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皮肤软组织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题目

简述皮肤软组织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教育患者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无汗液;衣服和被服清洁干燥、无皱褶,被汗液、尿液等浸湿时应及时更换;大小便失禁患者及时清洁局部皮肤,肛周可涂皮肤保护剂,减少皮肤摩擦和刺激。
2.积极治疗或纠正可引起皮肤软组织感染的疾病或危险因素。患有皮肤病者应积极治疗,避免抓破损伤;注意皮肤出现的浅表伤口,及时处理体表软组织的损伤,防止继发感染;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提高机体抵抗力。
3.指导患者加强营养,增强皮肤抵抗力,预防褥疮发生。
4.对昏迷、瘫痪、老年等患者定期检查受压部位皮肤,避免局部皮肤长期受压;协助定时变换体位,2h~3h一次,必要时缩短变换体位的时间。尽量避免潮湿、摩擦及排泄物刺激;因治疗需要不允许过多翻身者,应使用特殊床垫、器具防止褥疮发生。
5.新生儿护理应手法轻柔,更换尿布、内衣时要防止损伤皮肤。尿布应柔软,勤于更换。保持婴儿皮肤干燥,经常更换体位,以防局部长期受压。做好产房、母婴同室、婴儿沐浴室的消毒隔离工作,控制感染源,预防脐炎、婴儿脓疱病的发生。
6.产妇要预防乳腺脓肿或乳腺炎的发生,保持局部清洁卫生,做好手卫生,如发现局部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及时做理疗等治疗。
7.认真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腰穿、骨髓穿刺、活检、关节穿刺、静脉输液等必须严格皮肤消毒;给患者换药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8.做好烧伤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做好环境、物表、医务人员手的管理,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及时采集标本送检,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必要时做好保护性隔离。
9.严格执行《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10.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与管理制度,努力提高手卫生的依从性。
11.严格器械清洗、消毒灭菌,严格执行医院《消毒灭菌管理制度》。
12.做好环境清洁、消毒工作。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传染病暴发疫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不包括()。

A.应急预案

B.预防措施

C.控制措施

D.院内感染控制


正确答案是“A”,应急预案。应急预案是针对发生疫情后的处理措施,而不是传染病疫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第2题:

为预防感染,应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内容内容不包括()。

A.门急诊医疗保健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特点

B.医院感染管理相关制度

C.基本的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D.基本医学知识

E.有疫情发生时,培训内容应包括相应的预防与控制知识及技能


答案:D

第3题: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有哪些?


参考答案:答:医院感染的控制措施有: (1)有效的医院感染监测系统。(2)正确的清洗消毒灭菌措施,隔离措施。 (3)严格执行一次性医疗用品、消毒药械的采购管理制度。 (4)加强抗菌药物管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5)落实医院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 (6)做好医院感染控制和管理知识的培训工作。 (7)医疗废物的管理。

第4题:

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转往其他科室进行诊断、治疗时,如何实施预防与控制措施?


正确答案: 应先电话通知相关科室,以便他们作好准备,防止感染的扩散。转送病人去其他科室时,必须由一名工作人员陪同,并向接收方说明对该病人应使用接触传播预防措施。接收部门的器械设备在病人使用或污染后应及时进行清洁消毒。

第5题:

简述预防新生儿破伤风的重要的控制措施


正确答案:包括为助产士发放许可证,对分娩中的无菌方法、技术和设备提供专业监督和指导,教育母亲、家属和助产士对新生儿脐带进行严格无菌操作。在许多用竹皮切断脐带或者将灰、牛粪或其他污染物用在脐带上的地方,后一点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些地区,无论出于什么原因到卫生机构的任何一位育龄妇女,都要经过筛检并提供免疫。

第6题:

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评价内容不包括()。

A.医院感染组织管理

B.医生日常卫生管理制度

C.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的培训与教育

D.医院感染监测

E.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答案:B

第7题:

医院应建立有效的医院感染监测与通报制度,及时诊断医院感染病例,分析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正确

第8题:

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特别应预防的感染有

A、血管内导管相关性感染

B、手术部位感染

C、皮肤软组织感染

D、下呼吸道感染

E、产后生殖器官的感染


参考答案:ABD

第9题:

简述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


正确答案: 1.置管时: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5)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2.置管后:
(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6)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7)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
(8)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相应处理。
(9)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应当及时拔除导管。必要时应当进行导管尖端的微生物培养。
(10)医务人员应当每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不需要时应当尽早拔除导管。
(11)导管不宜常规更换,特别是不应当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

第10题:

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时应采取哪些预防与控制措施?


正确答案: 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完成诊疗护理操作后,要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并进行手卫生。应先诊疗护理其他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排在最后。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