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侧额叶破坏性病变不产生下列哪种临床症状()

题目

右侧额叶破坏性病变不产生下列哪种临床症状()

  • A、左侧偏瘫
  • B、双眼凝视左侧
  • C、双眼凝视右侧
  • D、左侧锥体束征
  • E、双眼凝视非瘫痪肢体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B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题干) 患者男,31岁。反复高热、颈项部疼痛20天。有慢性中耳炎病史。查体:T39℃,神志清,颈项强直,双侧眼底视盘水肿,血象偏高。头颅CT提示右侧额叶占位性病变,增强后环形强化。诊断考虑A.右侧额叶脑脓肿

B.右侧额叶胶质瘤

C.右侧额叶结核瘤

D.右侧额叶转移瘤

E.右侧额叶海绵状血管瘤

病理分期属于A.急性脑炎期

B.化脓期

C.包膜形成期

D.疤痕形成期

E.肉芽形成期

手术方式首选A.脑室腹腔分流术

B.钻孔脓腔穿刺术

C.钻孔脓腔引流术

D.开颅脓肿切除术

E.颞肌下减压术

术后抗生素的使用时间A.2周

B.3周

C.4周

D.1周

E.10周

请帮忙给出每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


问题 1 答案解析:A


问题 2 答案解析:C


问题 3 答案解析:D


问题 4 答案解析:C
本例患者为右侧额叶脑脓肿,已形成完整包膜,手术方式应首选右额开颅脑脓肿切除术,术后抗生素至少维持4~6周。

第2题:

额叶各部病变引起的症状中,下列错误的是

A、扣带回前部病变引起瞳孔扩大、脉搏徐缓、呼吸变慢

B、额叶前部损害表现为精神、情感、人格、行为和智能障碍

C、额叶后部病变引起对侧运动障碍

D、额叶底面刺激性症状引起智能障碍

E、额叶底面破坏性病变造成精神障碍、愤怒和木僵


参考答案:D

第3题:

隐性感染的特点是 ( )

A、可诱导产生Tm、Bm细胞

B、可诱导宿主产生免疫应答

C、不产生临床症状

D、可作为传染源

E、不排出病毒


参考答案:ABCD

第4题:

骨性赘生物属于下列哪种骨性病变

A.骨质破坏

B.骨质增生

C.骨质坏死

D.骨质疏松

E.骨质软化


正确答案:B

第5题:

患者男,31岁。反复高热、颈项部疼痛20天。有慢性中耳炎病史。查体:T39℃,神志清,颈项强直,双侧眼底视乳头水肿,血象偏高。头颅CT提示右侧额叶占位性病变,增强后环形强化。诊断考虑A、右侧额叶脑脓肿

B、右侧额叶胶质瘤

C、右侧额叶结核瘤

D、右侧额叶转移瘤

E、右侧额叶海绵状血管瘤

病理分期属于A、急性脑炎期

B、化脓期

C、包膜形成期

D、瘢痕形成期

E、肉芽形成期

手术方式首选A、脑室腹腔分流术

B、钻孔脓腔穿刺术

C、钻孔脓腔引流术

D、开颅脓肿切除术

E、颞肌下减压术

术后抗生素的使用时间A、2周

B、3周

C、4周

D、1周

E、10周


参考答案:问题 1 答案:A


问题 2 答案:C


问题 3 答案:D


问题 4 答案:C

第6题:

额叶病变( )。

A.失用症

B.精神运动性癫痫

C.感觉性失语

D.右侧同向性偏盲

E.精神症状


参考答案:E

第7题:

患者男,41岁。头痛3年。查体:神志清,眼底视乳头水肿。头颅CT提示右侧额叶散在低密度占位性病变。脑脊液囊虫免疫学试验阳性。临床诊断右额叶脑囊虫病,临床类型考虑为

A、癫痫型

B、脑瘤型

C、精神障碍型

D、脑膜炎型

E、颅内压增高型


参考答案:B

第8题:

患者男,41岁。头痛3年。查体:神志清,眼底视盘水肿。头颅CT提示右侧额叶散在低密度占值性病变。脑脊液囊虫免疫学试验阳性。临床诊断右额叶脑囊虫病,临床类型考虑为

A.癫痫型

B.脑瘤型

C.精神障碍型

D.脑膜炎型

E.颅内压增高型


正确答案:B
脑囊虫病的临床类型包括三大类:脑实质型(癫痫型、脑瘤型、精神障碍型)、脑室型、脑池和蛛网膜下腔型(颅内压增高型、脑膜炎型、颅神经受损型)。

第9题:

rTMS技术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具有很好的效果,下面描述错误是()。

A.精神分裂症为临床上常见精神疾病,患者有妄想、幻觉、思维障碍、行为紊乱、认知缺损等

B.研究认为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与前额叶皮质活动增强有关

C.对前额叶皮质进行高频刺激可用以改善阴性症状

D.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治疗刺激部位:左、右侧前额叶背外侧区


正确答案:B

第10题:

下列关于带菌者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体内携带有细菌但不产生临床症状的健康人

B、体内携带有细菌且产生临床症状的病人

C、体内携带有致病菌但不产生临床症状的人

D、体内携带有致病菌且产生临床症状的病人

E、以上都不是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带菌者:细菌隐性感染者、潜伏期带菌者以及病后慢性带菌者均无临床症状,却持续性或间歇性向体外排菌,称为带菌状态,处于带菌状态的个体,称为带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