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有关汉传佛教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题目

下列有关汉传佛教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 A、佛为梵语音译佛陀的简称,意思是“觉悟者”
  • B、文殊菩萨的道场在安徽九华山
  • C、小乘佛教所称佛专指释迦牟尼
  • D、洛阳白马寺是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下列关于宗教的说法正确的是:

A.汉传佛教是大乘佛教
B.鸦片战争后天主教传入中国
C.伊斯兰教发源于中东以色列地区
D.道教作为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形成于西汉时期

答案:A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人文常识。
第二步,汉传佛教,是以地理位置划分的佛教派别,流传于中国、日本、朝鲜半岛等地,为北传佛教中的一支,也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发展与承传者。大乘佛教指能将无量众生度到彼岸的派别,近代,学界一般将大乘佛教专指汉传佛教。
因此,选择A选项。

第2题:

汉传佛教主要宗派有哪些?


正确答案: 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律宗、净土宗、禅宗、华严宗、密宗。

第3题:

藏族、蒙古族礼仪与其主要信奉()有关

A、大乘佛教

B、上座部佛教

C、藏传佛教

D、汉传佛教。


参考答案:C

第4题:

有些人认为所谓“中阴”,是藏传佛教独有的说法,汉传佛教中根本没有听说过。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


正确答案: 不对。佛在很多经典中都提到了今世、来世、中阴,不仅是大乘的显宗、密宗,就连小乘的《俱舍论》中,也将中阴的经过讲得非常清楚。如果你不承认中阴的存在,那也不应该承认晚上的梦境和白天的经历了。

第5题:

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有什么不同?


正确答案: (1)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都是佛教,因此,都有佛教的共同特点,如承认四法印,皈依三宝,四众弟子都按律部规定受戒,发慈悲心,抑恶扬善,以正见破除三界烦恼,追求解脱苦与苦因等等。
(2)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同属大乘佛教,因此,都有大乘佛教的共同特点。如利益众生为目的的菩提心,受分别解脱戒和菩萨戒,以六度修福慧资粮,成就佛陀色法二身,以无二正见破障,追求不同于小乘教的不住二边涅槃等等。
但也有各自的不同特点和大同中的小异。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①藏传佛教是显教菩萨乘和密教金刚乘合二为一的教派,而汉传佛教是大乘显教。唐代虽然译过一些密经,但都属下部密,而且早已绝传。有人将净土宗划为密宗,但从教义上衡量,这种观点恐怕难以成立。藏传佛教四部密法俱全,但藏传佛教独有的密法是无上密,所谓即身成佛之法也只在无上密中才有。因为下三部密中虽有多种成就的修法,但都没有幻身和光明识的修法,而即身成佛却离不开这两种双运成就。
②藏传佛教各派都以龙树中观见为主,虽然各派对中观二谛义的理解有差别,但没有一个尊唯识见者。唯识学研究只是为了从反面认识中观真理。汉传佛教早期的天台、三论、华严、禅宗等教派都持中观见,唐玄奘师出唯识宗门,故在东土弘扬法相唯识学,对唐以后的汉传佛教影响极大。现在的汉传佛教大部分是净土宗,净土宗认为:理深解微,末世断惑证理甚难,乘佛愿力,往生净土为易行之道,因此,不习中观、唯识之理,只诵经典、佛号求往生。由于这些原因,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在事理二谛的见解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别。
③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由于各自所处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和信众的生存条件、生活习俗不同,因此,在饮食起居、典章制度、塔殿佛像的造型风格、信仰习俗、信众的心理素质等众多文化内涵方面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点。
总的来说,藏传和汉传佛教之间虽然有以上这些不同点,但二者既然都是佛教,在根本教义方面没有什么不同,也就是说它们在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不同点,只表现在非本质的表面现象方面。

第6题:

简述汉传佛教的教义和戒律。
教义主要内容:汉传佛教教义的核心是“空”与“色”。“空”指人们感知到的一切事务 原本都是假象而不是实体;“色”是人们感知到的有形质的物质世界;以虚幻 为真实的俗人,受“色”的影响,就有生、老、病、死的苦恼,通过修行,才能达到超脱境界。其精髓是苦、集、灭、道四谛。戒律主要内容有:
俗家弟子终生守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初一、十五加守三戒共八戒;
低级僧侣守十戒,俗家弟子的八戒再加不受金银等两戒;
高级僧侣守具足戒,即完全充足的戒律:比丘250戒,比丘尼348戒

第7题:

小乘佛教是汉传佛教的主流。


正确答案:错误

第8题:

佛教中土化过程中,派生出众多流派。下列关于这一事实,正确的是()

A、游牧地区,有汉传的大乘佛教,也有汉传的小乘佛教

B、游牧地区,将佛像等做成了“唐卡”

C、农耕地区将经文凝练成了“六字直言”的转经筒

D、农耕地区,主要是藏传佛数,其中包括俗称的黄教、花教、黑数等教派


参考答案:B

第9题:

汉传佛教的特别戒律有哪些?


正确答案: ①道安以后僧徒皆以“释”为姓;
②素食;
③不行乞食,安居寺中修行,由寺供养;后禅宗倡农、禅兼修、僧人可务农自养;
④受菩萨戒,唐代已有烧身供养以示愿行坚固,后渐变为燃顶(即烧香疤,现已废除)。

第10题:

汉传佛教大德主张,学佛必须先从“有”,后到“空”,若不知“有”,焉知“空”?这种说法和藏传佛教的观点是否一致?


正确答案: 这种说法和藏传佛教完全一致。
起信修法的过程也是个认识的过程,认识必须从有形的现象入手逐步达到无形的本质。
“有”和“空”是一件事物的两个方面,世俗智的认识境界是事物的现象——“有”,超世智(圣智)的认识境界是物自性、法性——“空”,若不承认以世俗智确立的一切存在,轮回、解脱、因果业报、四谛、六度、根、道、果等理论将无从建立。进而,佛和佛法也就无从谈起。同时,真假二谛也是对立统一体,若无假谛的“有”,也就无从谈起真谛的“空”,悟“空”的真境是没有“有”、“空”分别见的“无戏境”。
在菩萨戒中对信念和认识条件达不到的弟子宣谈空理也是犯戒行为。原因是根基差的弟子往往会错误地理解空义而否定一切善行,反而遭到下堕的恶报。
宗喀巴在《菩提道次第广(略)论》中,把修止观放在上士道的最高修道位上。这除了有六度的先后次序和认识上的难度外,也有深恐理解空心出偏,反受其害,应待到思想成熟再开示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