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思想的提出者是()。A、孔子B、杜威C、昆体良D、思孟学派

题目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思想的提出者是()。

  • A、孔子
  • B、杜威
  • C、昆体良
  • D、思孟学派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人是()。

A.孔子

B.孟子

C.苟子

D.子思


答案:D

解析:出自《中庸》。《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

第2题:

儒家思孟学派在《礼记?中庸》中进一步提出( )的学习过程理论。
A. “博学之” B.“审问之”
C. “慎思之” D. “明辨之”
E. “笃行之”


答案:A,B,C,D,E
解析:
儒家思孟学派在《礼记?中庸》中提出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理论。

第3题:

儒家思孟学派在__________中进一步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理论。


正确答案:
《礼记·中庸》

第4题:

古罗马的昆体良在《论演说家的教育》中,提出了(  )的学习过程理论。

A、“模仿、理论、练习”
B、“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C、“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
D、“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答案:A
解析: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在《论演说家的教育》中提出了“模仿、理论、练习”的学习过程理论。

第5题: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思想的提出者是( )。

A.孔子
B.杜威
C.昆体良
D.思孟学派

答案:D
解析:
早在公元前6世纪,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丰富的教学实践基础上,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一思一行的统一过程。后来的儒家思孟学派进一步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其重点在说明学习过程。

第6题:

古罗马的昆体良在《论演说家的教育》中,提出了()的学习过程理论。
A.“模仿、理论、练习”
B.“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C.“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
D.“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答案:A
解析:
古罗马的昆体良在《论演说家的教育》中,提出了“模仿、理论、练习”的学习过程理论。

第7题:

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是孔子。()


答案:错
解析:
思孟学派在孔子的“学一思一行”的基础上形成了这样的认识。

第8题:

以下()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思想。

A、《中庸》

B、《大学》

C、《学记》

D、《管子》


参考答案:B

第9题: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出自 ()


答案:
解析:
《中庸》

第10题: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出自何处?(  )

A、《韩非子》
B、《荀子》
C、《中庸》
D、《诗经》

答案:C
解析:
《中庸》第二十章“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博学之”意在做学问首先要广泛地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同时要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审问”为第二阶段。即不耻下问.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是为“慎思”。“明辨”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辨越明的,不辨,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即是做到“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