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61岁,退休工人。 案例介绍:求助者是孤寡老人,最近一段时间经常打电话报警说自己夜间听到窗外有人密谋杀害自己并抢夺自己的巨额财产。民警经蹲守,未发现可疑人员。而在民警蹲守的同一时刻,求助者还在打电话报警说听到窗外密谋杀害她的声音。现在求助者白天不敢自己出门,说出门之后就会被街上所有的人指指点点,或者被人跟踪,那些在她家周围卖菜的、卖报纸的、收废品的人都是经过乔装改扮来监视她的人。警察怀疑求助者精神出了问题,但求助者坚持认为自己没病。在警察带领下来到咨询室。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

题目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61岁,退休工人。 案例介绍:求助者是孤寡老人,最近一段时间经常打电话报警说自己夜间听到窗外有人密谋杀害自己并抢夺自己的巨额财产。民警经蹲守,未发现可疑人员。而在民警蹲守的同一时刻,求助者还在打电话报警说听到窗外密谋杀害她的声音。现在求助者白天不敢自己出门,说出门之后就会被街上所有的人指指点点,或者被人跟踪,那些在她家周围卖菜的、卖报纸的、收废品的人都是经过乔装改扮来监视她的人。警察怀疑求助者精神出了问题,但求助者坚持认为自己没病。在警察带领下来到咨询室。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头发没有经过梳理,脸上和身上比较脏,先是用怀疑的眼光打量咨询师,感觉咨询师态度温和,便拿起桌上的笔,在一张废纸的背面写下“五千万”三个字并交给咨询师,说咨询师是个有前途的人,这五千万送给他去发展事业。警察反映求助者近来生活比较懒散,不收拾屋子。 求助者说夜间听到窗外有人密谋,属于()。

  • A、言语性幻听
  • B、非言语性幻听
  • C、功能性幻觉
  • D、思维鸣响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案例二: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29 岁,博士,某大学副教授。
案例介绍:求助者在系里举办的春节联欢会上,不知什么原因弄洒了饮料。一位老师对求助者开玩笑地说:“你心虚什么啊,手抖得这么厉害!”求助者认为别人都在看自己的笑话,就借故离开了。开学后有一次上课,校长来听课,求助者感觉手抖得很厉害,拿不住水杯。求助者认为自己手抖,多次暗暗告诉自己,不要让别人看出自己手抖。从此以后求助者很怕去人多的地方,尤其是不能在人多的场合喝水。为此以各种理由谢绝各种聚会,甚至不到公婆家吃饭。同事说她清高,婆婆似乎也有意见,丈夫很不理解。求助者感到自己出现了大问题,到多家医院做了很多检查,但没有发现器质性病变。求助者认为自己有病无法解决,而别人不能理解自己,苦恼,痛苦,情绪低落。近来没有胃口,吃不下饭,失眠,己经停了几次课,自己主动前来咨询。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的父母是公务员,对她要求很严。求助者从小做事认真,做事要做到最好,学习成绩优秀。丈夫反映求助者很较真,在手抖的问题上无事生非。

本案例中求助者出现的情绪症状包括( ) 。多选

A. 失眠
B. 认为自己有病
C. 痛苦
D. 情绪低落苦恼

答案:C,D
解析:
知识点: 心理诊断技能 /找症状
求助者认为自己有病无法解决,而别人不能理解自己,因而苦恼、痛苦,情绪低落,失眠是躯体症状。

第2题:

案例二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27岁,某公司职员。
案例介绍:求助者是家中独女,母亲希望她大学毕业后回家乡工作,但她坚持留在学校所在城市,因此与母亲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求助者认为自己的母亲很烦人,要求自己无论有事没事每天都要给家里打电话,自己不打,母亲一定会打过来。求助者认为母亲打电话的目的是絮叨与父亲的矛盾,不管自己有没有时间,说起来就没完没了。有时自己很忙,有时自己不想听,就挂掉电话,但母亲总是再打过来发一通脾气。求助者认为自己受够了,坚决不给家里打电话,逢年过节也不回家,冲动之下甚至想断绝与母亲的关系。后来母亲慢慢有所变化,但求助者内心却变得很纠结,一方面还在为母亲的事耿耿于怀,但逢年过节时又有想家。
求助者觉得自己很不幸,摊上了这样的母亲,母亲根本不关心自己,父亲也不理解自己,内心很痛苦,情绪很低落。经常感觉头痛、身体不舒服,没有胃口,失眠。没有心思谈恋爱,现在仍是单身一人。自己主动前来咨询。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的父母都是大学老师,对她学习上期望很高,求助者学习成绩优秀,好遥强,不服输。

对该求助者最可能的初步诊断是( )。单选

A. 一般心理问题
B. 严重心理问题
C. 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D. 焦虑性神经症

答案:B
解析:
知识点: 心理诊断技能 /下诊断
求助者心理问题由现实问题引发,负性情绪明显,虽然没有明显泛化,但社会功能明显受损。心理问题持续时间长,但是间断的,故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

第3题:

共用题干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27岁,某公司职员。案例介绍:求助者是家中独女,母亲希望她大学毕业后回家乡工作,但她坚持留在学校所在城市,因此与母亲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求助者认为自己的母亲很烦人,要求自己无论有事没事每天都要给家里打电话,自己不打,母亲一定会打过来。求助者认为母亲打电话的目的是絮叨与父亲的矛盾,不管自已有没有时间,说起来就没完没了。有时自己很忙,有时自己不想听,就挂掉电话,但母亲总是再打过来发一通脾气。求助者认为自己受够了,坚决不给家里打电话,逢年过节也不回家,冲动之下甚至想断绝与母亲的关系。后来母亲慢慢有所变化,但求助者内心却变得很纠结,一方面还在为母亲的事耿耿于怀,但逢年过节时又有些想家。求助者觉得自己很不幸,摊上了这样的母亲,母亲根本不关心自己,父亲也不理解自己,内心很痛苦,情绪很低落。经常感觉头痛、身体不舒服,没有胃口,失眠。没有心思谈恋爱,现在仍是单身一人。自己主动前来咨询。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的父母都是大学老师,对她学习上期望很高,求助者学习成绩优秀,好逞强,不服输。

在本案例咨询中,影响咨询效果的因素可能包括()。多选
A:咨询师的人格特征
B:求助者的认知能力
C:咨询中的咨询关系
D:求助者的人格特征

答案:B,C,D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了解求助者的既往史,寻找有价值的资料的掌握情况。在本案例中,求助者的躯体症状是头痛、身体不适,食欲差,失眠。而情绪症状是内心痛苦、情绪低落。求助者的行为表现是不愿接听母亲的电话,挂掉母亲电话。求助者并没有与父亲争吵,故选项D有误。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的掌握情况。社会功能主要针对工作、学习以及人际交往方面。在本案例中,求助者社会功能受损的表现是“坚决不给家里打电话,逢年过节也不回家”“没有心思谈恋爱,现在仍是单身一人”。选项B“经常失眠”是求助者的躯体症状,而选项D的“争强好胜”则是求助者的性格特征。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临床资料整理的掌握情况。在临床资料整理的过程中,需要对资料来源的可靠性予以说明。所谓临床资料的可靠性,是指报告临床情况的人不是求助者自身,而是其亲友或转诊的中介人,由于亲友和中介人受专业知识、职业特点的影响,使他们对问题的客观性质不能按专业要求做出评价,所以,心理咨询人员应当去伪存真地审视这类资料。若中介入是心理咨询师,其提供的某些资料很可能包括一些初步诊断性的结论,对这些结论性资料也应进一步核实,然后,在整理资料时,才能被视为可用资料。验证临床资料的可靠性时,可以采用的验证方法有:(1)补充提问,如:“这个人是怎样被他人发现的?”“你怎样发觉别人对你有这种印象的?”(2)问卷和心理测验;(3)比较同一资料的不同来源,各种来源如果都给出类似的印象,那么这一资料的可靠性就较高。在本案例中,求助者表示因不愿与母亲通电话而发生矛盾,导致母女关系不和谐。因此,咨询师需要找相关人士(例如求助者的父亲、母亲)核实上述原因。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的掌握情况。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师需要列出求助者的临床表现,而后收集各类与临床表现相关的资料,通过对比和分析以确定心理问题的关键点。所谓关键点,其内涵有二:其一,该因素是多数临床表现的原因或者与多数临床表现有内在联系;其二,该因素在个体发展中持久地存在着并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改变自身的形式,但无论形式如何改变其本身性质不变。在本案例中,引发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原因是求助者不愿与母亲通电话而发生矛盾,引发母女关系不和谐,并导致求助者社会功能受损。求助者在看待母女通话问题上,具有明显的以偏概全的不合理信念:“认为自己的母亲很烦人,要求自己无论有事没事每天都要给家里打电话”“觉得自己很不幸,摊上了这样的母亲,母亲根本不关心自己,父亲也不理解自己”。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的掌握情况。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师需要列出求助者的临床表现,而后收集各类与临床表现相关的资料,通过对比和分析以确定心理问题的关键点。在本案例中,引发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原因是求助者不愿与母亲通电话而发生矛盾,引发母女关系不和谐,并导致求助者社会功能受损。求助者在看待母女通话问题上的以偏概全的不合理看法(“认为自己的母亲很烦人,要求自己无论有事没事每天都要给家里打电话”“觉得自己很不幸,摊上了这样的母亲,母亲根本不关心自己,父亲也不理解自己”)及人格特点(“好逞强,不服输”)则是导致求助者情绪困扰的主要原因。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严重心理问题诊断的掌握情况。一般心理问题是指在近期发生的、内容尚未泛化、反应强度不太强烈的情绪问题,常能找到相应的原因,思维合乎逻辑,人格也无明显异常。而严重心理问题是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剧烈、持续时间长久、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结合本案例,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主要是由于求助者不愿与母亲通电话而发生矛盾,引发母女关系不和谐,并导致求助者社会功能受损。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持续时间较长(“逢年过节也不回家”),且心理问题的内容已充分泛化(“逢年过节也不回家,冲动之下甚至想断绝与母亲的关系”),社会功能中度受损(“坚决不给家里打电话,逢年过节也不回家”),精神痛苦程度为中重度(“内心很痛苦,情绪很低落……自己主动前来咨询”),故属于严重心理问题。由于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是由现实因素(不愿与母亲通电话)激发,且具有一定的道德色彩,故其心理冲突的性质属于常形而非变形(变形的心理冲突一般不带有明显的道德色彩,与现实处境无关且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故可以排除选项C的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和选项D的焦虑神经症。另外,该求助者有主动求治愿望,自知力完整,故亦可排除是精神病性问题。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价值中立原则的掌握情况。价值中立原则也称为价值中立态度,或非评判性观点、非指导性原则等,是指求助者和心理咨询师可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他们的价值观、生活态度、生活方式等很可能是不一样的,心理咨询师应保持价值中立,接纳求助者,不把自己的这些东西强加给求助者,不用自己的价值观改造求助者,不对求助者进行批评指责。因为心理咨询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助人活动,它需要咨询师站在求助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最大限度地去理解和接纳对方,尽量使自己保持客观、中立、理性的态度。在本案例中,对于求助者对待母亲的态度(“认为自己的母亲很烦人,要求自己无论有事没事每天都要给家里打电话”“觉得自己很不幸,摊上了这样的母亲,母亲根本不关心自己”)和做法(“有时自己不想听,就挂掉电话,但母亲总是再打过来发一通脾气。求助者认为自己受够了,坚决不给家里打电话,逢年过节也不回家,冲动之下甚至想断绝与母亲的关系”),咨询师应表现无条件的接纳和信任,并对其做法表示理解。值得一提的是,有关评判性的结论,咨询师在心理咨询中不能随意给出,在初期会谈中更不能使用。一旦说出这样的话,会谈气氛会立刻改变。因此,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应努力坚持价值中立的原则,不批评指责求助者,并主动调整自己对求助者问题的看法以及自己的情绪,这一点对心理咨询至关重要,甚至是心理咨询存在的前提条件。当然,如果咨询师无法接纳求助者时,可以转介,这本身也是对求助者的一种尊重。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的掌握情况。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师需要列出求助者的临床表现,而后收集各类与临床表现相关的资料,通过对比和分析以确定心理问题的关键点。在本案例中,引发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原因是求助者不愿与母亲通电话而发生矛盾,引发母女关系不和谐,并导致求助者社会功能受损。因此,在对求助者与母亲的关系问题上,咨询师应努力帮助求助者重建良好的母女关系,恢复求助者的社会功能。心理咨询师帮助求助者解决的问题,只能是心理问题,或由心理问题引发的行为问题或躯体症状。除此之外,咨询师不帮助求助者解决任何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因此,选项AC都违背了心理咨询的目标。选项D不符合心理咨询中“积极的”这一要素。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咨询师态度的掌握情况。心理咨询师在与求助者会谈时,只能持一种非评判性态度。非评判性态度是使求助者感到轻松的重要因素,它可以使求助者无所顾忌,从而把内心世界展现出来。心理咨询师的态度,从表情到语言都要注意,在为收集资料而进行的会谈过程中,有些评判性的结论在心理咨询中不能随意给出,在初期会谈中更不能使用。一旦说出这样的话,会谈气氛会立刻改变。如果会谈中出现心理咨询师非表明态度不可,不表明态度会谈就无法进行的情况时,心理咨询师的态度必须是中性的,可以说“你所谈的情况,从心理学角度完全可以理解”或“我十分理解你的情况(或心情)”等。表达“理解”,是最中性化的和非评判性的态度。它可以使求助者得到知己,而并非支持者或反对者。从心理学角度看,“理解”只说明心理咨询师对他的行为或情绪发生的规律性或必然性有了肯定的看法,而对其社会效应和其他后果仍是一种保留态度。所以,这种表态既不破坏会谈气氛,又对后来的帮助指导留有余地。在本案例中,咨询师对求助者应表现出接纳和信任,并对其做法表示理解。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咨询效果评估的掌握情况。心理咨询的效果可视为咨询师(咨询师本身的特征,如准确的共情、不求报偿的热情以及诚恳、丰富的理论基础知识、娴熟的咨询技巧)、求助者(如咨询动机、态度、年龄、与咨询师的匹配程度)与咨询方法(咨询师针对求助者所采用的技术与方法)三者的函数,它们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咨询效果。结合国内的研究和实践,可把使各种心理咨询方法有效的共同因素归纳如下:(1)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建立的和谐、信任的咨询关系,这是最基本的共同特点。(2)求助者的强烈求治动机、积极态度、自己探索改变的信心和自觉性。求助者原已具有的因素,如要求咨询的动机等,是影响咨询效果的最大变量。(3)有一套双方都相信的理论和方法。(4)咨询师本身的特征。咨询师应善于理解人、接纳人、尊重人、鼓励人,是乐于助人、令人信赖的人。(5)促进求助者的认知改变、情绪调节、行为改善。就本案例而言,除了求助者与咨询师能否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之外,最有可能影响咨询效果的因素集中在求助者这一方:由于求助者存在诸多不合理信念以及“好逞强,不服输”的人格特点,因此,求助者的认知能力水平(悟性水平)、自我觉察水平、行为方式、人格特征以及对心理咨询师的反应等可能会左右咨询效果。因此,答案应选BCD。

第4题:

案例二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27岁,某公司职员。
案例介绍:求助者是家中独女,母亲希望她大学毕业后回家乡工作,但她坚持留在学校所在城市,因此与母亲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求助者认为自己的母亲很烦人,要求自己无论有事没事每天都要给家里打电话,自己不打,母亲一定会打过来。求助者认为母亲打电话的目的是絮叨与父亲的矛盾,不管自己有没有时间,说起来就没完没了。有时自己很忙,有时自己不想听,就挂掉电话,但母亲总是再打过来发一通脾气。求助者认为自己受够了,坚决不给家里打电话,逢年过节也不回家,冲动之下甚至想断绝与母亲的关系。后来母亲慢慢有所变化,但求助者内心却变得很纠结,一方面还在为母亲的事耿耿于怀,但逢年过节时又有想家。
求助者觉得自己很不幸,摊上了这样的母亲,母亲根本不关心自己,父亲也不理解自己,内心很痛苦,情绪很低落。经常感觉头痛、身体不舒服,没有胃口,失眠。没有心思谈恋爱,现在仍是单身一人。自己主动前来咨询。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的父母都是大学老师,对她学习上期望很高,求助者学习成绩优秀,好遥强,不服输。

在本案例咨询中,影响咨询效果的因素可能包括( )。多选

A. 咨询师的人格特征
B. 求助者的认知能力
C. 咨询中的咨询关系
D. 求助者的人格特征

答案:A,B,C,D
解析:
知识点: 心理咨询技能 /咨询效果
咨询效果可认为咨询师、来访者、咨询方法三者的函数。求助者认知能力和人格特征,咨询师的人格特征,以及两人之间的咨询关系都是影响咨询效果的因素。

第5题:

案例二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27岁,某公司职员。
案例介绍:求助者是家中独女,母亲希望她大学毕业后回家乡工作,但她坚持留在学校所在城市,因此与母亲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求助者认为自己的母亲很烦人,要求自己无论有事没事每天都要给家里打电话,自己不打,母亲一定会打过来。求助者认为母亲打电话的目的是絮叨与父亲的矛盾,不管自己有没有时间,说起来就没完没了。有时自己很忙,有时自己不想听,就挂掉电话,但母亲总是再打过来发一通脾气。求助者认为自己受够了,坚决不给家里打电话,逢年过节也不回家,冲动之下甚至想断绝与母亲的关系。后来母亲慢慢有所变化,但求助者内心却变得很纠结,一方面还在为母亲的事耿耿于怀,但逢年过节时又有想家。
求助者觉得自己很不幸,摊上了这样的母亲,母亲根本不关心自己,父亲也不理解自己,内心很痛苦,情绪很低落。经常感觉头痛、身体不舒服,没有胃口,失眠。没有心思谈恋爱,现在仍是单身一人。自己主动前来咨询。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的父母都是大学老师,对她学习上期望很高,求助者学习成绩优秀,好遥强,不服输。

对求助者与母亲的关系问题,心理咨询师合适的做法是( )。单选

A. 促成求助者父母解决
B. 帮助求助者建立良好关系
C. 请母亲前来心理咨询
D. 鼓励求助者接纳既定现实

答案:D
解析:
知识点: 心理咨询技能 /咨询目标
求助者始终不能接纳母女关系不良这一事实,导致其心理问题很严重,咨询师应鼓励求助者接纳既定现实,此举有助于求助者缓解情绪困扰。

第6题:

案例二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27岁,某公司职员。
案例介绍:求助者是家中独女,母亲希望她大学毕业后回家乡工作,但她坚持留在学校所在城市,因此与母亲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求助者认为自己的母亲很烦人,要求自己无论有事没事每天都要给家里打电话,自己不打,母亲一定会打过来。求助者认为母亲打电话的目的是絮叨与父亲的矛盾,不管自己有没有时间,说起来就没完没了。有时自己很忙,有时自己不想听,就挂掉电话,但母亲总是再打过来发一通脾气。求助者认为自己受够了,坚决不给家里打电话,逢年过节也不回家,冲动之下甚至想断绝与母亲的关系。后来母亲慢慢有所变化,但求助者内心却变得很纠结,一方面还在为母亲的事耿耿于怀,但逢年过节时又有想家。
求助者觉得自己很不幸,摊上了这样的母亲,母亲根本不关心自己,父亲也不理解自己,内心很痛苦,情绪很低落。经常感觉头痛、身体不舒服,没有胃口,失眠。没有心思谈恋爱,现在仍是单身一人。自己主动前来咨询。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的父母都是大学老师,对她学习上期望很高,求助者学习成绩优秀,好遥强,不服输。

引发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原因包括( )。多选

A. 认为母亲不关心自己
B. 争强好胜
C. 与母亲产生激烈争吵
D. 嫌母亲烦

答案:A,B,C,D
解析:
知识点: 心理诊断技能 /识别病因
分析心理原因可以从心理、生理和社会三个层面进行。认为母亲不关心自己,嫌母亲烦都是认知原因,争强好胜是性格原因,与母亲产生激烈争吵是社会原因。

第7题:

案例二: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29 岁,博士,某大学副教授。
案例介绍:求助者在系里举办的春节联欢会上,不知什么原因弄洒了饮料。一位老师对求助者开玩笑地说:“你心虚什么啊,手抖得这么厉害!”求助者认为别人都在看自己的笑话,就借故离开了。开学后有一次上课,校长来听课,求助者感觉手抖得很厉害,拿不住水杯。求助者认为自己手抖,多次暗暗告诉自己,不要让别人看出自己手抖。从此以后求助者很怕去人多的地方,尤其是不能在人多的场合喝水。为此以各种理由谢绝各种聚会,甚至不到公婆家吃饭。同事说她清高,婆婆似乎也有意见,丈夫很不理解。求助者感到自己出现了大问题,到多家医院做了很多检查,但没有发现器质性病变。求助者认为自己有病无法解决,而别人不能理解自己,苦恼,痛苦,情绪低落。近来没有胃口,吃不下饭,失眠,己经停了几次课,自己主动前来咨询。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的父母是公务员,对她要求很严。求助者从小做事认真,做事要做到最好,学习成绩优秀。丈夫反映求助者很较真,在手抖的问题上无事生非。

对该求助者最可能的初步诊断是( )。单选

A. 一般心理问题
B. 焦虑神经症
C. 严重心理问题
D. 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答案:D
解析:
知识点: 心理诊断技能 /区分神经症
求助者因为一次手抖,而认定自己有病,并不断检查,痛苦非常。这种心理冲突不是由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引发的,不带有道德色彩,属于变形心理冲突,是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第8题:

共用题干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27岁,某公司职员。案例介绍:求助者是家中独女,母亲希望她大学毕业后回家乡工作,但她坚持留在学校所在城市,因此与母亲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求助者认为自己的母亲很烦人,要求自己无论有事没事每天都要给家里打电话,自己不打,母亲一定会打过来。求助者认为母亲打电话的目的是絮叨与父亲的矛盾,不管自已有没有时间,说起来就没完没了。有时自己很忙,有时自己不想听,就挂掉电话,但母亲总是再打过来发一通脾气。求助者认为自己受够了,坚决不给家里打电话,逢年过节也不回家,冲动之下甚至想断绝与母亲的关系。后来母亲慢慢有所变化,但求助者内心却变得很纠结,一方面还在为母亲的事耿耿于怀,但逢年过节时又有些想家。求助者觉得自己很不幸,摊上了这样的母亲,母亲根本不关心自己,父亲也不理解自己,内心很痛苦,情绪很低落。经常感觉头痛、身体不舒服,没有胃口,失眠。没有心思谈恋爱,现在仍是单身一人。自己主动前来咨询。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的父母都是大学老师,对她学习上期望很高,求助者学习成绩优秀,好逞强,不服输。

对求助者与母亲的关系问题,心理咨询师合适的做法是()。单选
A:促成求助者父母解决
B:帮助求助者建立良好关系
C:请母亲前来心理咨询
D:鼓励求助者接纳既定现实

答案:B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了解求助者的既往史,寻找有价值的资料的掌握情况。在本案例中,求助者的躯体症状是头痛、身体不适,食欲差,失眠。而情绪症状是内心痛苦、情绪低落。求助者的行为表现是不愿接听母亲的电话,挂掉母亲电话。求助者并没有与父亲争吵,故选项D有误。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的掌握情况。社会功能主要针对工作、学习以及人际交往方面。在本案例中,求助者社会功能受损的表现是“坚决不给家里打电话,逢年过节也不回家”“没有心思谈恋爱,现在仍是单身一人”。选项B“经常失眠”是求助者的躯体症状,而选项D的“争强好胜”则是求助者的性格特征。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临床资料整理的掌握情况。在临床资料整理的过程中,需要对资料来源的可靠性予以说明。所谓临床资料的可靠性,是指报告临床情况的人不是求助者自身,而是其亲友或转诊的中介人,由于亲友和中介人受专业知识、职业特点的影响,使他们对问题的客观性质不能按专业要求做出评价,所以,心理咨询人员应当去伪存真地审视这类资料。若中介入是心理咨询师,其提供的某些资料很可能包括一些初步诊断性的结论,对这些结论性资料也应进一步核实,然后,在整理资料时,才能被视为可用资料。验证临床资料的可靠性时,可以采用的验证方法有:(1)补充提问,如:“这个人是怎样被他人发现的?”“你怎样发觉别人对你有这种印象的?”(2)问卷和心理测验;(3)比较同一资料的不同来源,各种来源如果都给出类似的印象,那么这一资料的可靠性就较高。在本案例中,求助者表示因不愿与母亲通电话而发生矛盾,导致母女关系不和谐。因此,咨询师需要找相关人士(例如求助者的父亲、母亲)核实上述原因。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的掌握情况。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师需要列出求助者的临床表现,而后收集各类与临床表现相关的资料,通过对比和分析以确定心理问题的关键点。所谓关键点,其内涵有二:其一,该因素是多数临床表现的原因或者与多数临床表现有内在联系;其二,该因素在个体发展中持久地存在着并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改变自身的形式,但无论形式如何改变其本身性质不变。在本案例中,引发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原因是求助者不愿与母亲通电话而发生矛盾,引发母女关系不和谐,并导致求助者社会功能受损。求助者在看待母女通话问题上,具有明显的以偏概全的不合理信念:“认为自己的母亲很烦人,要求自己无论有事没事每天都要给家里打电话”“觉得自己很不幸,摊上了这样的母亲,母亲根本不关心自己,父亲也不理解自己”。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的掌握情况。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师需要列出求助者的临床表现,而后收集各类与临床表现相关的资料,通过对比和分析以确定心理问题的关键点。在本案例中,引发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原因是求助者不愿与母亲通电话而发生矛盾,引发母女关系不和谐,并导致求助者社会功能受损。求助者在看待母女通话问题上的以偏概全的不合理看法(“认为自己的母亲很烦人,要求自己无论有事没事每天都要给家里打电话”“觉得自己很不幸,摊上了这样的母亲,母亲根本不关心自己,父亲也不理解自己”)及人格特点(“好逞强,不服输”)则是导致求助者情绪困扰的主要原因。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严重心理问题诊断的掌握情况。一般心理问题是指在近期发生的、内容尚未泛化、反应强度不太强烈的情绪问题,常能找到相应的原因,思维合乎逻辑,人格也无明显异常。而严重心理问题是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剧烈、持续时间长久、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结合本案例,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主要是由于求助者不愿与母亲通电话而发生矛盾,引发母女关系不和谐,并导致求助者社会功能受损。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持续时间较长(“逢年过节也不回家”),且心理问题的内容已充分泛化(“逢年过节也不回家,冲动之下甚至想断绝与母亲的关系”),社会功能中度受损(“坚决不给家里打电话,逢年过节也不回家”),精神痛苦程度为中重度(“内心很痛苦,情绪很低落……自己主动前来咨询”),故属于严重心理问题。由于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是由现实因素(不愿与母亲通电话)激发,且具有一定的道德色彩,故其心理冲突的性质属于常形而非变形(变形的心理冲突一般不带有明显的道德色彩,与现实处境无关且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故可以排除选项C的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和选项D的焦虑神经症。另外,该求助者有主动求治愿望,自知力完整,故亦可排除是精神病性问题。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价值中立原则的掌握情况。价值中立原则也称为价值中立态度,或非评判性观点、非指导性原则等,是指求助者和心理咨询师可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他们的价值观、生活态度、生活方式等很可能是不一样的,心理咨询师应保持价值中立,接纳求助者,不把自己的这些东西强加给求助者,不用自己的价值观改造求助者,不对求助者进行批评指责。因为心理咨询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助人活动,它需要咨询师站在求助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最大限度地去理解和接纳对方,尽量使自己保持客观、中立、理性的态度。在本案例中,对于求助者对待母亲的态度(“认为自己的母亲很烦人,要求自己无论有事没事每天都要给家里打电话”“觉得自己很不幸,摊上了这样的母亲,母亲根本不关心自己”)和做法(“有时自己不想听,就挂掉电话,但母亲总是再打过来发一通脾气。求助者认为自己受够了,坚决不给家里打电话,逢年过节也不回家,冲动之下甚至想断绝与母亲的关系”),咨询师应表现无条件的接纳和信任,并对其做法表示理解。值得一提的是,有关评判性的结论,咨询师在心理咨询中不能随意给出,在初期会谈中更不能使用。一旦说出这样的话,会谈气氛会立刻改变。因此,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应努力坚持价值中立的原则,不批评指责求助者,并主动调整自己对求助者问题的看法以及自己的情绪,这一点对心理咨询至关重要,甚至是心理咨询存在的前提条件。当然,如果咨询师无法接纳求助者时,可以转介,这本身也是对求助者的一种尊重。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的掌握情况。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师需要列出求助者的临床表现,而后收集各类与临床表现相关的资料,通过对比和分析以确定心理问题的关键点。在本案例中,引发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原因是求助者不愿与母亲通电话而发生矛盾,引发母女关系不和谐,并导致求助者社会功能受损。因此,在对求助者与母亲的关系问题上,咨询师应努力帮助求助者重建良好的母女关系,恢复求助者的社会功能。心理咨询师帮助求助者解决的问题,只能是心理问题,或由心理问题引发的行为问题或躯体症状。除此之外,咨询师不帮助求助者解决任何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因此,选项AC都违背了心理咨询的目标。选项D不符合心理咨询中“积极的”这一要素。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咨询师态度的掌握情况。心理咨询师在与求助者会谈时,只能持一种非评判性态度。非评判性态度是使求助者感到轻松的重要因素,它可以使求助者无所顾忌,从而把内心世界展现出来。心理咨询师的态度,从表情到语言都要注意,在为收集资料而进行的会谈过程中,有些评判性的结论在心理咨询中不能随意给出,在初期会谈中更不能使用。一旦说出这样的话,会谈气氛会立刻改变。如果会谈中出现心理咨询师非表明态度不可,不表明态度会谈就无法进行的情况时,心理咨询师的态度必须是中性的,可以说“你所谈的情况,从心理学角度完全可以理解”或“我十分理解你的情况(或心情)”等。表达“理解”,是最中性化的和非评判性的态度。它可以使求助者得到知己,而并非支持者或反对者。从心理学角度看,“理解”只说明心理咨询师对他的行为或情绪发生的规律性或必然性有了肯定的看法,而对其社会效应和其他后果仍是一种保留态度。所以,这种表态既不破坏会谈气氛,又对后来的帮助指导留有余地。在本案例中,咨询师对求助者应表现出接纳和信任,并对其做法表示理解。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咨询效果评估的掌握情况。心理咨询的效果可视为咨询师(咨询师本身的特征,如准确的共情、不求报偿的热情以及诚恳、丰富的理论基础知识、娴熟的咨询技巧)、求助者(如咨询动机、态度、年龄、与咨询师的匹配程度)与咨询方法(咨询师针对求助者所采用的技术与方法)三者的函数,它们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咨询效果。结合国内的研究和实践,可把使各种心理咨询方法有效的共同因素归纳如下:(1)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建立的和谐、信任的咨询关系,这是最基本的共同特点。(2)求助者的强烈求治动机、积极态度、自己探索改变的信心和自觉性。求助者原已具有的因素,如要求咨询的动机等,是影响咨询效果的最大变量。(3)有一套双方都相信的理论和方法。(4)咨询师本身的特征。咨询师应善于理解人、接纳人、尊重人、鼓励人,是乐于助人、令人信赖的人。(5)促进求助者的认知改变、情绪调节、行为改善。就本案例而言,除了求助者与咨询师能否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之外,最有可能影响咨询效果的因素集中在求助者这一方:由于求助者存在诸多不合理信念以及“好逞强,不服输”的人格特点,因此,求助者的认知能力水平(悟性水平)、自我觉察水平、行为方式、人格特征以及对心理咨询师的反应等可能会左右咨询效果。因此,答案应选BCD。

第9题:

案例二: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29 岁,博士,某大学副教授。
案例介绍:求助者在系里举办的春节联欢会上,不知什么原因弄洒了饮料。一位老师对求助者开玩笑地说:“你心虚什么啊,手抖得这么厉害!”求助者认为别人都在看自己的笑话,就借故离开了。开学后有一次上课,校长来听课,求助者感觉手抖得很厉害,拿不住水杯。求助者认为自己手抖,多次暗暗告诉自己,不要让别人看出自己手抖。从此以后求助者很怕去人多的地方,尤其是不能在人多的场合喝水。为此以各种理由谢绝各种聚会,甚至不到公婆家吃饭。同事说她清高,婆婆似乎也有意见,丈夫很不理解。求助者感到自己出现了大问题,到多家医院做了很多检查,但没有发现器质性病变。求助者认为自己有病无法解决,而别人不能理解自己,苦恼,痛苦,情绪低落。近来没有胃口,吃不下饭,失眠,己经停了几次课,自己主动前来咨询。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的父母是公务员,对她要求很严。求助者从小做事认真,做事要做到最好,学习成绩优秀。丈夫反映求助者很较真,在手抖的问题上无事生非。

本案例中,心理咨询师应该首先帮助求助者( ) 。单选

A. 矫正偏执人格
B. 缓解家庭矛盾
C. 改变错误认知
D. 改善躯体症状

答案:C
解析:
知识点: 心理咨询技能 /咨询目标
求助者存在过分概括化的认知曲解,所以心理咨询的首要目标应当是改变求助者的错误认知,进而改善其情绪和行为方面的症状。

第10题:

案例二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27岁,某公司职员。
案例介绍:求助者是家中独女,母亲希望她大学毕业后回家乡工作,但她坚持留在学校所在城市,因此与母亲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求助者认为自己的母亲很烦人,要求自己无论有事没事每天都要给家里打电话,自己不打,母亲一定会打过来。求助者认为母亲打电话的目的是絮叨与父亲的矛盾,不管自己有没有时间,说起来就没完没了。有时自己很忙,有时自己不想听,就挂掉电话,但母亲总是再打过来发一通脾气。求助者认为自己受够了,坚决不给家里打电话,逢年过节也不回家,冲动之下甚至想断绝与母亲的关系。后来母亲慢慢有所变化,但求助者内心却变得很纠结,一方面还在为母亲的事耿耿于怀,但逢年过节时又有想家。
求助者觉得自己很不幸,摊上了这样的母亲,母亲根本不关心自己,父亲也不理解自己,内心很痛苦,情绪很低落。经常感觉头痛、身体不舒服,没有胃口,失眠。没有心思谈恋爱,现在仍是单身一人。自己主动前来咨询。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的父母都是大学老师,对她学习上期望很高,求助者学习成绩优秀,好遥强,不服输。

对该求助者,心理咨询师合适的做法是( )。单选

A. 同情目前的遭遇
B. 肯定其不给家里打电话
C. 理解现实的感受
D. 肯定其与母亲激烈争吵

答案:C
解析:
知识点: 心理咨询技能 /咨询方案
咨询师应秉持中立态度,同时表达共情而不是同情。咨询师合适的做法就是既不肯定也不否定的中立性,理解求助者的现实感受。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