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我国大中型空分设备流程技术发展历史的几个阶段为()。

题目

代表我国大中型空分设备流程技术发展历史的几个阶段为()。

  • A、铝带或石头蓄冷器切换式换热器冻结流程;
  • B、常温分子筛净化增压膨胀全低压流程;
  • C、常温分子筛净化增压膨胀流程,填料型塔体,全精馏制氩;
  • D、常温分子筛净化增压膨胀流程,液氧内压缩。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中餐烹调技术发展主要经历了哪几个历史时期?


参考答案:①萌芽时期;②形成时期;③发展时期。

第2题:

比较教育的发展历史可以分()、()、社会科学方法时代几个发展阶段。
因素分析时代;借鉴时代

第3题:

我国新闻法学研究可以分哪几个阶段?


本题答案:(1)第一阶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重点为配合起草《新闻法》对新闻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主要是新闻自由作了相当充分的论证,并对新闻法各方面的内容作了广泛探讨。
(2)第二阶段:
重点研究新闻侵权问题,特别就新闻权利同公民人格权利之间的平衡作了种种研讨,丰富了新闻侵权法
(3)第三阶段:
研究的深化和综合

第4题:

设备保养经历的历史阶段有几个?


正确答案: 事后保养、预防保养、改良保养、生产保养、保养预防、全面生产保养。

第5题:

我国汽车金融服务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具有不同的阶段特征,大致可划分为几个阶段?


正确答案: 1)起始阶段
2)发展阶段
3)竞争阶段
4)成熟阶段

第6题:

计算机数据管理技术发展经历几个阶段,各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1.人工管理阶段
a)数据面向具体应用,不共享。
b)数据不单独保存。
c)没有软件系统对数据进行管理。
d)没有文件的概念。
2.文件系统阶段
a)程序与数据分开存储,数据以“文件”形式可长期保存在外部存储器上,并可对文件进行多次查询、修改、插入和删除等操作。
b)有专门的文件系统进行数据管理,程序和数据之间通过文件系统提供存取方法进行转换。
c)数据不只对应某个应用程序,可以被重复使用。
3.数据库系统阶段
a)数据结构化
b)数据的冗余度低、共享性高、易扩充
c)数据独立性高
d)数据由数据库管理系统统一管理和控制

第7题:

软件技术发展的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它与硬件的关系如何?


正确答案: 第一阶段:高级语言阶段
特点:这一时期,编译技术代表了整个软件技术,软件工作者追求的主要目的是设计和实现在控制结构和数据结构方面表现能力强的高级语言。但在这一时期内,编译系统主要是靠手工编制,自动化程度很低。      
硬件关系:此时期计算机的硬件要求仅能用机器指令来编制可运行的程序。      
第二阶段:结构程序设计阶段
特点:在程序的正确性方面,提出了结构化程序设计思想使程序的可靠性提高了。
程序设计方法论方面,提出由顶向下法和自底向上法。使程序模块化,使问题的复杂性和人的思维统一起来了。
出现了软件生产管理。
硬件关系:磁盘问世,操作系统发展,非数值计算应用发展,通信设备完善,网络发展,集成电路发展等使软件复杂性增加产生软件危机,在此背景下发展了软件技术。
第三阶段:自动程序设计阶段
特点:向集成化、一体化发展。出现了软件开发环境。程序设计基本方法进一步改进。
硬件关系:集成电路迅速发展以及高分辨率终端的出现,为个人计算机发展提供了条件,再加上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研究的发展,使程序设计进入成熟期。

第8题:

国外比较教育的研究可分为哪几个历史阶段,各阶段的方法特征是什么以及代表人物有哪些?


参考答案:国外比较教育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世纪)是学科的倡导阶段。方法上的特征是访问与借鉴。法国的朱利安第一个提出比较教育的概念。法国的库森、美国的贺拉斯·曼等人在介绍和借鉴外国教育制度方面做了有益的工作。 本阶段比较教育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介绍外国教育经验,作为改进本国教育制度的借鉴。通过借鉴,对本国教育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当时的研究缺乏系统的科学方法,对外国的教育经验,停留在描述的水平上,没有对形成各国教育制度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作深入的分析,也没有揭示出教育规律,因此,借鉴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 第二阶段(20世纪上半叶)是学科的形成阶段,也被称为因素分析时代,方法上的特征是因素分析。英国的萨德勒、美国的康德尔、英国的汉斯、德国的施奈德是著名代表人物,他们对比较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本阶段,比较教育学已经开始从教育学分化出来,成为教育科学中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比较教育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从世界范围来看,研究的规模还不够广泛,研究方法还比较单一,研究成果还不够丰富。 第三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来)是学科的蓬勃发展阶段,方法上的特征是综合研究。美国的安德森、贝雷迪、诺亚和埃克斯坦、英国的埃德蒙·金、霍姆斯是这个阶段著名的代表人物。这个阶段,比较教育的研究规模迅速扩大,研究方法与观点多种多样,研究成果大量增加。作为一门科学,它日益受到教育学术界的瞩目,并对各国政府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教育改革的实施,产生日益广泛和深刻的影响。

第9题:

我国民主革命时期报刊言论的发展大概可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代表性人物是谁?


正确答案: 我国民主革命时期报刊言论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以政论为主的报纸评论的兴起(1874~1894年)
19世纪60年代之后一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主张改良政治,把办报作为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扩大政治影响和推动改良运动发展的重要手段,始终以政论作为主要内容。
代表人物是王韬。他于1874年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这是公开宣传变法的第一家报纸,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张以政论为主的报纸。王韬撰写的100多篇政论,表达了力主变法的政治观点,反映了我国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在政治上和经济上获得发展的愿望。王韬称得上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影响的报刊政论家。
(2)从政论向评论的演变(1894~1914年)甲午战败后,报刊评论文体也随时代变革,维新派和革命派都把报纸作为宣传政治主张的舆论工具,“时评”出现,新闻与评论相结合,新闻评论演化为独立的新闻体裁。两派的论战进一步促进了政论的发展。
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是改良派首领之一、著名报刊政论家梁启超。1896他在上海创刊《时务报》,发表大量论说,文笔犀利,思想新颖,形成“时务文体”,影响一代文风。革命派报刊言论的代表人物多为当时政坛的活跃人物,如孙中山、宋教仁、陈天华、邹容、秋瑾等。
(3)新闻评论进入了新的时期(1915~1949年)随着工人阶级的力量壮大和革命形势的发展,我国报刊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为代表的一部分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高举起“民主”、“科学”和文学革命的旗帜,向形形色色的封建教条展开了有力的冲击。
这一阶段的代表性人物很多,最为著名的是邹韬奋和张季鸾:
①邹韬奋重视报刊言论,他的《小言论》(以后为“社评”)和《读者信箱》对读者影响十分深远;
②张季鸾主持《大公报》笔政15年,写了大量的新闻评论,是20世纪20年代末至40年代初中国最著名的资产阶级政论家。

第10题:

设备管理的发展过程分哪几个阶段?


正确答案:1.事后维修阶段;
2.设备预防维修管理阶段;
3.设备系统管理阶段;
4.设备综合管理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