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宥之法”

题目

“三宥之法”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壹宥曰不识,再宥曰过失,三宥曰遗忘。”据此可知,“三宥”是指要宽大处理的三种情况,包括因不了解情况而导致犯罪的、因并非出于本意但过于自信而犯罪的、因疏忽大意而犯罪的,这些犯罪属于非故意犯罪,可酌情得到宽大处理。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不属于《周礼》中“三宥”的是()

A.不识

B.遗忘

C.过失

D.愚蠢


参考答案:D

第2题:

据《素问.热论》,其满三日者当用

A.泻下之法

B.泄热之法

C.发汗之法

D.涌吐之法

E.和解之法


正确答案:B

第3题:

古代园林理水之法一般分为哪三种?


正确答案:
1.一为掩.即以建筑和绿化.将曲折的池岸加以掩映.以造成池水无边的视觉效果;二为隔.印或筑堤横断水面.或隔水浮廊可渡.或架曲折的石板小桥.或涉水点以步石.以增加景深和空间层次.使水面有幽深之感;三为破.即用乱石为岸.怪石纵横.并植以细竹野藤.朱鱼翠藻.使较小水面亦似有深邃的山野风致.

第4题:

西周时期对于老幼犯罪,都可以减免刑罚,以体现“明德慎罚”,对于老幼犯罪减免刑罚的法律称为(  )。
A.三赦之法
B.三宥之法
C.三刺制度
D.五过之法


答案:A
解析:
解析:三赦是“一日幼弱,二日老耄,三日蠢愚”,凡此三者皆赦免其罪,作为矜老恤幼的一种标志,后世各朝法律都沿袭和发展了这一制度。西周的“三宥之法”即对“过失”、“弗知”和“遗忘”三种犯罪情形都可以宽宥原谅。三刺制度是司法慎重的体现。五过之法是对官吏渎职犯罪予以惩处的法律。

第5题:

西周时期“明德慎罚”思想以及“亲亲…‘尊尊”的礼治原则在定罪量刑方面直接体现为( )

A.三宥
B.三刺
C.三赦
D.“中道…‘中正”“中罚”

答案:C
解析:
《周礼》记载对于幼弱、老耄、蠢愚三种人,如果触犯法律,应当减轻,赦免其刑罚。

第6题:

对于赦罪,发假的态度是()

A.赦过,宥刑

B.不赦过,不宥刑

C.不赦过,宥刑

D.赦过,不宥刑


参考答案:A

第7题:

三宥之法指的是( )。

A.过失

B.弗知

C.遗忘

D.故意


正确答案:ABC
解析:过失、弗知和遗忘为三宥之法的三种表现。

第8题:

唐朝的“考课之法”称为( )。

A.身、言、书、判

B.八辟之法

C.四善二十七最

D.三司推事


正确答案:C
解析:考查要点是唐朝的考课制度。唐朝的考课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考核官员的品质、才能、勤劳、功过,分别等第据以升降赏罚的制度。唐朝考课的标准是“四善二十七最”,“四善”是国家对各级官吏的品行操守提出的四项共同要求: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简称为“德,慎、公、勤”。“二十七最”则是根据不同的部门职掌、不同的业务性质,分别提出的27条具体的专业要求。综上分析,C项是正确答案。“身、言、书、判”是吏部择人之法,而不是考课之法,因此,排除A项。“八辟之法”是“八议”制度的渊源,属于特权法的范畴,也是刑法原则的范畴,而不是行政立法的范畴,因此,排除B项。“三司推事”是隋唐时期大理寺、刑部、御史台会同审理重大案件的会审制度,属于司法的范畴,因此,排除D项。

第9题:

西周法律制度中的“三宥”之法指的是(  )。
A.过失
B.弗知
C.遗忘
D.故意


答案:A,B,C
解析:
【精解】过失、弗知和遗忘为三宥之法的三种表现,"宥"即宽恕、原谅之意,这是西周慎刑思想的体现。

第10题:

明朝与丘浚,海瑞齐名,并称”一鼎三足”的海南良吏是谁()

  • A、邢宥
  • B、严嵩
  • C、.戚继光

正确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