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休克的病人常出现高热,体温每上升1℃,可增加机体代谢10%。

题目

感染性休克的病人常出现高热,体温每上升1℃,可增加机体代谢10%。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弛张热

A.体温常持续在40℃以上,1d温差在1℃以内

B.体温常在39℃以上,1d温差在2℃以上,最低温高于正常

C.体温波动在正常与高热之间,或高热与无热交替出现

D.1d体温波动在4~5℃之间,自高热降至常温以下

E.体温逐渐上升,达高峰后又逐渐下降至低热或常温,如此反复


参考答案:B

第2题:

恶性高热病人出现突然高热,在10~分钟或数小时内体温迅速升高,有时.过43℃,造成体温上升的可能原因是


正确答案:C
恶性高热病人不包括神经系统调控体温,而是由于代谢变化引起的,其中脂肪动员增加,脂肪酸作为信号分子可以增加各种组织的解耦联蛋白,这些蛋白不影响电子传递,但是干扰磷酸化反应,不能生成ATP,电子传递过程中产生的自由能以热能形式释放,表现为机体发热。故C项符合。

第3题:

体温上升期病人常出现哪些表现?


正确答案:(1)体温上升期的表现:皮肤苍白、干燥无汗、畏寒、疲乏不适,有时伴有寒

第4题:

感染性休克病人最先出现的是()。

  • A、血压上升
  • B、心率增快
  • C、动脉血乳酸含量增加
  • D、尿量减少
  • E、体温降低

正确答案:B

第5题:

中毒性肺炎病人常出现()

  • A、感染性休克
  • B、过敏性休克
  • C、心源性休克
  • D、低血容量性休克
  • E、神经源性休克

正确答案:A

第6题:

弛张热

A.体温常持续在40℃以上,1d温差在1℃以内

B.体温常在39℃以上,1d温差在2℃以上,最低体温高于正常

C.体温波动在正常与高热之间,或高热与无热交替出现

D.1d体温波动在4~5℃之间,自高热降至常温以下

E.体温逐渐上升,达高峰后又逐渐下降至低热或常温,如此反复


参考答案:B

第7题:

简述体温上升期有哪些主要的临床特点及发热机体的物质代谢变化。
主要临床特点:
⑴寒战-发冷或恶寒:寒战是发热时机体主要产热来源,表现为骨骼肌不随意的周期性收缩,由于屈肌和伸肌同时收缩。另外,棕色脂肪组织(新生儿较多)分解和氧化,亦有明显的寒战反应。
⑵皮肤苍白及出现“鸡皮疙瘩”现象:因皮肤血管收缩、血流减少,皮肤竖毛肌收缩:主要机制为交感神经兴奋。  热代谢特点:机体减少散热,增加产热,结果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
发热时机体的物质代谢变化:发热患者的物质消耗明显增多。导致体重下降。持续发热 还可引起机体内环境紊乱。如
①蛋白质代谢-负氨平衡:发热时蛋白质大量分解,尿氮比增加2~3倍,可出现负氨平衡。蛋白质分解加强可形成大量的游离氨基酸,用于肝脏合成急性期反应蛋白。
②糖代谢-分解加强、贮备减少:发热时糖的分解代谢加强,糖原贮备减少,能量产生增加。寒战期糖的消耗更大,使乳酸产量增加。
③脂肪代谢-分解加强:发热时动员脂肪贮备,脂肪分解明显加强。
④水、电解质代谢改变:-随发热过程体温上升期,由于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导致Na+和Cl-的排泄减少。体温下降期,尿量恢复和大量出汗,引起Na+和Cl-排出增加。高温持续期的皮肤和呼吸道水分蒸发的增加及退热期的大量出汗可导致水分大量丢失,严重者可引起脱水

第8题:

中毒性肺炎病人常出现()

A.感染性休克

B.过敏性休克

C.心源性休克

D.低血容量性休克

E.神经源性休克


本题答案:A

第9题:

体温上升期与高热期病人常出现哪些表现?


正确答案: (1)体温上升期的表现:皮肤苍白、干燥无汗、畏寒、疲乏不适,有时伴有寒战;
(2)高热持续期的表现:皮肤潮红、灼热;口唇、皮肤干燥;呼吸深而快;心率加快;头痛、头晕、食欲不振、全身不适、软弱无力、尿少;严重者可出现谵妄、昏迷。

第10题:

高热可使机体新陈代谢增加,体温每升高1℃,新陈代谢将增加()

  • A、5%
  • B、10%
  • C、15%
  • D、20%
  • E、25%

正确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