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述高校的专才教育。评述高校的通才教育。

题目

评述高校的专才教育。评述高校的通才教育。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现代社会为什么要实现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结合


答案:
解析:
要实现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结合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要求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必须走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的道路
21世纪科学与技术发展的特征,对高等学校人才的培养模式与知识结构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所培养的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某类专门知识,而且还必须具备更为宽广的知识背景。只有如此,才能适应21世纪世界科学技术和整个社会的发展。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走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的道路。
(2)人的和谐发展与完整人格形成需要通才与专才教育相结合
现代高级专门人才首先应该是和谐发展、人格完整的人,其次才是所在科学领域的专家。近一个世纪以来,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人们认识、适应、掌握、发展物质世界,教学内容是一些以知识、技术为主的纯科学的东西,而忽视了让人们从人生的意义、生存的价值等根本问题上去认识和改变自己。教育纯“工具意识”以及“职业至上论”的偏颇,导致人只在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层面上去判断事物,思考问题。因此,在人的和谐发展及完整人格形成中,通才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结合是非常重要的,这种结合主要体现在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整合上。
(3)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结合是社会发展对现代人才提出的要求根据21世纪高素质、厚基础专门人才的培养规格和要求,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在办学过程中要把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结合起来,并依此确定科学的教学内容和合理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应该由“一维”、“深井型”向“二维”、“T型”转变,拓宽专业口径,在精深上不断扩大知识面。在教学中加强一些具有“平台性”知识的教学,如数学、计算机、汉语、外语等各科的教学。文科类的专业要进一步加强文史哲基础,理工科专业的物理、化学等数理基础课程的要求也要提高。同时,加强文理渗透,在科学教育中加强人文性,并提高人文教育的科学性。另外,大量开设一些学科前沿课程、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知识视野。

第2题:

我国古代的高等教育实行的是一种( )。

A.专才教育
B.英才教育
C.大众教育
D.通才教育

答案:D
解析:
在我国殷商、西周时期,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教育内容以“六艺”为主。春秋以来,儒家学派占主导地位。儒家学派倡导以“仁”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学习者重在修身。由此看来,我国古代的高等教育实行的是一种通才教育。答案为D。

第3题:

论述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结合的基本途径。


正确答案:

学科专业综合发展;
大类专业招生培养;
学分制与选课制;
产、学、研结合。

第4题:

试简要评述骑士教育各阶段及其教育内容。


答案:
解析:
骑士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 育,并无专设的教育机构,也没有专职的教育人 员。骑士教育在骑士生活和社交活动中进行,主 要目标是培养具有勇猛豪侠、忠君敬主的骑士精 神和技能的人。 骑士教育的实施分为三个阶段: (1) 家庭教育阶级(出生~7、8岁)。儿童在 家庭中受母亲的教育,教育内容是宗教知识、道 德教育和身体的养护与锻炼。 (2) 礼文教育阶段(7、8岁~14岁)。这一 阶段又称侍童教育阶段。贵族之家按其等级将 儿子送人高一级贵族的家中充当侍童,侍奉主人 和贵妇。教育内容是学习上流社会的礼节和行 为规范,有时也包括一些知识内容,如识字、拉丁 文法等,但更多的是吟诗、弈棋、唱歌、奏乐等技 艺。在此阶段,贵族子弟也开始学习赛跑、角力、 骑马、游泳和击剑,以便成为身体强壮、能征善战 的武士。 (3) 侍从教育阶段(14岁~21岁)。这一阶 段学习的重点是“骑士七技”,即骑马、游泳、投 枪、击剑、打猎、弈棋和吟诗;同时要侍奉领主和 贵妇。贵族子弟在这种教育过程中年满21岁时 要通过授职典礼,正式获得骑士称号。 骑士教育是一种典型的武夫教育,重在灌输 服从与效忠的思想观念,训练勇猛作战的诸种本 领,养成封建统治阶级的保卫者。骑士教育对文 化知识的传授并不重视,以至于目不识丁的骑士 比比皆是。

第5题: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之争,始终贯穿于高等教育发展历史的整个过程。( )


答案:对
解析:

第6题:

高等教育的“大专业模式”通常对应( )。

A.函授教育
B.通才教育
C.英才教育
D.专才教育

答案:B
解析:
“大专业模式”说明教育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符合通才教育的特点。

第7题:

1952年开始进行的中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对高等学校产生的重要影响是( )。

A.从单一走向多样
B.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C.由培养专才到培养通才
D.由培养通才到培养专才

答案:D
解析:
1952年院系调整的特点是:除保留少数文理科综合性大学外,按行业归口建立单科性高校;大力发展独立建制的工科院校,相继新设钢铁、地质、航空、矿业、水利等专门学院和专业。因此,这次的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对我国高等学校产生的重要影响是由原来的培养通才转变到了培养专才。

第8题:

结合实例,试述高校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的现实背景。


答案:
解析:
(1)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要求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必须走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的道路;
(2)人的和谐发展与完整人格形成需要通才与专才教育相结合;
(3)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结合是社会发展对现代人才提出的要求。

第9题:

试评述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梁启超是清末维新变法时期极其重要的领导人物,其教育思想大致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开民智”、“伸民权”与教育作用。针对中国当时的现状,梁启超认为国势的强弱随人民的教育程度而转移,并明确地将“开民智”与“伸民权”联系起来,为“伸民权”而“开民智”,权生于智,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专制与愚民、民主与科学的内在联系。他的“开民智”实具有科学与民主启蒙的内涵。后来梁启超觉察到“民智”和“民权”并不能画等号,教育可以培养一个人的“权利”意识,也可以培养一个人的奴隶性,因此他提出教育应该有宗旨。可见他对当时中国社会问题的剖析比较深刻,也是极为注重教育的作用。
(2)培养“新民”的教育目的。梁启超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新民,他所定义的新民必须具有新道德、新思想、新精神、新的特性和品质,诸如国家思想、权利思想、政治能力、冒险精神以及公德、私德、自由、自治、自尊、尚武、合群、生利、民气、毅力等。可以看出这种新民正是具有资产阶级政治信仰、思想观念、道德修养和适应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知识技能的新国民,因而梁启超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具有资产阶级品质的新型国民。
(3)论学制。梁启超借鉴西方心理学研究成果中的年龄与身心发展的关系理论,列出了一份《教育期区分表》,将受教育者划分为5岁以下(幼儿期——家庭教育与幼稚园期),6~13岁(儿童期——小学校期),14~21岁(少年期——中学校期),22~25岁(成人期——大学校期)四个年龄阶段,分别介绍了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在身体、智、情、意、自观力(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和基本特征。
(4)论师范教育、女子教育和儿童教育。梁启超于1896年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论师范》,这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首次以专文论述师范教育。在文章中,梁启超对新旧学堂中的教师状况进行了分析,指出当时府州县学、书院和蒙馆等传统学校的教师都是一些不通六艺、不读四史的人,更不了解西学的基本情况。中国急需普遍设立中、西学兼习的新式学堂,但不能依靠这些人,根本的解决办法是设立师范学校,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师。
重视女子教育也是梁启超维新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他在《变法通议·论女学》中,系统论述了女子教育问题,从女子自养自立、成才成德、教育子女、实施文明胎教等方面揭示了女子教育的必要性。并进一步指出接受教育是女子的天赋权利,也是男女平等的保障,中国应充分开发和利用女性这一巨大的人才资源。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论幼学》中,倡导对中国儿童教育进行改革。通过对中、西儿童教育的比较,他指出西人强调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而在中国则与之相反;西人重视理解,而在中国注重识记;西人注意直观教学,实物教学,而在中国只注重言语文字。他建议中国应从编写儿童教学用书入手对儿童教育进行改革。
总的说来,梁启超的教育思想代表的是时代发展的一种方向,他认识到封建制度的腐朽,企图以教育改变国家的命运,“开民智”进而“伸民权”,这一点具有进步意义,体现了它自身资产阶级的革命性;然而,由于时代的局限和资产阶级固有的妥协本性,粱启超无法认识到改变中国社会的根本途径,企图借封建统治阶级的力量进行改良救国,是不可能的,因而其教育主张很多不能彻底实现,但其中的意识和趋向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尤其是在教育公平、女子教育和向西方学习方面,梁启超有很多思想是值得褒奖的。

第10题:

评述实验教育学。


答案:
解析:
实验教育学是1 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关系的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梅伊曼、拉伊等。实验教育学的主要观点:(1)认为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用思辨的方法建立起来的旧教育学缺乏科学性,与实际严重脱节,不能很好地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2)强调实验教育学是以实验的方法为基础的新的独立科学,教育实验与心理实验是有差别的,心理实验是在实验室进行的,教育实验则是在教学实践和学校环境中进行的;(3)认为实验教育学必须借助相关学科,采用实验、统计、比较的方法探索研究。评价:实验教育学强调的定量研究成为20世纪教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范式,近百年来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教育科学的发展。但实验教育学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其片面强调儿童的生物性,因而过分考虑教育的自然科学化,忽视了社会因素;把实验方法推崇到极端,视之为教育研究的唯一方法,忽视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差异,以致简单地照搬自然科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