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的刑法学说和司法实践,最有可能排除某种犯罪故意的认识错误

题目

根据我国的刑法学说和司法实践,最有可能排除某种犯罪故意的认识错误的是:()

  • A、法律上的认识错误
  • B、对象认识错误
  • C、客体认识错误
  • D、手段认识错误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C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根据我国的刑法学说和司法实践,最有可能排除某种犯罪故意的认识错误是( )。

A.法律上的认识错误

B.对象认识错误

C.手段认识错误

D.客体认识错误


正确答案:D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事实认识错误的处理。法律上的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法律性质有不正确的理解。处理法律上的认识错误的总原则是:行为人的刑事责任依法判定,不因主观上的认识错误而发生变化。所以,选项A法律上的认识错误不可能排除犯罪故意。如果行为人只是对犯罪对象认识错误,但是对犯罪客体认识没有错误,则不能排除犯罪故意,对刑事责任也不能发生任何影响。所以,选项B对象认识错误也不能排除犯罪故意。手段的认识错误,不影响罪过成立,但是可能影响犯罪停止形态,即如果危害结果没有发生,行为人只负犯罪未遂的刑事责任。所以,选项C手段认识错误也不可能排除某种犯罪故意。客体认识错误,即行为人意图侵犯一种客体,而实际上侵犯了另一种客体。对于客体认识错误的案件,一般认为应当按照行为人意图侵犯的客体定罪,即依行为人主观认识的客体种类定罪。在客体认识错误的情况下,有可能排除某种犯罪故意。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第2题:

简述犯罪学与刑法学中犯罪概念的异同。


参考答案:

(1)从责任能力上看,刑法犯罪主体是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年龄和精神状态符合法律规定。犯罪人不全受其限制,既包括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刑事法律意义上的犯罪人,也包括因精神或年龄状况而不承担刑事责任的人。
(2)从行为看,刑法犯罪主体是实施犯罪行为的人。犯罪人实施的行为包括刑法规定中的犯罪,也一般违法和不良行为。
(3)从处罚原则上看,刑法犯罪主体是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人。犯罪人是应受刑罚处罚的人和应接受劳动教养及其他矫治措施的人。
(4)从追诉后果上看,刑法犯罪主体是法院生效判决有罪的人。犯罪人既包括受到国家司法机关的追诉被判决有罪的人,包括判决不承担刑事责任但是违法的人,也包括没有受到刑罚惩罚或其他方法的处理的违法犯罪人。


第3题:

根据我国刑法第14条规定的精神,我国刑法理论将犯罪故意分为()

A.预谋的故意和无预谋的故意

B.必然的故意和可能的故意

C.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D.确定的故意和不确定的故意


参考答案:C

第4题:

如果行为人认识到危害结果必然发生,则不可能成立(  )。
A.直接故意犯罪
B.间接故意犯罪
C.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
D.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


答案:B,C,D
解析:
【精解】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中对危害结果的发生都只是认识到可能发生,而不是必然发生。故选c、D项。间接故意虽然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是明知的,但是不可能是认识到危害结果的必然发生。认识到危害结果的必然发生和其放任的意志因素是矛盾的。故选B项。

第5题:

甲在从事生产经营的过程中,不知道某种行为是否违法,于是以书面形式向法院咨询,法院正式书面答复该行为合法。于是,甲实施该行为,但该行为实际上违反刑法。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由于违法性认识不是故意的认识内容,所以,甲仍然构成故意犯罪

B.甲没有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所以不成立犯罪

C.甲虽然不成立故意犯罪,但成立过失犯罪

D.甲既可能成立故意犯罪,也可能成立过失犯罪


正确答案:B
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是指行为人在实施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时,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违法的。本题中,甲不知某种行为是否违法,以书面形式向人民法院咨询,法院正式书面答复该行为合法,由此,鉴于司法权威,甲对此行为不再具有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所以不成立犯罪,答案B是正确的,当选。

第6题:

根据我国的说和司法实践,最有可能排除某种犯罪故意的认识错误是 ( )。

A.法律上的认识错误

B.对象认识错误

C.手段认识错误

D.客体认识错误


正确答案:D
解析: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任何一种犯罪,不论其表现形式如何,都要侵害一定的客体。如果某种行为没有或者不可能侵害任何客体,就不能构成犯罪。因此客体认识错误最有可能从根本上排除某种犯罪的故意。

第7题:

甲在从事生产经营的过程中,不知道加入某种添加剂的行为是否违法,于是以书面形式向法院咨询,法院正式书面答复该行为合法。于是,甲实施该行为,但该行为实际上违反《刑法》。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由于违法性认识不是故意的认识内容,所以,甲仍然构成故意犯罪

B.甲没有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所以不成立犯罪

C.甲虽然不成立故意犯罪,但成立过失犯罪

D.甲既可能成立故意犯罪,也可能成立过失犯罪


参考答案:B

第8题:

第 50 题 根据我国的刑法学说和司法实践,最有可能排除某种犯罪故意的认识错误的是:(  )

A.法律上的认识错误

B.对象认识错误

C.手段认识错误

D.客体认识错误


正确答案:D
法律上的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法律性质有不正确的理解。处理法律上的认识错误的总原则是:行为人的刑事责任依法判定,不因主观上的认识错误而发生变化。因此排除选项A。如果行为人对犯罪对象认识有错误,但是对犯罪客体认识没有错误,则对刑事责任不发生任何影响。据此,排除选项B。手段的认识错误,不影响罪过成立,但是如果危害结果没有发生,行为人只负犯罪未遂的刑事责任。据此,排除选项C。客体认识错误的,则依行为人主观认识的客体种类定罪。比如,甲认为乙包中藏有钱财实施抢劫,而乙包中实际藏有手枪,据此应当排除甲抢劫枪支罪的故意,即应当认定甲构成抢劫罪,而非抢劫枪支罪。因此,选项D应选。

第9题:

关于故意犯罪形态,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

A.故意犯罪停止形态只存在于直接故意犯罪中

B.间接故意不可能有犯罪预备、未遂、中止形态

C.对过失犯罪而言,只有犯罪成立与否的问题,没有既遂、未遂的问题

D.在犯罪预备阶段只能出现犯罪预备形态,不可能出现犯罪中止形态


正确答案:D
解析:在犯罪预备阶段既可能出现犯罪预备形态,也可能出现犯罪中止形态,D表述错误,故为正确选项。

第10题:

关于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说法错误的是

A.犯罪目的,指犯罪人希望通过实施某种犯罪行为实现某种犯罪结果的心理态度
B.间接故意和过失犯罪不存在犯罪目的
C.犯罪动机是法定或酌定的量刑情节
D.同一犯罪行为出于相同的犯罪动机

答案:D
解析:
犯罪动机,指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同一犯罪行为可能出于各种不同的犯罪动机,如杀人可能出于奸情、仇恨、图财、激愤等不同的动机;同一犯罪动机可能实施各种不同的犯罪,如仇视社会的心理可能推动人实施杀人、放火、爆炸等不同的犯罪。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