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幼儿4岁,在幼儿园里常尿裤、尿床,针对这个幼儿,班上老师采取了以下做法: (1)经常提醒他上厕所; (2)在幼儿园里让他少喝水; (3)用惩罚手段帮助他克制尿裤、尿床。 你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题目

某幼儿4岁,在幼儿园里常尿裤、尿床,针对这个幼儿,班上老师采取了以下做法: (1)经常提醒他上厕所; (2)在幼儿园里让他少喝水; (3)用惩罚手段帮助他克制尿裤、尿床。 你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小强在幼儿园里经常为了抢夺玩具与小朋友发生冲突,有时甚至出现对小朋友拳打脚踢的攻击性行为,幼儿园里的小朋友都躲着他。结合案例,试分析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
解析:
一般将能引起别人对立和争斗的行为称为攻击行为,包括躯体攻击和言语攻击。一般来说,男孩多倾向于躯体攻击,而女孩多倾向于言语攻击。需要注意的是,任何一个幼儿在发展过程中都有攻击行为,只是程度不同。本案例中,小强在幼儿园里经常为了抢夺玩具与小朋友发生冲突,有时甚至对小朋友拳打脚踢等都属于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一般来说,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主要因素有:(1)父母的惩罚。研究发现,有攻击性行为的男孩的父母对他们惩罚更多,而且即使他们行为正确也经常受到惩罚。惩罚对攻击型和非攻击型的幼儿能产生不同的影响。惩罚能抑制非攻击型幼儿的攻击性,却不能抑制攻击型幼儿的攻击性,反而会加重他们的攻击性行为。(2)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里的攻击性榜样会增加幼儿以后的攻击性行为,幼儿会从这些电视、电影暴力节目中观察学习到各种具体的攻击性行为。(3)强化。当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时,父母或教师不加制止或听之任之,就等于强化了幼儿的侵犯行为。同伴之间也能学会攻击性行为,如果一个幼儿成功地运用了攻击策略来控制同伴,就可以加强和增加他以后的攻击性。(4)挫折。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主要是挫折。挫折是人在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使自己的目的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

第2题:

午休起床后,孩子们各自做着自己的事情。这时明明悄悄地对刘老师说:“老师,我出汗了。”看到他那紧张的样子,刘老师马上意识到,他可能是尿床了。刘老师随明明来到床前,看到被子确实湿了好大一片。刘老师安慰他说:“出汗了没关系,一会老师帮你把被子晾干就行了,你先去尿尿。”过了一会,刘老师悄悄地把他带到无人消毒室里,帮他换上了干净的裤子。他腼腆地对刘老师说:“谢谢老师!”刘老师的做法()。


A.正确,幼儿需要尊重

B.不正确,应当面指出幼儿的错误,这样有利于幼儿改正错误

C.正确,幼儿需要保护

D.不正确,幼儿是有个性的人

答案:A
解析:
幼儿阶段是个体自我意识萌芽的阶段,自尊心开始形成,同时幼儿的道德感得到发展,幼儿会对自己做了不好的事情感到害羞,并希望成人能为自己保守秘密。成人对待幼儿的态度和方式直接影响幼儿的自尊心水平。刘老师没有戳穿明明尿床的真相,并悄悄帮助他换裤子,让幼儿感到自己是一个值得尊重的人,自尊心得到维护。符合教师职业理念所强调的幼儿是独立人格的人,我们要尊重幼儿的人格。当幼儿犯错时,老师宜私下给幼儿指出并进行教育,不宜当众批评,以免损伤幼儿的自尊心。因此,刘老师的做法正确,幼儿需要尊重。

第3题:

在活动中,某幼儿想喝水,老师正确的做法是( )。


A.立即让幼儿离开座位去喝水

B.停止教育活动,敦促所有幼儿喝水

C.批评后再让其喝水

D.让幼儿坚持到下课

答案:A
解析:
教师应保证每个幼儿足够的饮水量,不得限制幼儿饮水的次数。

第4题:

对已经尿床的幼儿,保育员应该()。

  • A、提醒幼儿排尿
  • B、让幼儿自己清洗尿湿的衣物
  • C、批评幼儿
  • D、让幼儿继续睡觉

正确答案:A

第5题:

小强在幼儿园里经常为了抢夺玩具与小朋友发生冲突,有时甚至出现对小朋友拳打脚踢等攻击性行为,幼儿园里的小朋友都躲着他。 试分析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有哪些。


正确答案: (1)父母的惩罚;
(2)大众传播媒介;
(3)强化;
(4)挫折。

第6题:

豆豆在幼儿园经常尿床,老师恰当的做法是(  )

A.了解豆豆尿床的原因,和家长共同商量办法
B.提醒其他小朋友,不要像豆豆一样
C.适当批评豆豆,帮助她养成好习惯
D.要求家长带豆豆去治疗,治好了再回幼儿园

答案:A
解析:
对于经常尿床的学生,教师要充分了解幼儿的情况,先于幼儿与其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原因。

第7题:

材料:
小文是一位刚从外地转过来的学生,但幼儿园大部分的老师都知道他,因为他是有名的“捣蛋鬼”,与班上的同学关系极其不好,经常欺侮“弱小”的同学。他对学习极为反感。郭老师知道他并不笨。本质上还是好的,于是经常找他聊天。郭老师根据他每天来幼儿园的时间比较早的特点。让他帮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儿,如:让他协助幼儿园的老师给小朋友分发早饭。
从此以后,小文每天都来得特别早,做事情也变得井井有条,班上的同学开始慢慢和他交好,并在学习上不断地帮助他,使小文不断地在进步。
问题:
请从儿童观的角度,评析郭老师的行为。(14分)


答案:
解析:
郭老师的行为是值得肯定的,充分践行了“育人为本”的儿童观。 首先,“育人为本”的儿童观强调儿童是发展中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材料中,郭老师对于小文的行为并没有批评责骂,反而常常找他聊天,并让他做力所能及的活,体现了李老师相信学生的发展潜能。
其次,“育人为本”的儿童观强调儿童是独特的人,要做到因材施教。材料中,郭老师根据小文来幼儿园比较早的特点,让其帮助老师给小朋友们分发早饭,最终小文做事变得井井有条,不断进步。
最后,“育人为本”的儿童观强调儿童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材料中,郭老师充分调动小文的主观能动性,让其在协助老师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与同学也慢慢交好,学习也不断进步。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践行儿童是发展中的人,是独特的人,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儿童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第8题:

幼儿在5岁以后,白天或者夜晚仍不能主动控制排尿,经常夜间尿床,白天尿裤,称(  )。

A.遗尿症
B.尿床
C.大小便失禁
D.失调症

答案:A
解析:
幼儿在5岁以后,白天或者夜晚仍不能主动控制排尿,经常夜间尿床,白天尿裤,称“遗尿症”。引起遗尿的原因较多,主要有以下几种。心理因素:主要指精神方面受到创伤,如突然受惊、大病一场、对生活环境的改变不能适应等。训练不当:排尿过程的自主控制,既需要大脑发育成熟到一定的程度,也需要学习和训练。一般两三岁的幼儿就可以开始自行控制排尿,如训练方法不当,儿童没有形成良好的排尿习惯,亦可发生遗尿。遗传因素:研究发现,遗尿与遗传的关系密切,约有70%的遗尿患儿的一级亲属中有遗尿历史。器质性遗尿症:因疾病所引起的遗尿症称“器质性遗尿症”,如蛲虫病、膀胱炎等等,均可使儿童不能主动控制排尿。

第9题:

保育员预防幼儿遗尿的方法有()。

  • A、睡中及时提醒小便
  • B、睡前提醒幼儿不要尿床
  • C、不喝水
  • D、不喝汤

正确答案:A

第10题:

某幼儿4岁,在幼儿园里常尿裤、尿床,针对这个幼儿,班上老师采取了以下做法: (1)经常提醒他上厕所; (2)在幼儿园里让他少喝水; (3)用惩罚手段帮助他克制尿裤、尿床。 该老师的做法是否恰当?


正确答案:三种方法都是错的。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