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42岁,头痛、恶心半年余,逐步加重,右侧肌力减弱,CT检查如

题目

男,42岁,头痛、恶心半年余,逐步加重,右侧肌力减弱,CT检查如图,最可能的诊断是( )

  • A、脑膜瘤
  • B、胶质瘤
  • C、转移瘤
  • D、畸胎瘤
  • E、室管膜瘤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男,38岁,因反复左侧头痛半年,加重伴呕吐3次于急诊留院。查体:浅昏迷,双侧瞳孔为左侧3mm,右侧2mm,对光反应迟钝。后侧肢体肌力4级,右侧Babieski征阳性。为明确诊断应首选的最简洁的检查方案是( )。

A.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
B.脑电图
C.头颅MRI
D.头颅X线片
E.头颅CT

答案:E
解析:
颅脑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为目前应用最广的无损伤脑成像技术,对诊断颅内肿瘤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第2题:

共用题干
患者,男性,40岁。因反复左侧头痛半年,加重伴呕吐3天于急诊留观。查体:浅昏迷,双侧瞳孔为左侧5mm,右侧3mm,对光反应迟钝。右侧肢体肌力4级,右侧Babinski征阳性。

为明确诊断应首选的最简洁的检查方法是
A: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
B:脑电图
C:头颅MRI
D:头颅X线片
E:头颅CT

答案:E
解析:
男性患者,左侧头痛伴呕吐,左瞳孔散大,右侧肢体病理征阳性、肌力下降。考虑小脑幕切迹疝,而该患者为青壮年,而无其他诱因,所以考虑为颅脑肿瘤。头颅CT是目前应用最广的无损伤脑成像技术,对诊断颅内肿瘤有很高的应用价值。CT诊断颅内肿瘤主要通过直接征象即肿瘤组织形成的异常密度区及间接征象即脑室脑池的变形移位来判断。肿瘤组织密度与周围正常脑组织对比有等、低、高三种密度,低密度代表脑水肿或某些低密度病变如水瘤、上皮样囊肿等,肿瘤有出血或钙化时为高密度。三维CT的问世,使颅内病变定位诊断更加精确。

第3题:

男性,50岁,半年来间断性头痛,恶心、呕吐,进行性加重,一周来视力减退。检查,神情呆板,双眼底视乳头水肿,脑神经检查无异常,左侧肢体肌力弱,可引出病理性反射。CT显示右额后脑内低密度区。最可能的诊断

A、脑膜瘤

B、胶质瘤

C、神经鞘瘤

D、垂体腺瘤

E、髓母细胞瘤


参考答案:B

第4题:

患者男,24岁,头部外伤后头痛、恶心、呕吐入院,CT检查示颅骨线形骨折,3天后患者头痛加重,喷射性呕吐2次,昏迷。查右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左侧机体肌张力增高。

此时患者的颅内压至少高于
A.50mmHO
B.70mmHO
C.100mmHO
D.150mmHO
E.200mmHO

答案:E
解析:

1.患者有头部外伤史,颅内压增高,意识障碍,瞳孔散大,一侧肢体肌张力增高,是小脑幕切迹疝的典型表现。
2.患者有颅内压增高的体征,提示颅内压至少高于200mmHO。
3.患者无休克体征,不需要静脉快速补液,主要治疗是快速输入脱水剂降颅内压。

第5题:

患者,男,24岁。头部外伤后头痛、恶心、呕吐入院,CT检查示颅骨线形骨折,3天后患者头痛加重,喷射性呕吐2次,昏迷,查右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左侧肢体肌张力增高。
此时患者的颅内压至少高于()。

A.50mmH2O
B.70mmH2O
C.100mmH2O
D.150mmH2O
E.200mmH2O

答案:E
解析:
颅内压正常值为80~180mmH2O,颅内压增高是指颅内压持续高于200mmH2O。

第6题:

患者,男,38岁,因反复左侧头痛半年,加重伴呕吐3天于急诊留观。查体:浅昏迷,双侧瞳孔为左侧3mm,右侧2mm,对光反应迟钝,右侧肢体肌力4级,右侧Babinski征阳性。

为明确诊断应首选的最简捷的检查方法是
A.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
B.脑电图
C.头颅MRI
D.头颅X线片
E.头颅CT

答案:E
解析:

脑膜脑炎多有感染病史,排除E。脑梗死是缺血性卒中的总称,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是脑血液供应障碍引起缺血、缺氧,导致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一般多有明确的诱因,排除A。颅内血肿形成后,其严重性在于可引起颅内压增高而导致脑疝,急性病变多见,而且血肿常与原发性脑损伤相伴发生,排除B。蛛网膜下隙出血各年龄均可发病,以青壮年多见。多在情绪激动中或用力情况下急性发生,部分患者可有反复发作头痛史,排除D。男性患者,左侧头痛伴呕吐,查体:左瞳孔散大,右侧肢体病理征阳性、肌力下降,考虑小脑幕切迹疝,该患者为青壮年,而无其他诱因,所以考虑为颅脑肿瘤。颅内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20~50岁年龄组多见。颅内肿瘤在40岁左右成年人为发病高峰期,此后随年龄增长发病率下降。老年患者胶质细胞瘤及脑转移瘤多见。男性患者可能略多于女性。其发生部位在小脑幕上与幕下比例约为2:1。故9题选C。颅脑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目前应用最广的无损伤脑成像技术,对诊断颅内肿瘤有很高的应用价值。CT诊断颅内肿瘤主要通过直接征象即肿瘤组织形成的异常密度区及间接征象即脑室脑池的变形移位来判断,肿瘤组织密度与周围正常脑组织对比有等、低、高三种密度。低密度代表脑水肿或某些低密度病变如水瘤、上皮样囊肿等,肿瘤有出血或钙化时为高密度。CT是最快速、最方便的检查,价格也不贵,一般作为首选。而磁共振成像(MRI)、神经系统的X线检查、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脑电图都可以用于颅内肿瘤辅助诊断,但不作为首选。故10题选E。患者浅昏迷、瞳孔不等大,肢体病理征阳性、肌力下降就要考虑发生了小脑幕切迹疝。小脑幕切迹疝的临床表现:①颅内压增高的症状:表现为剧烈头痛,与进食无关的频繁的喷射性呕吐;②瞳孔改变:病初由于患侧动眼神经受刺激导致患侧瞳孔变小,对光反射迟钝,随病情进展患侧动眼神经麻痹,患侧瞳孔逐渐散大,直接和间接对光反射均消失,并有患侧上睑下垂、眼球外斜;⑧运动障碍:表现为病变对侧肢体的肌力减弱或麻痹,病理征阳性;④意识改变:浅昏迷至深昏迷;⑤生命体征紊乱。故11题选B。

第7题:

患者,男,24岁。头部外伤后头痛、恶心、呕吐入院,CT检查示颅骨线形骨折,3天后患者头痛加重,喷射性呕吐2次,昏迷,查右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左侧肢体肌张力增高。
此时患者最可能发生了()。

A.脑震荡
B.脑挫裂伤
C.脑内血肿
D.枕骨大孔疝
E.小脑幕切迹疝

答案:E
解析:
患者头部外伤后有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并有昏迷,患侧瞳孔逐渐散大,直接和间
接对光反射消失,健侧肢体肌张力增高,考虑诊断为小脑幕切迹疝。

第8题:

某男,38岁。因反复左侧头痛半年,加重伴呕吐3天于急诊留观。查体:浅昏迷,双侧瞳孔为左侧3mm,右侧2mm,对光反应迟钝。右侧肢体肌力4级,右侧Babinski征阳性。

最可能的诊断是 ( )

A.脑梗死

B.颅内血肿

C.颅脑肿瘤

D.蛛网膜下腔出血

E.脑膜脑炎


正确答案:C
患者有多年饮酒史,结合其临床症状以及B超检查,不难诊断出酒精性肝硬化。

第9题:

患者,男,24岁。头部外伤后头痛、恶心、呕吐入院,CT检查示颅骨线形骨折,3天后患者头痛加重,喷射性呕吐2次,昏迷,查右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左侧肢体肌张力增高。
目前对该患者的护理错误的是()。

A.吸氧
B.静脉快速补液
C.应用利尿剂和激素
D.静脉快速输入脱水剂
E.做好急症手术准备

答案:B
解析:
对颅内高压患者应积极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静脉快速补液会加重颅内高压,所以应严格限制液体入量,且补液速度不可过快。

第10题:

男,53岁,胸痛1月余加重2周,CT检查,最可能的诊断为( )

A右侧石棉肺胸膜斑

B右侧良性胸膜间皮瘤

C右侧恶性胸膜间皮瘤

D右侧胸膜转移瘤

E右侧胸膜弥漫增厚


C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