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县发生某乙类传染病疫情经正确处置后,卫生监督人员对该县疾病预防

题目

某县发生某乙类传染病疫情经正确处置后,卫生监督人员对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处置疫情中监测发现的传染病菌(毒)种的执法检查中,发现该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经县卫生局同意,对监测发现的传染病菌(毒)种作为样本进行了保存。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发生干旱灾害,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做好干旱灾害发生地区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护和卫生监督执法工作,防止干旱灾害导致()的发生。

A、地方性碘缺乏病

B、鼠疫

C、大骨节病

D、重大传染病疫情


答案:D

第2题:

依据《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中对于传染病疫情报告的有关规定,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驻京某部队医院发现法定传染病疫情的,只需向其上级军队卫生主管部门报告,再由军队卫生主管部门通报地方

B.一务工人员在A区居住,到B区某医院就诊,发现其患有法定传染病,B区医院应将其传染病报告卡寄往A区疾控中心

C.某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求其工作人员在收到无网络直报条件的单位报送的传染病报告卡后,必须于2小时内通过网络进行直报。

D.某铁路医院发现一名疑似霍乱病人,该医院只能向铁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参考答案: C

第3题:

某县卫生局在调查处理一起传染病时,发现传染源与该县某食品加工厂生产的食品有关,其应当及时向下列哪一主体通报?

A.该县人民政府

B.该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C.该县所在的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D.该县所在的上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参考答案: B

第4题:

()对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 A、各级卫生行政部门
  • B、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 C、各级人民政府
  • D、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正确答案:D

第5题:

填写传染病疫情报告卡的人员是

A.首诊医生
B.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
C.病人
D.县级以上卫生机构
E.市级卫生防疫机构

答案:A
解析:

第6题:

《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切实加强综合监督执法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卫监督发〔2013〕40号)明确传染病防治监督是对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疫情控制措施、医疗废物处置情况和医疗机构消毒隔离制度执行情况、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菌(毒)种管理情况开展日常卫生监督工作。()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答案:×

第7题: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甲、乙类传染病疫情报告时,应当立即报告

A.当地卫生行政部门

B.当地人民政府

C.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D.卫生部

E.以上都不是


正确答案:A

第8题: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与管理,涉及重点涉外机构或单位发生的疫情,由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会同卫生监督机构进行检查指导。( )


正确答案:错误

第9题:

传染性疾病疫情的现场处置


答案:
解析:
传染病的现场处置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处置的一部分,除了具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处置的一般特点外,还有它本身的特点,即三个环节的控制。
(一)传染病报告
传染病报告是现场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重要措施。
1.报告病种类别依法报告的传染病病种包括:
(1)法定报告传染病;
(2)卫生部规定的不明原因肺炎;
(3)卫生部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
(4)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
(5)其他暴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
其中,法定报告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卫生部规定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
2.责任报告人及报告时限履行传染病报告职责的机构为责任报告单位,主要是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卫生检疫机构;责任报告单位执行职务的人员为责任报告人,主要是执行职务的医护人员和检疫人员、疾病控制人员、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
依法报告的传染病,由责任报告人负责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以下简称传染病报告卡),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地区,由责任报告单位负责组织录入报告卡信息,由县(区)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审核。
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发现传染病疫情时,按规定的时限报告传染病报告卡:
(1)对甲类传染病和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患者、疑似患者和病原携带者,卫生部规定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应在2小时内完成网络直报,无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以最快方式(城市2小时、农村6小时内)报出传染病报告卡。
(2)对除按甲类管理外的乙类传染病患者、疑似患者,伤寒副伤寒、痢疾、梅毒、淋病、白喉、疟疾的病原携带者,卫生部决定列人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患者、疑似患者,省级人民政府决定列入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患者、疑似患者,应在24小时内,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录入报告。无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应在24小时内报出传染病报告卡。
(3)对丙类传染病患者、疑似患者,卫生部决定列入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患者、疑似患者,省级人民政府决定列入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患者、疑似患者,其他暴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应在24小时内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录入报告。无网络直报
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应在24小时内报出传染病报告卡。
3.报告方式有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通过网络将传染病报告卡的信息实时(在规定时限内尽快)录入到《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无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应将传染病报告卡及时报至属地有直报能力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由其代为直报。
(二)针对传染源的措施
1.患者应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患者一经诊断为传染病或可疑传染病,就应按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实行分级管理。只有尽快管理传染源,才能防止传染病在人群中的传播蔓延。
甲类传染病患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必须实施隔离治疗。必要时可请公安部门协助。
乙类传染病患者,根据病情可在医院或家中隔离,隔离通常应至临床或实验室证明患者已痊愈为止。对传染源作用不大的肾综合征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布氏菌病患者可不必隔离。
丙类传染病中的瘤型麻风患者必须经临床和微生物学检查证实痊愈才可恢复工作、学习。
传染病疑似患者必须接受医学检查、随访和隔离措施,不得拒绝。甲类传染病疑似患者必须在指定场所进行隔离观察、治疗。乙类传染病疑似患者可在医疗机构指导下治疗或隔离治疗。
2.病原携带者对病原携带者应做好登记、管理和随访至其病原体检查2~3次阴性后。在饮食、托幼和服务行业工作的病原携带者须暂时离开工作岗位,久治不愈的伤寒或病毒性肝炎病原携带者不得从事威胁性职业。艾滋病、乙型和丙型病毒性肝炎、疟疾病原携带者严禁做献血员。
3.接触者凡与传染源有过接触并有受感染可能者都应接受检疫。检疫期为最后接触日至该病的最长潜伏期。
留验:即隔离观察。甲类传染病接触者应留验,即在指定场所进行观察,限制活动范围,实施诊察、检验和治疗。
医学观察:乙类和丙类传染病接触者可正常工作、学习,但需接受体检、测量体温、病原学检查和必要的卫生处理等医学观察。
应急接种和药物预防:对潜伏期较长的传染病如麻疹可对接触者施行预防接种。此外还可采用药物预防,如服用青霉素预防猩红热,服用乙胺嘧啶或氯喹预防疟疾等。
4.动物传染源对危害大且经济价值不大的动物传染源应予彻底消灭。对危害大的病畜或野生动物应予捕杀、焚烧或深埋。对危害不大且有经济价值的病畜可予以隔离治疗。此外还要做好家畜和宠物的预防接种和检疫。
(三)针对传播途径的措施
对传染源污染的环境,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去除和杀灭病原体。肠道传染病通过粪便等污染环境,因此应加强被污染物品和周围环境的消毒;呼吸道传染病通过痰和呼出的空气污染环境,通风和空气消毒至关重要;艾滋病可通过注射器和性活动传播,因此应大力推荐使用安全套,杜绝吸毒和共用注射器;而杀虫灭鼠是防止虫媒传染病传播的有效措施。
消毒是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消除环境中致病性微生物的一种措施,包括预防性消毒和疫源地消毒两大类。
1.预防性消毒对可能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场所和物品施行消毒。如乳制品消毒、饮水消毒等。
2.疫源地消毒对现有或曾经有传染源存在的场所进行消毒。其目的是消灭传染源排出的致病性微生物。疫源地消毒分为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
随时消毒是当传染源还存在于疫源地时所进行的消毒;终末消毒是当传染源痊愈、死亡或离开后所作的一次性彻底消毒,从而完全清除传染源所播散、留下的病原微生物。只有对外界抵抗力较强的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才需要进行终末消毒,如霍乱、鼠疫、伤寒、病毒性肝炎、结核、炭疽、白喉等。对外界抵抗力较弱的疾病如水痘、流感、麻疹等一般不需要进行终末消毒。
(四)针对易感者的措施
1.免疫预防传染病的免疫预防包括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其中计划免疫是预防传染病流行的重要措施。此外,当传染病流行时,被动免疫可以为易感者提供及时的保护抗体,如注射胎盘球蛋白和丙种球蛋白预防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甲型肝炎等。高危人群应急接种可以通过提高群体免疫力来及时制止传染病大面积流行,如麻疹疫苗在感染麻疹3天内或潜伏期早期接种均可控制发病。
2.药物预防药物预防也可以作为一种应急措施来预防传染病的传播。但药物预防作用时间短、效果不巩固,易产生耐药性,因此其应用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3.个人防护疫情处理中接触传染病的医务人员和实验室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配置和使用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有可能暴露于传染病生物传播媒介的个人需穿戴防护用品如防护服、口罩、手套、护腿、鞋套等。疟疾流行区可使用个人防护蚊帐。
在传染性疾病的控制过程中,穿着防护服的目的是为现场从事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及临床急救工作人员接触潜在感染性的现场环境、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提供阻隔防护。防护服的设计除应满足穿着舒适、对颗粒物有一定的隔离效率的要求外,还应符合防水性、透湿量、抗静电性、阻燃性等方面的要求。
现场使用的防护服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医用一次性防护服技术要求》(GB19082-2003)的要求。
在现场使用防护服时,防护服内仅需穿着柔软保暖的棉织内衣即可,无需穿多套防护服。
(五)传染病暴发、流行的紧急措施
根据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在有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当地政府须立即组织力量防治,报经上一级政府决定后,可采取下列紧急措施:
1.限制或停止集市、集会、影剧院演出或者其他人群聚集活动。
2.停工、停业、停课。
3.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
4.封闭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公共饮用水源。
在采用紧急措施防止传染病传播的同时,政府卫生部门、科研院所的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和微生物学家、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防疫检疫人员、各级医院的临床医务人员和社会各相关部门应立即组织开展传染病暴发调查,并实施有效的措施控制疫情,包括隔离传染源,治疗患者尤其是抢救危重患者凇验和分离病原体,采取措施消除在暴发调查过程中发现的传播途径和危险因素,如封闭可疑水源,饮水消毒,禁食可疑食物,捕杀动物传染源和应急接种等。

第10题:

()应当设立或者指定专门的部门、人员负责传染病疫情信息管理工作,及时对疫情报告进行核实、分析。

  • A、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 B、医疗机构
  • C、采供血机构
  • D、卫生监督机构

正确答案:A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