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各型乙型肝炎的治疗原则及用不同药物的目的是什么?

题目

简述各型乙型肝炎的治疗原则及用不同药物的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乙型肝炎的治疗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1)消灭乙型肝炎病毒:如干扰素等抗病毒药物;
(2)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如左旋咪唑涂布剂,白细胞介素II ,胸腺肽等;
(3)保护肝细胞的完整,促进肝细胞的恢复:如一些保肝药物;
(4)促进肝细胞的各种代谢,保证肝细胞的正常功能:如肝泰乐, 肌苷等;
(5)促进黄疸的消退,利胆:如强力宁等;
(6)促进转氨酶的下降如垂盆草等降酶药;
(7)治疗各种并发症
但各型乙型肝炎的治疗原则是不一样的。重症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肝细胞的破坏已到一定程度,因此不适合用干扰素等抗病毒药物;急性乙型肝炎的多数病人在半年之内病原可以阴转,因此恢复期病人注射干扰素可促进病原阴转;对HBeAg 和HBV DNA阳性者,因为其传染性强,病毒复制活跃,故提倡抗病毒与免疫调节治疗联合应用,对肝功异常者应注意休息及保肝治疗。因为乙型肝炎的治疗是复杂的,希望患者到专科医院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系统的治疗。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急性胰腺炎的药物治疗原则及常用药物。


答案:药物治疗应建立在病因治疗和基本治疗基础之上,包括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输液支持等。常用药物有抗菌药物、甲氧氯普胺、法莫替丁、复方氨基酸注射液等。

第2题:

肾功能不全者用药原则及注意事项有

A.定期检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B.忌用有肾毒性的药物
C.注意药物相互作用,避免产生肾损害
D.明确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目的
E.坚持少而精的用药原则

答案:A,B,C,D,E
解析:
肾功能不全者用药基本原则和注意事项:明确疾病诊断和治疗目标、忌用有肾毒性的药物、注意药物相互作用,避免产生新的肾损害、坚持少而精的用药原则、定期检査,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第3题:

简述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及预防原则?


参考答案: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有:血液传播、性接触传播和母婴垂直传播。对HBV的感染预防原则是,除一般性预防外,主要采取人工主动免疫预防。注射乙型肝炎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
目前使用的疫苗有:1、血源疫苗:从无症状HBV携带者血清中提纯的HBsAg经甲醛灭活而成。新生儿分别于出生时,出生后1个月、6个月各注射1次,共3次,对阻断母婴传播有良好的预防效果。2、基因工程疫苗:优点是可大量制备并且排出血源疫苗中可能有潜在未知病毒引起感染的可能。

第4题:

简述癫痫的分类、临床表现及药物治疗原则。


正确答案: 分类分为两大类:部分性发作和全面性发作。
临床表现:
1、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大发作);
2、失神发作(小发作);
3、部分性发作;
4、复杂部分性发作。
治疗原则:
1、早期治疗(越早治疗越好);
2、药物的选择(根据发作类型选择疗效高、毒性低、价格低廉的药物,以单一用药为主);
3、药物剂量的调整及使用方法(从低剂量开始,耐药后再缓慢加量);
4、药物更换原则;
5、减量或停药原则;
6、长期坚持,定期复查。

第5题:

简述各型流产的处理原则。


正确答案: (1)先兆流产:以保胎为治疗原则。
(2)难免流产:促使胚胎和胎盘组织及早排出,防止出血和感染。
(3)不全流产:立即清宫以清除宫腔内残留组织。出血时间较长,应同时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4)完全流产:不需特殊处理。
(5)稽留流产:应及早使胎儿和胎盘排出,以防发生凝血功能障碍。术前做好凝血功能检查及输血准备。有凝血功能障碍者应尽早处理,待凝血功能好转后行引产或刮宫。

第6题:

肾功能不全者用药原则及注意事项有

A:定期检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B:忌用有肾毒性的药物
C:注意药物相互作用,避免产生肾损害
D:明确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目的
E:坚持少而精的用药原则

答案:A,B,C,D,E
解析:
本题考查肾功能不全者用药原则及注意事项。肾功能不全者用药原则及注意事项是定期检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忌用有肾毒性的药物;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避免产生新的肾损害;明确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目的;坚持少而精的用药原则。

第7题:

简述抗菌药物在用于治疗性目的时的基本原则。


正确答案: ①只有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才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②要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③要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
④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抗菌药物治疗方案。

第8题:

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错误的是()

A、各型早期均宜手术

B、卧床抬高患肢

C、用溶栓药物

D、用抗凝药物

E、用祛聚药物


参考答案:A

第9题:

简述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药物治疗原则及治疗药物的选择。


正确答案: 早期咽鼓管阻塞时,应用氯霉素、麻黄素液滴鼻收敛咽口,并令患者作吞咽和打呵欠动作,以使咽口张开通气,忌行捏鼻吹张和咽鼓管导管通气。耳痛者可给止痛药,可给复方新诺口服预防细菌感染。细菌感染后进入化脓前期,出现耳痛、发热,应及时应用青霉素80万u肌注,一日两次,或400万~800万u静脉滴注。治疗一周,80%病人可以治愈。红霉素及交沙霉素口服亦有效。治疗无效多因染耐药性球菌或杆菌所致,应及时更换药类。如鼓室蓄脓过多,鼓膜外凸很甚,高热剧痛,脓液即难以由咽鼓管排向咽部。小儿咽鼓管短粗,早期偶有可能排除,可滴1%~2%石炭酸甘油,以消炎止痛。除继续采用大量广谱抗生素治疗外
应考虑排脓措施:
(一)鼓室穿刺抽脓先用酒精清毒外耳道,用包宁液(可卡因、薄荷脑及石炭酸等量混合制剂)棉球贴敷鼓膜表面3~5分钟,此药有强烈表面止痛作用。然后取粗长12号针头由鼓膜前下象限刺入,徐徐将脓抽净,并可用3%双氧水、生理盐水冲洗,继用青霉素或庆大霉素等溶液冲洗并注入其内,一日一次,1~2次后多可治愈。治疗中应取侧卧位,病人偶有疼痛、眩晕感觉。此法可以代替古老的鼓膜切开术,特别适用于外耳道狭小的小儿。如遇反复穿刺多次不愈,可再进行鼓膜切开。
(二)鼓膜切开小儿采用全麻,成人可用包宁液表面麻醉,亦可用1%~2%利多卡因外耳道周围神经阻滞麻醉。病人取侧卧或仰卧侧头位,消毒外耳道和鼓膜表面,插入粗耳镜,于明视下或显微镜下将鼓膜切开刀插入耳道内,由鼓膜后下切向前下2~3mm,不可插入过深,以免伤及鼓岬粘膜及听骨。然后用吸引器抽吸脓液,并可用上述药液冲洗。鼓膜切开刀有时不够锐利,难以一次顺利切开,有时易损伤听骨链,甚至有报告损伤面神经者,特别是1~2岁小儿很难操作,现多用穿刺法代替之。
鼓膜穿孔后治疗:鼓膜穿孔后除继续大量广谱抗生素治疗外,局部用药非常重要。如治疗不当和引流不畅,继续流脓不止达一月以上,便成为慢性中耳炎。
局部用药原则:
1.耳用滴剂通常有水、酒精和甘油制剂,内溶有广谱抗生素,如青霉素、氯霉素、红霉素及多粘菌素等,忌用新霉素、庆大霉素、链霉素等耳毒性药物。可溶有硼酸、硼砂、石炭酸和磺胺等,亦可溶有中草药如黄连素、地黄等。用药时患耳朝上侧卧,先用3%双氧水清洗,拭净后再滴用制剂,一定要坚持一日2~3次清洗滴药。滴药后可按压耳屏向耳道口内,或以手掌按压耳门,促使药液进入鼓室内。同时可作多次吞咽动作,以利药物进入鼓室。早期脓液较多,应选甘油或水溶液制剂,晚期宜选用酒精或水溶液滴剂,以促进消炎干燥。忌用有色药液如龙胆紫、红汞和碘制剂,以免染色无法观察病变。
2.耳用粉剂脓液很少,为促进早日干燥,可喷撒粉剂,如氯霉素、硼酸粉、碘胺和强的松等,忌大量使用,以免与脓粘结成块,阻塞引流,诱发颅内并发症。
3.全身治疗应根据脓培养及药敏试验,采用有效的抗生素治疗,应大剂量,以保持血内高浓度,最少应用一周以上。亦可服用中药,切忌用药量小,时间短,更换频繁,以免细菌产生耐药性,使病程延长,或形成隐蔽性中耳炎,一时好转,短期内又再度恶化。如治疗恰当,85%~90%病人在两周内中望痊愈,小穿孔可能愈合,听力恢复正常。大穿孔中以进行手术修补。

第10题:

简述牙周病药物治疗的目的和原则。


正确答案: 药物治疗牙周病的目的仅限于作为控制牙周组织炎症的辅助治疗,预防或减少牙周菌斑的形成。目前亦发现一些药物可以阻断骨质吸收,从而阻断疾病的发展。治疗原则:(1)牙龈炎和轻、中度慢性牙周炎不使用抗生素;(2)用药前或用药的同时,必须清除牙周菌斑和牙石;(3)尽量做细菌学检查和药敏实验,选择针对性抗生素;(4)尽可能使用局部给药途径(5)少用对全身严重感染十分必需和有效的抗生素,避免产生耐药菌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