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的相关规定,第一代居民身份证自

题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的相关规定,第一代居民身份证自()起停止使用。

  • A、2012年12月31日
  • B、2013年1月1日
  • C、2013年1月31日
  • D、2013年12月31日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B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居民身份证法》规定,有下列( )情形之一的,公民应当出示居民身份证证明身份。

A、兵役登记

B、办理收养登记

C、购买飞机票

D、办理出国旅游手续


参考答案:ABCD

第2题:

新修订的《居民身份证法》对于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是如何规定的?


正确答案: 为防止居民身份证记载的公民个人信息被非法泄漏,新修订的《居民身份证法》规定,有关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对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居民身份证记载的公民个人信息,应当予以保密。同时,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3题:

《居民身份证法》规定人民警察查验居民身份证的程序规定()

A.依法执行任务时

B.遇到法定情形时

C.直接查验居民身份证

D.经出示执法证件


参考答案:A, B, D

第4题:

居民身份证法为什么要增加公民身份号码方面的内容?


正确答案: 1999年8月26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实行公民身份号码制度的决定》(国发[1999]15号)。根据这个《决定》的要求,自1999年10月1日起在全国建立和实行公民身份号码制度。公民身份号码是国家为每个公民从出生之日起编定的唯一的终身不变的身份代码,要在我国公民办理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权益事务方面广泛使用。公民身份号码的编制、组织实施和管理工作由公安机关负责。公民身份号码是将原来15位数字的“居民身份证编号”改为18位数字(公民身份号码是按照GB11643—1999《公民身份号码》国家标准编制,由18位数字组成:前6位为行政区划代码,第7位至14位为出生日期码,第15位至17位为顺序码,第18位为校验码)。为了适应我国新建立和实行公民身份号码制度的需要,进一步确定公民身份号码的法律地位,居民身份证法增加了有关公民身份号码的内容,并在居民身份证登记项目中用公民身份号码取代了原居民身份证编号,从而将居民身份证确定为公民身份号码的法定载体。

第5题:

居民身份证法自()起施行。

  • A、2003年6月28日
  • B、2004年1月1日
  • C、2004年7月1日

正确答案:B

第6题:

《居民身份证法》什么时候施行的?


正确答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已于2004年1月1日起施行。为认真贯彻落实好这部法律,确保全国换发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工作顺利实施,经国务院同意,决定从2004年1月起,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换发第二代居民身份证。

第7题:

居民身份证法对居民身份证的使用是如何规定的?


正确答案: 关于居民身份证的使用,原居民身份证条例只作了原则规定,即“公民在办理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权益的事务时,可以出示居民身份证,证明其身份”,在居民身份证条例实施细则中对使用身份证的18种具体情形作了规定。在对居民身份证法草案征求意见和人大常委会审议过程中,认为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居民身份证证明身份,是一个实质性问题,应该在法律中作出明确规定,又考虑到在实际生活中使用居民身份证的情况非常广泛,很难列举全,而有些情况可以不在法律中规定,或可通过其他法律、法规做出规定。因此,居民身份证法吸收居民身份证条例实施细则中有关居民身份证使用的内容,并作了必要的调整、修改,对涉及行政管理、公共安全的必须出示身份证的情形作出明确规定,对其他情形只作原则性的规定。即“公民在办理下列事务时,应当出示居民身份证,证明身份:
(一)常住户口登记项目变更;
(二)兵役登记;
(三)婚姻登记、收养登记;
(四)申请办理出境手续;
(五)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需要用居民身份证证明身份的其他情形”。
并规定“公民从事有关活动,需要证明身份的,有权使用居民身份证证明身份,有关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不得拒绝”。这一规定明确了公民本人和事务承办方使用居民身份证的情形。

第8题:

第一代居民身份证,自2013年1月1日停止使用。()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正确

第9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对照,主要修改了哪些内容?


正确答案: 这次修改的主要内容是:
(一)将法律名称《条例》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因补充、调整内容较多,共分五章,二十二条;
(二)根据《国务院关于实行公民身份号码制度的决定》(国发[1999]15号),通过立法建立和实行公民身份号码制度,增加了有关公民身份号码的内容,依法做好有关号码编制、管理和推广使用工作;
(三)根据《国务院关于换发第二代居民身份证有关问题的批复》(国函[2001]62号)中关于“采用非接触式IC卡技术制作第二代居民身份证”以及换发具备“机器阅读”和计算机网络核查功能的第二代身份证的意见,增加了居民身份证机具备机读功能的内容;
(四)根据中央军委关于“原则同意在军人中编制公民身份号码,并建议发给居民身份证”的意见,以及考虑到通过换发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可以更加适应我国人口流动变化的情况,实现对人口的证件化、信息化管理,方便群众生活,更好地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需要,将发证范围扩大至军队、武警部队人员等,对16周岁以下公民,可以根据自愿原则,由其监护人代为申领证件;
(五)吸收《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实施细则》有关证件使用范围和查验的规定,增加了证件“使用和查验”(第三章)的规定,在具体使用中,区分公民应当出示和有权(可以)出示居民身份证的两种情形,对事务承办方的单位和工作人员也提出相应要求;
(六)为确保居民身份证制度的顺利实施,调整补充了对违反法律行为的处罚条款;
(七)为方便群众凭证办理应急事务,增加了公民在申办证件期间急需用证又尚未领到证件时可以办理临时身份证的规定(具体规定由国务院公安部门另行制定);
(八)增加了有关办证期限和证件工本费的规定以及对法律条文的文字修改等。

第10题:

居民身份证法在法律责任方面作了哪些调整?


正确答案: 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和原居民身份证条例对违反居民身份证管理的行为所作的处罚规定不够全面,致使一些违反居民身份证管理的行为得不到应有的处罚;同时,由于处罚力度偏轻,致使一些违法行为得不到有效制裁,给身份证管理工作和社会治安秩序造成了很大危害。例如,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违反户口或者居民身份证管理,有下列第一项至第三项行为之一的,处50以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
(一)不按照规定申报户口或者申领居民身份证,经公安机关通知拒不改正的;
(二)假报户口或者冒用他人户口证件、居民身份证的;
(三)故意涂改户口证件的”,居民身份证条例第十五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有关规定给予处罚:
(1)拒绝公安机关查验居民身份证;
(2)转让、出借居民身份证;
(3)使用他人居民身份证;
(4)故意毁坏他人居民身份证的”。
可见,对上述违反居民身份证管理的行为最高处罚是50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而对买卖、使用伪造、变造的身份证等行为则没有相应处罚规定。新的居民身份证法在与《刑法》的有关规定衔接的同时,加大了对有关违法犯罪行为的处罚力度,第十六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并处二百元以下罚款:
(1)使用虚假证明材料骗领居民身份证的;
(2)出租、出借、转让居民身份证的;
(3)非法扣押他人居民身份证的。
第十七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处二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或者处十日以下的拘留,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1)冒用他人居民身份证或者使用骗领的居民身份证的;(2)购买、出售、使用伪造、变造的居民身份证的。伪造、变造的居民身份证和骗领的居民身份证,由公安机关予以收缴。”第十八条规定:“伪造、变造居民身份证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有本法第十六条,第十七条所列行为之一,从事犯罪活动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此外,对人民警察在制发、查验居民身份证等活动中的违法违纪行为,规定了严格的法律责任。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