学校”。乡试、会试一律停考,各省岁科考试也随即停考,至此,共实行了一千三百年的科举考试,终告废除。(3)建立教育行政体制为保障学制的实施和兴学政策的落实,1904年政府规定专设总理学务大臣。废除科举制后,为适应形势,1905年年底批准成立统辖全国教育的中央政府主管机构——学部。与此同时,地方各级行政机构也逐步建立起来。1906年令各省设提学使司专管一省教育,长官为提学使;府、州、设劝学所管理一地教育。又制定视学规程,将全国划为12个视学区,以三年为一视学周期。由此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统一的教育行政系统。(4)确定教育宗旨中国近代教育宗旨的正式颁布是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由学部明定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5)留日高潮与“庚款兴学”这一时期因新政的实施,留学教育再掀热潮,以日本和美国为主。

第10题:

清末新政中哪一项改革对清廷政治体制撼动较大()

  • A、军事改革
  • B、教育改革
  • C、司法改革
  • D、以上都不是

正确答案:B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