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波特关于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联系实际谈谈该如何实现

题目

奥尔波特关于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联系实际谈谈该如何实现自我完善。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社会存在有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三种方式,这是心理学家(  )的
观点。

A.W·詹姆士

B.G·W·奥尔波特

C.W·麦独孤

D.F·H·奥尔波特

答案:B
解析:
美国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第2题:

“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这是( )的观点。
(A)麦独孤 (B)G?W?奥尔波特
(C)勒温 (D)F?H-奥尔波特


答案:C
解析: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人的行为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勒温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B(行为)=f(P个体,E情境)。

第3题:

奥尔波特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可以分为()。

A.现实自我

B.社会自我

C.生理自我

D.心理自我


正确答案:BCD

第4题:

奥尔波特关于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实现自我完善。


正确答案: 自我是一个逐渐变化和形成的过程。对于自我是怎样发展的,奥尔波特提出了自我发展理论。
(1)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认为人的自我意识是不断发展的,主要可以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三个阶段。①生理自我阶段(从出生到三岁前)。奥尔波特认为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是生理自我,生理自我是个人对自己身躯的认识,包括占有感、支配感和爱护感。
②社会自我三个阶段(从三岁到十三四岁)。这个阶段又称为个体客观化时期,是个体接受社会影响的重要时期,也是个体实现社会自我的最关键的阶段。这期间儿童的游戏,往往是成人社会生活的缩影,儿童在游戏中扮演某种社会角色,也是他们学习角色行为的一种方式,在游戏中儿童揣摩着角色的心理状态,体验着角色与角色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儿童通过学校中的社会化生活,更加速了他们社会自我的形成过程。
③心理自我阶段(从青春期到成年)。这个阶段个体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发生了一系列急剧的变化,骨骼的增长,性器官的成熟,想象力的丰富,逻辑思维能力的日益完善,进一步使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趋向主观性。所以,这一时期又称为主观化时期。
(2)人们都希望快乐长寿,而不再感叹“人生苦短”。健康的自我能让人们快乐而充实地生活与工作。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延伸自我、创造自我是自我完善的四部曲。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延伸自我、创造自我是自我完善的四部曲。
①认识自我:在与别人比较中了解自己;从别人的态度中了解自己;借助社会评价或个人成就来了解自己;与过去自己的比较中了解自己。
②悦纳自我:要客观地分析不足;以平和之心对待自己;保持乐观的心态。
③延伸自我:自我不能封闭在内部世界,应该能向外部世界开放;关心他人,关注社会,与人交流。
④创造自我:创造自我就是要改善自己、塑造自己,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将自己奉献于国家和人类。

第5题:

在奥尔波特的理论中,统我的发展会经历哪些阶段?


答案:
解析:
奥尔波特认为人格是一种动力组织,由生物结构和心理结构组成。人格的结构将人格特质统一成一个整体。奥尔波特将这个结构称为统我。统我包括了使个人具有独特性的所有事实,包括了人格中导向内心统一的所有方面。奥尔波特认为统我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发展而成的,并且完整的统我会经历八个阶段的发展:①对躯体的“我”的意识;②对自我同一性的意识,即自己和别人是同样的人的认识;③对自我尊重的意识;④对自我扩展的意识;⑤自我意象的形成;⑥理性运用者的自我的形成;⑦追求统我的形成;⑧作为理解者的自我的形成。

第6题:

社会存在有现实、想象和隐含的三种方式,这是心理学家()的观点。单选

A. W.詹姆士
B. G.W.奥尔波特
C. W.麦独孤
D. F.H.奥尔波特

答案:B
解析:
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 /基本概念
G·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区别于F.奥尔波特。

第7题:

联系实际生活,谈谈该如何培养创造性。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
(1)创造性的基本概念。创造性一词通常有两种理解。其一,指在问题情境中超越已有经验,突破习惯的限制,形成崭新产品的心理过程;其二,指不受成规限制,能灵活运用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超常能力。这两种理解的共同之处是把创造性视为一种解决问题的心理活动,不同之处是前者视创造性为一种思维过程,后者则视之为一种思维能力。因此,心理学上对创造性的研究也分成了各有侧重的两个方面,一是侧重研究创造性思维,旨在了解创造是个怎样的过程;一是侧重研究创造力,旨在了解创造究竟包含哪些能力。
(2)创造性的基本结构及其培养措施。根据创造性的内容,创造性的基本结构可以说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创造意识、创造人格、创造性思维、创造方法。
①创造意识及其培养措施。简单地说,创造意识就是指一个人想不想创造,这不仅会影响到他的创造动机的强弱,而且会影响到他的创造能力的发挥。一般来说,没有强烈的创造意识,创造是不可能成功的。因此,培养创造意识是至关重要的。
大量的实践告诉我们,创造意识的培养可以通过创造性教育来进行。开展创造性教育,即在创造型学校管理和学校环境中,由创造型教师通过创造性教学方法培养出创造型学生。特别是要竭力营造出创造型的学校心理气氛和正确的舆论导向,提倡竞争。
②创造人格的培养。创造人格,是个体创造能力发展的必要的和充分的条件。创造人格的训练,即在于培养让个体形成有利于创造的各种人格品质,包括强烈的创造动机、浓厚的创造兴趣、积极的创造情绪和坚强的创造意志,使之成为一个具有高创造性的人。
学生创造动机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要树立远大的理想、明确奋斗的目标;二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创造动机的产生;三是要利用学生的好胜心,使之成为创造动机产生的动力;四是通过鼓励学生将创造需要转化为创造动机;五是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思考的习惯,诱发创造动机的产生;六是经常组织学生在一起进行切磋讨论、激烈辩论,以激发创造动机的产生等。
学生创造兴趣的培养,包括培养对各种事物的广泛持久而有中心的兴趣;培养对事物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究心理;培养钻研兴趣和创新兴趣等。
学生创造情绪的培养,包括培养对生活、对创造充满热情,保持愉快的情绪;培养对创造美的真心感受,让情感在创造中升华;培养对创造的自信心和幽默感,不轻易放弃创造,不轻易对创造失望等。
学生创造意志的培养,包括要树立为科学而献身的崇高思想;培养知难而进的胆略;培养在创造中承受挫折的能力等。
③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中用得最多的方法,也是一项最重要的内容。主要包括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和辩证性训练等。较有代表性的训练方法有:
头脑风暴法又叫智力激励法。由奥斯本于1945年提出,它往往是以多人集体讨论或一组人员运用开会的方式进行,鼓励参加者尽可能多尽可能快地提出各种各样的、异想天开的设想或观点,相互启迪,激发灵感,从而引起创造性思维的连锁反应,形成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直觉思维训练与头脑体操法。直觉思维也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是一种跳跃式的思维,不经过明显的中间推理过程,就能得出结论。“头脑体操”是一种训练直觉思维的有效方法。头脑体操,即当问题出来,马上凭直觉去想到一个正确答案。此时,问题解决者也可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
④创造方法的培养。创造方法是指人们在创造活动过程中运用创造的具体思维方法和创造技能,创造方法的训练可以诱发个体的潜在创造性。目前人们常用的创造方法有类比模拟法、聚焦发明法、设问探究法、列举法、移植法、逆向求索法等。
类比模拟法。类比模拟法是用发明创造的客体与某一事物进行类比对照,从而获得有益的启发,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
聚焦发明法的训练。聚焦发明法,就是以某一事物或问题为焦点,然后分析这一事物或问题的周围环境,由此得到启发,进行强制联想——尽可能将周围的事物与所要解决的问题联系起来,创造出新事物。
设问探究法。设问探究法是通过书面或口头形式提出问题而引起人们的创造火花,捕捉到良好的设想的一种方法。它对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极其重要的。
列举法。列举法是将研究对象的特点、缺点、希望点罗列出来,发现规律,提出改进措施,形成有一定独创性的方法。
移植法。移植法就是将某一学科的理论、概念,或者某一领域的技术发明和方法应用于其他学科和领域,以期取得新的发明和创造的方法。
逆向求索法。逆向求索法是逆向思维的具体运用,它是从已有的事物、现象的相反功能、状态、位置、方向、方式、顺序等方面进行反习惯性思路的反向思考和创新的一种方法。

第8题:

“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这是( )的观点。单选

A. 麦独孤
B. G·W·奥尔波特
C. 勒温
D. F·H-奥尔波特

答案:C
解析:
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 /基本概念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人的行为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勒温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B(行为)=f(P个体,E情境)。

第9题:

“成熟人性”观点的提出者是()。

  • A、弗洛姆
  • B、罗杰斯
  • C、马斯洛
  • D、奥尔波特

正确答案:D

第10题:

联系实际谈谈在儿童发展过程中应如何关注性别化的问题。联系实际谈谈在儿童发展过程中应如何关注性别化的问题。


正确答案: 性别化问题对儿童发展有重要意义。
要帮助儿童正确认识自身的性别概念和性别角色。