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入选“国家非遗”的不是端砚本身,而是端砚的制作技术?

题目

为什么入选“国家非遗”的不是端砚本身,而是端砚的制作技术?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除了端砚,肇庆市还有其它入选的“国家非遗”吗?


正确答案:没有,端砚是肇庆市唯一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

第2题:

怎样挑选端砚的形?


正确答案: 在挑选时,可以把砚安放在玻璃板上,看整个砚形砚璞是否平正,然后再看各边线条是否正直、流畅,线条越是简单,其平正就更显重要。这里要指出砚堂是不能上腊的,否则不能研磨。上腊是为了掩盖砚石的瑕疵,或者用腊来“加滑”粗糙的石质,因此上了腊就很难清楚石质的优劣,更无手感可言。
再者,上腊前需要把砚石加热,而端溪砚最忌火烤,久而久之砚石会出现裂纹,故上腊对端砚而言是不可取的。

第3题:

被称为“艺林瑰宝”的是端砚。


答案:错
解析:

第4题:

端砚为什么非常名贵?


正确答案: 端砚所以名贵,主要是因石质优良,历代都有生动的描述,如《端石考》中说“其体重而轻,质钢而柔,摩之寂寂无响,按之如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看而多姿,握之稍久,掌中水滋。盖《笔阵图》所谓浮津耀墨,无价之奇者也”。简言之,石质坚而细密,磨时无声,墨液细腻,不损笔毫,腻而不滑,故发墨较快,石质无渗水性,故墨液不易干。真正的优点也仅是这几条而已。端砚之名贵还在于有天然的美丽色彩和花纹,如青花、鱼脑冻、蕉叶白、冰改、雨过天晴、火捺、猪肝冻、玫瑰紫、金银线、金星点等。最有名的花纹是石上有一种天然彩色圆点,称做“眼”,以鸲鹆眼最名贵,绿晕数重,中有黑睛,晶莹鲜活,层次分明,甚为稀有难得。如晕圆层次模糊,称为翳眼,中无黑睛,称为盲眼,如虽有好眼而石质不佳也算不得上品。
端砚名贵的另一原因是开采不易;唐李贺有诗曰:“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宋苏东坡在一首端砚铭中说“千夫挽须,百夫运斤,篝火下缒,以出斯珍”。其实还不仅如此,据清肇庆府知事吴绳年记述,1753年,水岩洞深3000尺,至去世纪70年代末洞深500尺。说明220年才进200尺。解放后大大改进了开采条件,洞内情况依旧是“入水岩洞,即伛偻不能直立……地面坡度30度至40度,只能匍伏前进……再进50米,已在西江水平之下,积水深,需涉水而过。续进30米,即大西洞,洞深50米,可容5-6人开凿,空气稀薄,气温甚高,2人皆赤背……进出洞要缓,过急即会昏厥”。而旧时入洞“下身沿黄泥,上身受烟煤,(因洞内点灯)无不剥驳如鬼”。
下面再举一名砚为例:上海古籍书店在1982年前后,收购到一块巨形端砚,为长137公分,宽64公分,厚仅2.3公分。有红木桌架,像一张写字台。砚面平滑光洁,并有很多雀眼,名曰“鲽砚”(鲽鱼扁薄)。该砚初为清咸丰时两江总督沈秉成所有。在砚坑中这样大的砚材极少,即便有了,在一百年前,要从水岩那样洞中运出来也决非易事。加之还有许多眼,其名贵程度就可想而知,称为无价之宝,是不过分的。

第5题:

为什么称肇庆端砚为四大名砚之首?


正确答案: 端砚名列中国名砚之首,这是历史所赋予又为现实所认可的。
端砚位居我国”四大名砚”之首,有1300多年的历史,为天下文人墨客、达官贵人所喜爱和珍藏。
肇庆被称为“中国砚都”,是名符其实的。在这里,生产端砚的工厂、销售端砚的商店在随处可见,当地原住民几乎人人提起端砚都能娓娓道来许多有关端砚的故事。
肇庆市是中国第三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在肇庆几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岭南土著文化、端砚文化、宋文化、龙母文化、包公文化等等异彩纷呈。肇庆的艺术特色鲜明,尤其是以牙雕、玉雕、竹编、工艺扇具、端砚等位代表,独具浓郁的民族艺术风格和地方特色。端砚更是被誉为我国”文房四宝”之珍品,四大名砚之首。
“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佣刓抱水含满唇,暗洒苌弘冷血痕。纱帷昼暖墨花春,轻沤漂沫松麝熏。干腻薄重立脚匀,数寸光秋无日昏。圆毫促点声静新,孔观宽顽何足云。”我国唐朝著名诗人李贺所写的《杨生青花紫石砚歌》,是对端砚历史文化地位的很高评价。

第6题:

该如何鉴别端砚?


正确答案: 鉴别端砚要从石色、石声等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看石色,要鉴别是出自那个砚坑的端砚,还是要看石色。
端砚石的光泽和滋润是别的砚石不可能有的,这是端砚石的一个重要特征。当然端石的色泽也是相当复杂的,甚至同一坑洞的砚石,在不同年代开采出来的,颜色也不尽相同。
所以除了看石色之外,还要听石的声音,即用手指或木条扣砚石所发出的声音,这种“石声”也可以帮助我们鉴别端砚。
鉴别端砚的类别要有重点,最重要是懂得鉴别老坑砚石,因为老坑是端石中最名贵的砚石,也是最难开采的砚石,而出现的冒牌货却又是最多。其次是麻子坑,麻子坑也是名贵品种之一,加上洞口较多,变化较大,故亦容易给人钻空子。为此,在鉴别和鉴赏端砚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分别谈谈石色和石声。

第7题:

为什么砚工在端砚雕刻中特别注重“线”与“面”的对比?


正确答案: 端砚雕刻中“线面对比”的表现十分重要,由于存在大面积的“面”,如砚堂、砚池、砚背和砚边,在雕刻的物象中不是凹面就是凸面,制砚艺人常以“线”来将“面”连接起来。
所谓线就是在块面或物象的边缘刻上细腻的线条,明清以后这一表现手法兴盛起来,如用细腻色勒祥云的边缘,同时又刻上非常精致、准确的线条,雕刻龙须时更要一条一条地来刻划,由许多线集成须,还有大海的波浪,同样需要一组组的线去刻划。砚的四边边线也喜欢加刻这种细线,砚工称之为“起二线”,即一线是粗线,第二线是细线。
端砚的二线要刻在恰当之处,要刻得非常准确和均衡,才能使“线”与“面”产生强烈的对比,“面”显得更宽广和粗犷,“线”显得更细腻、婉转和流畅。
端砚雕刻就是利用“线”与“面”的结合来表现“动”,利用“动”与“静”、“线”与“面”达到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境界。正如著名画家李可染给“中国端砚展览”的题词:“天工人工,两臻其美。”

第8题:

端砚制作技艺是哪年入选“国家非遗”的?


正确答案:2006年5月,国务院正式公布了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其中“端砚制作技艺”入选传统手工技艺。

第9题:

为什么说鉴别端砚是件很难的事?


正确答案: 这是因为端砚名坑众多,常见的亦有十多个,开采的坑洞随着时间的伸延,有的坑洞砚石逐渐稀少,甚至枯竭,或塌方淤塞,无开采价值;还有些是新开发的坑洞,近些年在沙浦、典水、洮溪一带发现和开采出大批砚石(还未给予它们正名,只统称沙浦石);因此要准确地分辨各个坑洞的端石并不容易,历史上就有以广东恩平的茶坑石冒充端砚石的事。
清梁绍壬撰《两般秋雨盦随笔》说:“端砚之辨最难,非生长斯土悉心穷究者不能知也。”
鉴别端砚可以说是一门科学,因为要有各方面知识做基础;同时又是一门技术,因为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最好能掌握开采各坑砚石及刻制端砚技术的实践,而多年、多比较、多分析是最重要的。
鉴别不仅需要多实践,也需要有渊博的知识,否则即使是制砚名手,有时也会把砚石搞错。以端砚中的绿端来说,本来是最容易辨别的,但制砚的绿石不是只有绿端,甘肃的洮河石砚、吉林的松花石砚、宁夏的贺兰砚、安徽祁门的一种淡绿石砚、广东恩平也有一种绿石,从色泽来看它们之间非常相似,以致清初的琢砚名手金殿也错把绿端看作松花砚。
此事在清孔尚任《亨金薄》中曾记载:“慈仁寺廓下购得绿端砚,式甚古雅,质尤细润,旁镌„绿玉馆家珍‟,又刻„孟端氏‟,盖九龙山人王绂物也。宋时为玉堂新样,王介甫诗云:„玉堂新制世争传,称以蛮溪绿石镌‟,或即此耳。金殿扬辨是辽东松花江石,较绿豆端色尤旧润。殿扬琢砚名手,供奉内廷,制松花石砚甚颗,予得一小者,名曰„春波不啻‟,径寸之珠矣。”
孔尚任所提到的王绂,是明初人,当时根本没有松花石砚,金殿扬虽是内廷琢砚名手,但因对松花石砚不了解,同时对绿端及松花石的特征没有认真比较和分析,故把绿端误认为松花石砚。绿端与松花石是颇为相似的,吉林松花石在乾隆时就常被人誉为绿端石,《盛京通志》记载:“绿端石出宁古塔诸河边。”
绿端石是因产于广东端州(今肇庆)而得名,为何会弄到黑龙江宁安县的宁古塔河边?原来松花石的产地正是清祖的发祥地,所以为清王朝赏识。据《吉林通志》记述:“宁古塔为国家发祥地,犹姬周后稷始封邰,山川深阴,形势完固。”这可以说是人为造成的混淆,在鉴别端砚时亦要注意。

第10题:

“四大名砚”中列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是()。

  • A、端砚制作技艺
  • B、歙砚制作技艺
  • C、洮砚制作技艺
  • D、澄泥砚制作技艺

正确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